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這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但是如今提及卻有“敏感”之嫌。

不過,中國共產黨向來講求“實事求是”。在那個共產黨人從反革命屠殺的血泊中爬起來,組織武裝鬥爭,走上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初期,是沒有任何適合中國國情的現成經驗可資借鑑。以毛主席、朱德朱老總為首的老一輩階級革命家,在早期探索過程中,觀點有不同,意見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分歧並不是洪水猛獸,依組織原則開會討論,集體決策就是了。就算經過實踐,證明決策有誤,及時改正也就是了。縱觀中國革命史,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就是在無數次挫折中不斷奮起,一次次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找到一條領導人民求解放的正確道路。所以說,偉人之間的分歧,並不應該為尊者諱。畢竟正確思想和主張,既不是從孃胎裡帶來的,也不是在偉人腦海憑空產生的。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言歸正傳,井岡山時期的朱毛分歧,首先就體現在如何定位井岡山根據地。

秋收起義軍餘部實施三灣改編時,毛主席結合一路上率秋收起義餘部顛沛流離的痛苦經歷,第一次提出了今後的武裝鬥爭必須和革命根據地相結合的思想。他對部下形象地說:“根據地就好比人的屁股。人要沒有屁股,那就坐不下來,一直站著哪能吃得消呢?”在他看來,井岡山是個比較理想的革命根據地。一則井岡山地處湘贛交界處,可影響兩個省。二則湘軍、贛軍有矛盾,對防區結合部的軍事行動容易引發扯皮。這為當時尚弱小的革命武裝所利用,有利於生存。三則當地地勢險要,易守則攻。四則井岡山地區在大革命時期深受我黨影響,有一定群眾基礎。而且在大革命失敗後,當地黨組織還保存下來一些武裝力量。在這樣的地方建立根據地,顯然比在毫無基礎的陌生區域一切從零開始要好得多。

而朱德其實早在1927年12月,就因為陳毅追趕一度脫離南昌起義軍餘部的耿凱率領的1個連,誤打誤撞地與隱蔽在湘南桂東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第3營取得了聯繫。從而自張子清、伍中豪口中,獲悉毛主席率秋收起義軍餘部在井岡山獲得了落腳點。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不過,當時朱德雖派毛澤覃上井岡聯絡毛主席,但是並不打算立即率部上井岡山與毛主席兵合一處。這一則是因為湘南特委要求他率部去湘南組織年關暴動。二則他認為湘南群眾基礎更好,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也更薄弱。加之他曾經在那裡戰鬥過,對當地各方面情況比較熟悉。

1928年1月,朱德和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在湘南發動年關暴動,形勢一派大好。但是到了3月份,由於湘南特委推行“左傾”錯誤政策,提出“以赤色恐怖來對付白色恐怖”的口號,結果失去了民心和社會同情,動搖了起義軍在湘南立足的基礎。在湘軍、粵軍7個師南北夾擊、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朱德所部才在毛主席帶兵接應下向井岡山轉移,說是被追兵攆上井岡山的,也不為過。

不過,站穩腳跟以後,朱德卻並不認為經營井岡山根據地是長久之計,而只打算將其作為一個臨時落腳點,待重振旗鼓後,再另尋更為合適的發展區域。在朱老總看來,井岡山離東面的贛江、西面的湘江,均不過百公里的路程,迴旋餘地實在有限,且當地地形並不適於部隊機動,沒有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條件。如果國民黨派重兵團團圍住井岡山,紅4軍很可能在敵人的圍困中束手待斃。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更為重要的是,井岡山及其周圍地區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即使當時的中國,也屬於貧窮落後的區域。其是井岡山上土地貧瘠,物產匱乏,“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山上農民常年靠紅薯、南瓜果腹,是一個典型的窮鄉僻壤。而井岡山周圍各縣,亦非魚米之鄉,養活少量軍隊尚且可以,大批軍隊就遠遠供應不起了。

朱德曾算過一筆經濟賬,隨他上井岡山的南昌起義軍餘部、湘南農軍和眾多家屬總計人數過萬,每月需要消耗40多萬斤大米,蔬菜、食用油、鹽的需求量也很可觀。這麼大的物資供需缺口,短期內可靠打土豪緩解,但是斷然難以為繼。因此,從會師那天算起,朱老總“另尋他處發展”的念頭就沒斷過。

對朱德的顧慮,毛主席也表示理解,但他認為可以通過先鞏固井岡山,再向北赤化永新縣,然後再波浪式地向外拓展根據地的辦法,來開拓紅4軍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他反對在當時的情況下大隊人馬走府過縣,認為還不等紅軍在陌生地域建立起根據地,部隊就會因為無根據地依託而垮掉。

至於井岡山的經濟問題,毛主席認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解決,發行紅軍貨幣,鼓勵商貿,打破國民黨軍經濟封鎖,就是一個辦法。另外攻佔井岡山附近相對較富裕的縣,也是個辦法。把上山的湘南農軍中沒有武裝、沒有多大戰鬥力的部分,以及老弱家屬遣回湘南,也是辦法之一。但他堅決反對紅4軍分兵發展,認為那樣只能讓本就弱小的紅軍變得更容易被優勢敵人各個擊破。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事實上,經過集體討論和組織決議,毛主席的建議都一一被採納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928年7月,在反湘軍、贛軍第1次“會剿”時,紅4軍前委討論通過的戰略方針,是由朱老總率紅28、29團及軍部特務營、機槍連奔襲湘軍老巢茶陵、酃縣,毛主席率紅31團尾追湘軍,力爭不讓該敵和贛軍會合。紅32團則留守井岡山,保住全軍最後的立足點。毛主席是這麼謀劃的:待湘軍發現自己的後路被抄時,必然回兵救援。屆時紅4軍再回師江西,爭取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佔據永新的贛軍。這其實是半個月前紅4軍打破敵人“進剿”,取得龍源口大捷的計劃翻版。

這一次,計劃的前半部分進行得很順利。但是,湘南農軍改編而成的紅29團的士兵委員會在7月12日攻克酃縣的當晚,就開會作出了全團返回湘南老家的決議。由南昌起義軍餘部改編的紅28團則要求前往相對富裕的贛東南地區尋求發展。朱德和陳毅苦口婆心地相勸,好說歹說,好不容易與29團士兵委員會達成折中意見:先回師井岡山解圍,事成之後再返回湘南。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因為軍心已經動搖,朱德率這2個團返回井岡時,1天只走了30里路。迫不得已,朱德於7月15日在酃縣沔渡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意圖統一思想。可惜的是,在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的鼓動下,這個極端民主化的會議開到最後,居然舉手表決通過了開往湘南的決議,朱德和陳毅最終也不得不順應大多數人的要求,投了贊成票。

這個事態最終釀成“八月失敗”。思歸心切的紅29團潰散,只收容到百餘人。紅28團2營營長袁崇全率部叛變,雖然被他裹挾的部隊最終還是回到了革命隊伍中,但是紅4軍參謀長兼紅28團團長王爾琢卻因此犧牲。而毛主席率領的紅31團、紅32團因為力弱,又遲遲得不到紅4軍主力回援,無力對抗多達11個團的敵軍,從而導致井岡山根據地大部區域淪陷敵手,革命力量受到空前損失。“八月失敗”的原因是複雜的,充分說明了極端民主化、狹隘的家鄉觀念、遷就大多數人的落後思想及分兵舉措是錯誤的,是要招致失敗,付出慘重代價。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不過,在這種時候,毛主席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廣闊胸襟和臨危不亂、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本色。他親率紅31團3營前往湘南桂東迎回朱德率領的紅4軍主力,路上還反覆叮囑大家絕對不能諷刺受挫的紅28團,也絕口不要提違抗命令之事,要多關心,多鼓勵他們。因此兩支部隊二次會師後,紅31團3營的噓寒問暖,著實讓此前心高氣傲的紅28團指戰員倍感溫馨和慚愧。

紅4軍主力於當年9月26日回到井岡山上。朱德在10月14至16日召開的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承擔了“八月失敗”的責任。但是,鑑於井岡山地區已經被國民黨軍蹂躪得元氣大傷。因此他仍然保留紅4軍主力應向贛南發展的意見。而毛主席鑑於紅軍主力脫離根據地導致“八月失敗”的慘痛教訓,認為向遠處遊擊要慎之又慎。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1928年年底,國民黨方面集中了18個團共3萬多人的兵力,由何鍵指揮,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3次“進剿”。這次,何鍵吸取了以往“進剿”、“會剿”失敗教訓,採取了圍困戰術,絕不貪功冒進、不給紅4軍各個擊破機會的戰術,企圖活活困死紅4軍。

冰天雪地,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紅4軍又一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1929年1月4日,紅軍在寧岡柏露村召開了會議,傳達“六大”文件精神,並決定紅4軍下一步戰略方向。朱德在這次會議上堅決主張向贛南出擊,並得到了絕大多數與會者的支持。而毛主席一開始主張固守井岡山,伺機尋找敵軍薄弱點突擊。眼見大多數人堅持下山另尋出路,他便不再固執,但仍堅持認為紅4軍不宜再分兵,要走就應該全軍一起走。最後會議決定,留下剛上山不久的彭德懷、滕代遠的紅5軍(一度改稱紅4軍第30團),以及袁文才、王佐的紅32團固守井岡山核心區域。

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和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共3600餘人,從井岡山茨坪出發,順著一條山間小路突圍下山,向贛南東征。

事實證明,毛主席和朱德各自的顧慮都是對的,倆人的主張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雙方的分歧本質上只是時機拿捏問題。留下的紅5軍和紅32團當真沒能守住井岡山。如果紅4軍主力仍留在山上,給養問題將更困難,最多不過多堅持幾天,但仍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

而脫離根據地後的紅4軍主力,彷彿龍困淺灘、虎落平陽,傷病員無從安置,行軍難找嚮導,更難以獲悉敵軍情報,幾乎變成了聾子、瞎子,被尾追的國民黨軍及沿途靖衛團一次次襲擊,5戰5敗,損兵折將。若不是大柏地一戰毛主席親自衝鋒絕地反擊成功,沒有根據地作依託的紅4軍主力可能很難避免覆沒的命運。即便是取得了大柏地一戰勝利後,紅4軍也尋得東固根據地。在此休整後,才有能力繼續出擊贛南、閩西。

剛開始朱德並不服毛主席,後來卻心悅誠服:他的眼光超過所有人

​但也正因為紅4軍主力走出了地狹民貧的井岡山,才得以在敵統治力量薄弱,且經濟條件比井岡山好得多的贛南、閩西廣大地域縱橫馳騁,開拓了全國最大的中央蘇區,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

經過一次次磨合,毛主席和朱老總彼此肝膽相照,成了不可分的“朱毛”。朱老總後來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說過:毛主席的眼光的確超過我們所有人,他的許多主張事後證明都是對的,是有先見之明。

也正因為以毛主席、朱老總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黑暗中不斷探索、總結,才最終打破一切條條框框的束縛,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就朱老總而言,他是舊軍人出身,在加入革命隊伍之前,就已經積累起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獨立領導革命隊伍之初,他的這些經驗和人脈,對秋收起義部隊餘部的生存、發展和壯大,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較而言,此前並無多少軍旅經驗的毛主席,是站在打造一支全新的人民軍隊的高度出發來考慮具體問題的。因此朱毛合作之初,倆人的建軍思想有所碰撞是在所難免的。這種思想上的碰撞,乃至具體問題上的分歧,剛開始確實讓紅軍和根據地的建設方略出現過某種程度上的搖擺。

但也正因為如此,毛主席和朱老總在這個磨合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彼此的瞭解,共同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武裝革命道路,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在這個軍事思想形成過程中,朱老總從一開始對毛主席缺乏瞭解,到後來對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心悅誠服,甚至佩服得五體投地,都是發自內心的。哪怕是毛主席後來處於極端困難境地的時候,朱老總依然與他肝膽相照,並是毛主席不可動搖的鐵桿擁護者。後來的遵義論戰和草地分裂,無論是誰施加何種壓力,都甭想讓朱老總站在毛主席的對立面上。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出了毛主席,朱老總這樣不世出的偉人,是革命幸甚!百姓幸甚!中華幸甚!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