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广唐寺白马塔和塔铺

广唐寺白马塔和塔铺

张法祥(河南省)


延津:广唐寺白马塔和塔铺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哪个地方有古塔,哪个地方在历史上都曾经辉煌过。河南延津县有两座古塔,一是县城的大觉寺万寿塔,一是塔铺村的广唐寺白马塔。对前者,大家不觉为奇,那是县城嘛!而对后者,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会有一座古塔呢?


1,全县唯有塔铺可与县城媲美

殊不知,塔铺,不但因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及电视剧而出名,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名气很高的地方。在有寺有塔且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点来说,全县只有塔埔能与延津县城媲美。其实何止“媲美”,塔埔的广唐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天监丁酉年(公元517年),而延津县城的大觉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5年),广唐寺比大觉寺早建225年。


据史料记载,延津县早在奴隶社会的周朝时称“廪延邑”,治所为“塔儿店”即塔埔,秦朝时设“酸枣县”,治所为“惠安镇”即塔埔。直到金朝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酸枣县(此时已改称延津县)治所移于“延州店”,即今原阳县延州村。由此可见,从秦到金,塔埔(惠安镇)作为酸枣(延津)县治所长达一千多年。


2,揣测碑文有四意


广唐寺内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广唐寺塔记》碑载:广唐寺创建于故酸枣邑时梁武天监丁酉岁也,浮图唐后水陆殿如之中名曰白马塔,屹屹然不知何予一篑之不覆。邑迁通郭,居人列寺,以塔名铺,距东南县治二十里许。观寺之北,皆河旧道,是始洪浩怒腾欤或者异物乘以渀裂,为居者病治之,必难为力,乃假佛力广大以镇之耶,否则何起寺塔!往昔则镇大河水物之怪以奠民居,在今则增县治风气之胜以资士类,岂不休欤是为记。

碑文除了告诉我们广唐寺的创建时间、寺中之塔的塔名叫白马塔外,还交待了四层意思:一是白马塔的特征。白马塔无塔顶,属半截塔,为什么修了个半截塔呢?不知道。二是白马塔所在地的变迁。这里原是县治所,迁到通郭村后,这里的人们“居人列寺,以塔名铺。”从此,这里就由县城变成了一个村庄,村名叫“塔埔”。查史料,果然有“元泰定四年,即公元1327年,汴梁路黄河决口,县城圯于河,延津治所迁通郭村”的记载。三是修建寺塔的目的与初衷。原来,广唐寺以北皆属黄河故道,经常遭受黄河泛滥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们把这一切归结为“异物”、“水物之怪”,修寺建塔,“假(借)佛力广大以镇之”。“否则何起寺塔”就是说“要不然,修寺建塔又有何用呢”。四是修寺建塔的古今意义。“往昔则镇大河水物之怪以奠民居,在今则增县治风气之胜以资士类”,是人们蹬塔游览、祈福求愿的一处胜景。


延津:广唐寺白马塔和塔铺


3,蹬塔观景出名诗


宋朝时,塔埔是通往东京汴梁的一条官道,一处驿站,北有吴起城、卫辉府,当时都是很有名很繁华的城市,来往客人络绎不绝,多少仁人志士蹬塔观景,抒发情怀,是很自然的事情。据说这里曾是佛教圣地,一旦人们进入这自由无碍的境地,一切烦恼皆无。明代诗人越应扬曾题《广唐古塔》七绝一首:“灵鹫连峰出化城,法云空寂念无生。兹航肯度诸方便,一拯民穷即大乘。”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载:“唐天宝古塔在广唐寺虚内数层,塔顶容数十人登,旱祷雨即应,人呼为灵祠。”据此可见白马塔与广唐寺的建筑时间不一。白马塔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故称“唐天宝古塔”。至于说白马塔可用来求雨以解旱情,因此被人们称为灵祠,甚至现在塔内墙壁上还留有“康熙六十一年六月魏邱求雨有应施银五钱”的字样,只能是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的产物罢了!


4,白马塔无塔顶的传说


关于白马塔无塔顶,长期以来被人们议论纷纷,民间流传着两个有趣的传说——


一是黄河泛滥停工说。相传,某年中秋,皓月当空,风平浪静,一摆渡老翁夜半回归,忽听河面上“哗啦啦”一声响,只见一匹白马冲水而出,“咴咴”嘶叫着跃上河岸。刹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平静的河面浊浪排空,黄汤四溢,塔埔村眨眼之间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此后,只要白马出现,塔埔人必遭水患。人们虽恨白马作崇,却无以为计,只好求助于官府,修白马塔,借佛力以镇之。于是,官府委派两名进士,率民工数千,土屯修之。然塔未峻工,河水复至,进士骑马逃命,民夫葬身鱼腹者不计其数。事后再修已无济于事,只好就此终止。白马塔以此而得名。


二是南海观音拂袖说。据说,原来的白马塔飞檐走兽,高耸入云,甚为壮观。一天,南海观音云游至此,云端中只见塔埔村北泥龙滚滚,河水滔滔,汪洋肆虐,吞没良田,顿生恻隐之心,便俯视察看灾情,好心救民于水火,没想到一不小心,袍袖轻拂塔身,把塔顶抛入南海。从此,黄河更加肆无忌惮,咆哮泛滥,白马也无能为力。观音菩萨后悔不已,便禀明玉皇大帝,命令黄河改道南迁。从此,这里便成了黄河故道。白马塔也成了半截古塔,历经沧桑,成为塔埔古今之见证。


5,白马塔下走出了刘震云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始设塔埔乡(2005年乡镇合并到石婆固乡),广唐寺改建为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延津籍著名作家刘震云。1976年,刘震云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在塔埔中学复习,1978年一举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他创作的以《塔埔》命名的短篇小说一举获得“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很快又被搬上电视屏幕,又获“1988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小说及电视剧《塔埔》一炮走红,一举成名,刘震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新兵连》、《头人》、《单位》、《一地鸡毛》、《故乡温故花朵》、《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等等,佳作连连,频频中奖。前年和去年,《一句顶一万句》获茅盾文学奖,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电影《一九四二》先后问世且好评如潮.。


延安宝塔山下走出了毛泽东,塔埔白马塔下走出了刘震云,二者虽不能相提并论,但宝塔之下必出宝贵之人,也的确是个事实。


延津:广唐寺白马塔和塔铺


6,学校生活平淡无奇,小说《塔铺》贵在何处?

至此,本文似乎可以作结了。但喜欢刨根问底的朋友不禁会问,刘震云的小说《塔埔》究竟都写了些什么呢竟能一炮走红,一举成名?我一说,大家会更感到是一“奇”,他这篇小说之所以以《塔埔》命名,就是因为写他在塔埔中学复习功课考大学的事儿!大家会纳闷:学校生活平淡无奇,我们大都经历过,有啥好写的呢?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简述之——


小说《塔埔》分七个章节约二万字。内容主要写一群复习生的求学之苦,上学之难,表现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对上学求学的心态、窘态。主人公第一人称“我”从部队复员回到家,正赶上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便想去碰碰运气。在塔埔中学一个大房间里,同学们打地铺,铺铺盖卷,为争墙角还吵架,三十多岁的王全有老婆,又有两个孩子,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吃小鸡,便想复习,一旦考中,当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长得矮,他来复习的目的不是想当官,只是不想在毒日头下割麦子;小白脸“耗子”是干部子弟,正和漂亮姑娘悦悦谈恋爱,悦悦复习,他也跟着来了,他的目的,学考上考不上不要紧,恋爱一定要谈成。女同学李爱莲,郭村人,家里特穷,爹是酒鬼,为复习和爹吵了三架,因此学习非常用功。“我”和李同桌,相互了解,我给李讲当兵,讲喂猪,李给我讲爬榆树采榆钱,一早晨爬了八棵——学校伙食差,学生啃窝窝头吃咸菜喝糊糊,五分钱买碗白菜汤算改善生活。王全老婆找到学校骂王全不回家割麦,王全伸手拉过一根棍子,将黑脸夫人赶得一蹦一跳地跑了,同学们站在操场边笑。王全的大孩子来给王全送馍袋,王全对儿子说:“等爸爸考上了,做了大官,也让你和你妈享两天清福!”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偷偷烧蝉吃。“五一”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一份,李爱莲买不起,我将我的一份菜,吃了两口给了她。李爱莲舍不得吃,偷偷端回家给病中的父亲吃。离高考剩一个月,老师让学生帮他割麦子,剥削学生复习时间,但同学们都乐哈哈地干得欢,说是换脑子。王全因割麦退学;耗子失恋;李爱莲父病严重——,给我来信,说是为了照顾爹,上新乡参加高考。爹为了让我考上,光让吃鸡蛋,不让喝水。“磨桌”晕倒考场,被抬出去,大半年心血,就这样完了。我一阵心酸,满眼冒泪——。高考结束,同学们分手,女同学哭鼻子,互相说:“苟富贵,勿相忘”。王全变成了地道的农民,告诉我李爱莲根本没参加高考,为了救父亲的命,被迫嫁给了暴发户。我忍住眼泪,发疯地跑!


以上是我对原著的一个缩写,懂行者一眼即可看出,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写出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群对高考复习的不同心态,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贫穷落后、饥寒交迫,以及在饥饿、贫穷状态下要求进步、积极上进的人心和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进取过程中的尴尬和无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幽默诙谐的语言,耐人寻味,催人泪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那种穷困的学习生活,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们,大多都亲身经历过,我们习以为常,刘震云却以一副慧眼,看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能不令人佩服吗?

张法祥 河南省作协会员,延津县作协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