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總有孩子說:“我知道爸媽說的都對,可我就是不想聽!”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說的方式不對。

“不準動!”“不行!”“不可以!”“我不同意!”

我們常常脫口而出這樣的“不!”讓孩子感覺不好,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我們說,並非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用了什麼方式說。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說呢?

正面管教教我們的是:用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


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正面語言,就是讓孩子感覺好的語言。負面語言,就是讓孩子感覺不好的語言。

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負面語言就是“不語言”,比如“不要跑!別亂動!別說話了!別鬧了!不要磨磨蹭蹭!不準哭!不要再玩手機了!”……等等。這些話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覺得被指責被控制,孩子感覺不好自然不會表現得更好。

為什麼這些不語言沒有作用呢?

首先,不語言自帶負面信息。

加州大學語言系教授喬治萊考夫,在他的認知科學基礎課上,經常叫學生做個練習,他會跟學生說 別想一隻大象,你做什麼都可以,就是別想一隻大象。他說他還從來沒有發現有學生能夠做到不想那隻大象的。

這就好比很多父母在孩子考試前會反覆這樣叮囑孩子今天考試最重要的是不要緊張,千萬不要害怕,不要漏題,不粗心就好了,結果呢,孩子可能更緊張更害怕,還真的漏題了。

除了植入負面信息之外,負面的語言還隱含著負面評價,往往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低價值感,比如不許看電視、不要和弟弟打架、不準說髒話等不語言的背後隱含的意義是我是權威,你必須聽我的。家長會感覺很有力量,可是卻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信心和勇氣。

同時,當我們說這些負面語言的時候也往往帶著負面的情緒,如說生氣,煩躁,焦慮,擔心等等,會讓孩子也產生類似這些的負面情緒,會造成孩子退縮或者叛逆,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或造成更大的叛逆。


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所以我們要學會,從關注負面的行為轉為關注正向的目標,用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正面管教中七種常用的正面語言句式:


1、肯定式否定: 可以啊,我們一…… 就……

先肯定孩子,再表達我們的想法。

我可以看電視嗎?可以啊,我們一做完作業就可以看。

我可以吃零食嗎?可以啊,我們吃完飯就可以吃零食。

這樣的句式肯定了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覺好起來。


2、有限選擇:你是願意擺桌子還是洗碗?你是自己關電視,還是媽媽幫你?

有限選擇對低齡段的孩子特別有用,並且還可以用得很幽默,比如,問孩子:你是想像小鳥一樣飛著去洗澡呢?還是想像烏龜一樣爬著去洗澡?

給孩子選擇,讓孩子感受尊重和自主,比嘮叨催促要更有用。


3、給清楚具體的要求 :坐下來並保持安靜

當孩子蹦蹦跳跳的時候,告訴他“不要動、不要跳”,孩子可能會覺得困惑,那我要怎麼樣呢?所以給孩子清楚具體的要求,能夠幫助孩子理解和知道他接下來要做什麼。當孩子在沙發上蹦跳的時候告訴他,請坐下來並保持安靜。


4、陳述慣例:按照日常慣例該做…… 到做作業/洗澡時間啦……

日常慣例表是正面管教的一個工具,和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表,會讓我們更有計劃更從容。

我兒子今年上二年,他每天都會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個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安排得清清楚楚,然後跟我們說哪些是需要我們提醒的,哪些需要我們協助,我們就調好鬧鐘,及時提醒他就可以了。所以也不會出現手忙腳亂、雞飛狗跳的場景,而我也能有時間工作、做家務等等。如果他哪天要是沒有做這個計劃,我就會覺得那天他一天到晚都在圍著我轉,讓人很崩潰。

而他之所以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一整天的時間,得益於我們一直在做日常慣例表這件事情, 從安排15分鐘半個小時的時間開始,到兩個小時、再到計劃半天、一天的時間,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5、啟發式提問:怎樣做才不會遲到?我們的約定是什麼?

問孩子:“你有什麼好辦法讓我們早起呢?你覺得要做哪些準備才能讓我們完成這個遊戲呢?““除了這個辦法,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嗎?”“如果在冬天我們不穿厚衣服出去會發生什麼事呢?”孩子可能會給你很多驚喜。

啟發式提問能夠引起孩子主動思考,促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推理,對已知的經驗進行判斷、選擇和比較。


6、手勢和暗號: (孩子設計才有效)

正面管教裡掌中大腦就是一個提醒的手勢,但我們這裡說的是孩子自己設計的。舉個例子,當我們在打電話或者是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孩子插嘴常常讓我們很苦惱,那根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和孩子約定,請孩子設計一個手勢,作為暗號,下一次當我們打電話或者聊天的時候,如果孩子有重要的事情要說,就做這個手勢,那我們就知道如何處理了。讓孩子來設計這個手勢,同時教會我們,並且共同遵守,這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和被看見。


7、邀請合作:誰能幫媽媽一個忙?

當孩子在超市裡亂跑的時候,對孩子說:“誰能幫我找到洗髮水在哪裡?”或者孩子在客廳打鬧的時候,對孩子說:“誰能幫我把衣服送回房間?”邀請合作,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價值感。


正面語言代替負面語言,讓我們這樣說

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話,改變的可能不僅僅是語言,更是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