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真正使人走上歧途的,不是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是善,而不是惡,是那些缺乏理智,只受感情支配的心靈迷失了自己。”

作為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現實主義作家之一,西奧多·德萊塞十分會借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來刻畫人性的複雜與社會殘酷 。

董卿曾說過,“醫生和記者,一個是看病的人,一個是看人的病。”

苦難艱辛的童年、家庭成員的苦難歷程以及為生活奔波,使德萊塞接觸到了下層社會各種人物和陰暗面,而長達十年的記者工作,更是他早已成為了殘酷的社會和複雜的人性的洞見者。

德萊塞曾大量閱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如巴爾扎克、哈代等,許多創作靈感與啟迪亦無不受其影響。他的《嘉莉妹妹》真實再現了當時美國社會,而代表作《美國悲劇》則是德萊塞成就最高的作品,使人們清晰地看到了美國社會的真實情況,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1]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在這本小說中,社會就是殘酷而現實的,而貧苦的勞動人民依靠日復一日的勞動,永遠不可能成為富人。

拋開資本主義的社會階級矛盾,我更傾向於研究人物的思維變化和其悲劇命運的原因,今天我就從嘉莉的拜金主義、赫斯特伍德的悲劇命運與象徵意義來談談繁華大都市背景下的愛和幸福。


一、《嘉莉妹妹》波折起伏的故事情節


《嘉莉妹妹》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與背叛、道德與物慾以及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故事,主要圍繞著女主人公嘉莉的成長路線展開。

十八歲的漂亮農村姑娘懷著對城市的嚮往來到芝加哥,她住在姐姐家還需交房租,沒學歷沒才藝只能成為女工。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工作的勞累和她的夢想形成巨大反差,她變得十分痛苦。此時早在火車上便搭訕嘉莉的推銷員杜洛埃出現了,他富有同情心又耽於女人美色。看出嘉莉的難處後,他給她錢去買衣服鞋子,勸她從姐姐家搬出來,和他一同居住,並承諾會結婚。

在週薪僅有四塊的女工身份和“實現買衣自由”的情人身份之間,嘉莉選擇了後者。此時嘉莉徹底淪為了依附於男人的玩物。

酒店經理赫斯特伍德擁有比杜洛伊更高貴的地位,一出場便吸引了嘉莉的目光。你來我往中,兩人便墜入愛河,他們的事很快被發現,無奈之際,赫斯渥攜帶嘉莉逃到紐約。沒有了金錢和地位,赫斯特伍德尋找工作頻頻失利,她又一次體驗到了什麼叫艱辛。

後來她進入了戲劇院,但不願意掙的錢負擔赫斯特伍德的生活。被拋棄的赫斯特伍德,此時就像一架破舊生了鏽的機器,靠社會救濟和乞討維生,最終自殺身亡。憑藉美貌和歌喉以及演戲的天分,嘉莉很快成為了著名的女明星,擁有了一切曾經渴望的東西,卻總是難以感到幸福很快樂。

讀完《嘉莉妹妹》這本書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既有對嘉莉受到男人誘騙的同情,又有對她逐漸失去純真和善良的痛惜,更有對她自私自利、沉迷物質的氣氛,而對於赫斯特伍德,除了同情和惋惜,別無他想,好好的一張牌,被他打得稀爛

造成嘉莉悲劇的是美國的社會,而她自身的選擇也複製了悲劇。善良和道德抵不過誘惑,最終只能山窮且水盡,走向幻滅。

二、嘉莉的拜金主義源於對“美”的渴求

嘉莉是個在意“美”的人。用德萊塞的原話說:“衣著打扮一事她總是完全懂得,品評男人服飾時候,有一條几乎看不見的界限她能在男人中間區分出來,哪些值得她看上一眼,而哪些根本不屑一顧。”

在她眼中,看起來不錯的服飾就是名利的象徵,一旦男人的服飾滑到了那條界限以下,她便不屑與之交往。很顯然,漂亮又年輕的嘉莉是貪慕虛榮的,於是善於討好女人又衣著光鮮的杜洛伊搭訕時,她並沒有拒絕,並在下火車前互相交換了地址。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與她對待杜洛伊的態度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她在工廠對待男工的態度。嘉莉在面對男工的誇讚和搭訕時,是無視的態度,從不在意他們尷尬的表情。就連對待善意提醒她的女工時,她也沒有傳遞出一絲友好的訊息。

在後來與赫斯特伍德私奔到紐約後,隔壁搬來有錢又漂亮的夫妻,她便委婉地朝那位看起來比自己有錢多了的太太拋出了橄欖枝。工人們的裝扮不夠美,實際上,他們也沒有裝扮得更好看的錢。

嘉莉對美的追求不僅體現在與人交往上,還體現在自身的裝扮上。

在和杜洛伊同居時,他們常一同出去,習慣探尋美色的杜洛伊時常在嘉莉面前點評街上的美麗貴婦們,嘉莉暗自模仿她們的裝扮和言談舉止,常常坐在搖椅上幻想成為她們那樣的人。她的大衣、帽子、鞋子逐漸變多,整體氣質也越來越落落大方。杜洛伊時常看著嘉莉感嘆她的美貌,這無疑助長了她對美的追求的氣勢。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回想初到芝加哥的嘉莉,杜洛伊以朋友的身份給了她十塊錢讓她去買防禦冬的大衣和鞋子,她猶豫很久後還是選擇了將錢歸還給杜洛伊,此時的她是有著自己的自尊和道德的,但到後來隨著生活的越加窘迫,她對物質和美的慾望愈發強烈,最終選擇了出賣節操,成為被杜洛伊包養的情婦。

“大都市裡到處是狡詐、奸謀,還有更細緻也更投合人性的誘惑。在這樣的環境裡,嘉莉想成為一個不好不壞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能說女人追求美麗就是惡嗎?並不。惡的只是善良抵不過慾望。善良與美本身沒錯,錯的是為追求它們而墮落的靈魂,造成女性拜金主義的往往是對美的過度追求和貪慕物質的依附思維。

三、赫斯特伍德的悲劇命運與象徵意義

諸多學者研究新時代女性嘉莉,卻忽視結局悲慘的男主人公沃斯特伍德。在我看來,赫斯特伍德是個極具男性出軌研究意義的對象。

1.赫斯特伍德的內心需求

他曾是芝加哥紅極一時的酒店經理,與各種上流人士打交道,衣冠楚楚、呼風喚雨、尋歡作樂,最後卻成了懦弱、賭博、逃避現實的無用乞丐。

毫無疑問,他的命運是具有悲劇成分的,且難以避免。他與自私自利又貪慕虛榮的妻子結婚十餘年,育有一兒一女,在外人看來幸福和睦的家庭,他卻感受不到任何家的溫暖。且不說夫妻已無情分可言,孩子也越發不重視他,他在家中唯一作用便是負擔他們源源不斷的開銷。家庭中如此,工作亦如此。作為酒店經理,他每天須保持十二分的風度與極好的服務態度,必須巧舌如簧、風度翩翩。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赫已達到生理需求,但他卻從不快樂——他的內心一直被壓抑著,他是痛苦而憋屈的。什麼是被需要和被愛,什麼是幸福,這是赫潛意識裡渴望明白的東西。

所以當單純漂亮的嘉莉帶著崇拜又迷戀的目光出現時,赫似乎看到了愛和幸福閃著的光芒,在短暫地懷疑了一下嘉莉的目的後,便像少年般一頭扎入情網。

人之所以是群居動物,是因為人需要依靠在社會中獲取物質,愛和歸屬感。在赫看來,年僅十八歲的嘉莉像寶藏一樣珍貴,有她在場,他就有一種清新感,如同從夏天酷熱的陽光下走出來,享受到初春清涼的呼吸。所以他才會對嘉莉說出“我需要你拉我一把,我的一生才能成點氣候”這樣深情又動人的情話。

2.赫斯特伍德的悲劇命運

擁有天真靈魂和漂亮臉蛋的二十歲女孩,是所有家庭不和的中年男性的劫。

有個妻子發現老公有出軌嫌疑時,便買了《嘉莉妹妹》送給他,她是想讓丈夫明白他為何會被二十歲的姑娘迷惑,並可能會面臨如何的結局。從理性的方面來說,趨利避害是男人的天性,他們心中自有一方天平,只要讓他們稍稍想明白出軌的對立面是生存需求,他們便會捨棄所謂的“愛與幸福”。可惜很多出軌的男性直到最後沒落,都沒想明白這一點。畢竟,他只是愛了一個可愛的姑娘而已。

站在上帝角度來看,赫斯特伍德的確是個可憐的男人,但對當時的嘉莉來說,他卻是成功和美好的象徵。赫不僅在嘉莉的眼中如此,在一切貧苦群眾眼中也如此。赫是資本主義的代表者,擁有至高無上和隨心所欲的權利,而他從繁榮到幻滅的過程,也正是美國資本主義必將敗落的象徵。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殘陽緩落,朦月當空。赫斯特伍德是落下的殘陽,嘉莉是逐漸當空的朦月,在他迅速衰落的期間,她也迅速崛起,她站在了他曾經甚至更高的位置上。此時此書的注意力聚焦在一個主題上:幸福是什麼?人生的追求和歸屬是什麼?

對於巔峰時期的赫來說,愛與幸福是他人生的追求,只有擁有了嘉莉的愛情,他才有了歸屬。嘉莉甚至比赫更悲慘、複雜一些,赫尚有“愛情”通往幸福,但嘉莉的心早已摒棄這條路。她將會終其一生都困惑並思考“什麼才是她想要的”。


四、基於《嘉莉妹妹》對現實生活中人性和人生追求的反思

這部作品雖然是19世紀的作品,但它飽含許多哲理和因素在現代也令人振聾發聵。

1.婚姻和戀愛觀:愛情和婚姻都是需要經營的,我們都要學會控制情緒與慾望,否則遲早會收穫悔恨和痛苦

杜洛伊雖然買衣服包包給嘉莉,但他並不愛嘉莉,在包養嘉莉的同時也不忘其他女人,他不明白什麼是愛,最終導致嘉莉出軌。

和埃特伍德夫妻結婚十多年,卻從來沒有向對方打開心扉,從沒有用心交流過,他們的婚姻只是一場交易,妻子控制不住情緒與赫爭吵,赫無法抵擋誘惑出軌。

離婚和出軌一直是常見的話題,在面對戀愛和婚姻時,由於我們未弄明白到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是什麼,也忽視了“如何經營愛情”這個問題,所以矛盾暴露時,不懂得換位思考和控制脾氣的我們,很容易吵架分手。

吵架和冷戰是一場冷暴力,當我們為愛情而感到痛苦時,或者感情出現問題時,應該先停下來思考一下什麼是愛和幸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親密關係》、《愛的藝術》、《非暴力溝通》三本書,或許你能從中尋找到答案。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2.人生觀念和歸屬感:我們應該思考清楚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形成正確的三觀,堅定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能被外界誘惑喪失自己,而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幸福

書中的女主嘉莉的三觀似乎是一片混沌,她一心只追求美和優越的生活,但不知道和杜洛伊同居是低於道德線的,也沒覺得和赫斯特伍德戀愛並私奔是違反道義的。她只是出於本能,選擇了她想要的。她沒有底線和原則,也沒有見過世面,於是漂亮的外衣和鞋子也成為誘惑。女孩子,需要富養。

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優越的21世紀,並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具備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原則底線的條件,也需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就像勘破網絡謠言一般,當我們遇見來自外界的種種誘惑時,應該動腦分析這是個什麼“妖精”,堅決抵制誘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做出悔恨的事,心靈純良並感到滿足,收穫人生的幸福。

《嘉莉妹妹》:使人走上歧途的,並非靈魂的罪惡,而是對美的渴望

【1】德萊塞 .我夢中的城市:《小讀者》,2012年 第1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