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中國史上出現過很多享譽世界的文學家,諸如屈原、陶淵明、李白、王維、蘇軾等千古文豪,在東、西方各國學術界都擁有著高額的知名度。尤其是詩仙李白,更是受到了廣大讀者的追捧與熱愛。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百科全書上都為李白設置了獨立辭條,並對其詩歌做出了高度評價。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李白活在當今世界,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呢?這個問題乍看不好回答,畢竟李白是唐朝詩人,他寫的是平仄對仗、韻調格律,這些只有漢語系讀者才能懂的機理,外國人是無法產生精神共鳴的。然而,這個問題其實是容易回答的,我們只要捋清三件事即可。

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第一件事,李白的影響力。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曲折通幽,不直接赤裸地表達,而是以營造出的意境來傳達,這種意境便可以含蓄雋永,這首詩歌便可以千古流芳。雖然李白走的是浪漫主義的路子,但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玩意境的高手!

意境這東西有些縹緲,更富有想象力,它降低了對語言的要求,而更考驗讀者的心靈能動性。我們來看看外國學者對《獨坐敬亭山》的翻譯效果。原詩為:“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如果將英文版的敬亭山,再轉譯成中文,那麼就變成了一首現代詩:

眾鳥已然消逝進天空。


現在最後的雲朵飄走。


我們坐在一起,山嶺和我,


直到只剩下這山嶺。


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雖然老外省略了不少細節,卻使之煥然一新,變得更加前衛、更加獨特,而這恰恰正是西方文學所青睞的風格。作為最早被介紹到西方的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的影響力有目共睹。1915年,美國著名的意象派詩人埃茲拉·龐德出版了一部名為《華夏集》的詩集,他擇選了19首唐詩翻譯成了英文,而其中12首都是李白的。

德國著名的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因21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讀到了《華夏集》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顧彬手捧這兩個句子失神良久,最終決定放棄學到一半的神學而改學中文。英國現代派詩人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對《華夏集》更是讚歎不已,直呼發現了新世界。

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這還僅僅是12首,若李白的作品全部翻譯成英文,那令外國人驚豔的便無窮盡了。由此可見,李白在西方文藝界的影響力是有的,尤其在高級的主流圈子裡享有盛名。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李白所寫皆是詩歌體裁,純粹的詩人能不能拿諾貝爾獎?當然是可以的,因為諾獎史上的詩人並不少,共有25位。

其中,1980年獲獎的波蘭詩人切·米沃什就是李白的忠實粉絲,他翻譯了中國大量的古典詩歌,尤其對李白的理解頗深。上面提到的英國詩人艾略特也曾於1948年獲獎,他對李白的詩做出了高度讚揚。綜上了解,李白有實力、有影響力,又有粉絲和受眾,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誰來擔當翻譯?這就是第三件事。

如果李白活在當世,他能否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網友:用腳趾頭想想


非英語系作家能夠獲獎,翻譯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莫言曾在一場演講中說:翻譯家功德無量,這話不假,至少對於莫言來說,要不是翻譯家葛浩文十年如一日將其作品翻譯給英文讀者看,莫言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或許不會這麼高。另外有人說,村上春樹之所以長期陪跑,或許就是缺少一位優秀的翻譯家。

對於李白的作品,翻譯是不成問題的,李白主要靠意境取勝,而由意境而誕生的文字就會顯得自由而多變,不需要一字一句翻刻,況且中外有那麼多熱愛李白的人,翻譯的質量不需擔心。所以說,假如李白生活在當世,假如他還能寫出在大唐的那些作品,那麼他的諾貝爾文學獎應當是預定好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