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煤油燈,曾經的照明神器,早已經湮沒在歷史當中。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偶爾從故事中聽到“煤油”這個詞,多少還是有些疑惑的。煤油是什麼油?超市裡有賣嗎?能炒菜嗎?本文咱們就從煤油入手,聊聊抹香鯨的故事。

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煤油燈

煤油,一般俗稱“洋油”。和當年火柴叫“洋火”、釘子叫“洋釘”、自行車叫“洋車子”一樣,因為最早來自國外,老百姓就習慣性的加了個“洋”字。一般來說,“煤油”指的是照明用油(雖然煤油也有其他用處),和老百姓以前的照明燃料完全不一樣。

中國古代照明燃料這裡就不細緻展開了,一般來說都是動物油或者植物油。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正月十五晚上流行點“面燈”。所謂面燈,就是用面捏出來的燈,做出各種造型,蒸熟了之後在中間的窩窩裡倒上豆油或者棉籽油,火柴桿纏上棉花當燈芯,就可以點燃了。

如果有過類似經驗的就知道,植物油燃燒,不僅燈光微弱,而且有異味有黑煙,並非理想的照明燃料。到了清朝末年,國外的煤油公司在杭州做生意,這種亮度高、火焰穩定、不冒黑煙、沒有異味的燃料,才迅速普及開來。


所謂煤油,其實就是石油通過一定工藝製備出來的,歷史並不久遠。

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才成功的進行了石油的商業性開採。此後,諸如煤油之類的石油製品才開始影響全球。在此之前,人類為了照明,想盡辦法獲取燃料,而抹香鯨因此倒了大黴。

人類捕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韓國釜山發現的一幅巖畫上,就有了人類乘坐小船和鯨搏鬥的場景了。中世紀歐洲的巴斯克人,則是靠捕鯨維生。可以確信的是,早期人類只能在近海捕鯨,或者利用擱淺的鯨。

而且,早期人類捕獲鯨,是滿足於最原始的生存需要。比如巴斯克人,他們的目標主要是須鯨。捕獲的鯨可以提供肉、皮、脂肪,以及用來製作衣服內撐的鯨鬚。當時的人類當然已經意識到了,鯨的脂肪量大,是非常好的照明原料。只不過,因為航海技術的限制,遠洋捕撈還不太現實。

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從大航海時代到18世紀早期,人們利用鯨的脂肪照明和製作生活日用品,捕鯨業開始大力發展。然而,此時抹香鯨還沒有成為人類的目標,至少不是主要目標。當時的捕鯨業主要是獵殺那些成群到達近海區域的鯨,比如美國捕鯨業的重點南塔吉特島。這裡每年秋冬季都會聚集數百頭露脊鯨——脂肪含量高而且非常容易捕捉。

隨著工業革命後的強大市場需求,捕鯨業越來越繁榮。近海的大規模鯨群越來越少,人們只能越走越遠,向遠海進發。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偶然捕捉到了抹香鯨,驚訝的發現這種鯨的大腦袋裡有“鯨腦油”,利潤更高的產品。

鯨腦油和普通鯨油相比,燃燒更為充分,沒有太大的異味,所以市場反響更好。正因為如此,人們紛紛建造大型捕鯨船,開始深入大洋,尋找抹香鯨。


19世紀時,美國成為了捕鯨屆的老大,也成為了抹香鯨的噩夢。

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白鯨記》

喜歡讀書的人都知道《白鯨記》,這是1851年梅爾維爾發表的小說,完全展示了當時捕鯨業的方方面面。當然,其中的主角白鯨莫比·迪克,就是一頭白色抹香鯨。看過這本書的人,自然對當時的捕鯨場景記憶猶新。

在《白鯨記》發表五年前,統計數據表明美國擁有640條捕鯨船,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捕鯨船的總數。捕鯨船船長招募水手,以鉅額報酬誘惑人們上船,冒著巨大的風險出海——實際上,當時的捕鯨業絕對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但是,和遊動緩慢、性格溫順的露脊鯨不同,抹香鯨一次深潛過後,要停留在水面上很長時間用以呼吸換氣。所以如果遭遇人類的攻擊,他們會奮力反擊。於是,《白鯨記》中驚心動魄的獵殺過程,在當時的大海上經常上演。

孩子問我煤油是什麼油,於是我講了抹香鯨的“悲慘史”

捕鯨

巨大的捕鯨船上載有數條小船,當瞭望臺上的水手發現抹香鯨蹤跡的時候,會立刻通知船長。捕鯨船就會快速靠攏,然後放出小船,靈活走位,捕獵抹香鯨。場面到底有多驚心動魄,從《白鯨記》中即可以得知。

過度捕撈導致抹香鯨數量急劇減少,但是暴利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進來。雖然遠洋捕鯨危險重重,水手傷亡現象非常普遍。但人們依然願意去冒險,都期望一夜暴富。如果再這麼持續下去,也許到了二十世紀,抹香鯨真有滅絕的危險了。

幸好,石油的商業開採開始了,化工技術的發展也讓石油製品成本越來越低廉。而主要作為照明燃料的鯨油,自然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此後,美國鯨油產量斷崖式下跌,取而代之的是石油產量的飆升。

石油,拯救了抹香鯨。

作為石油製品的煤油,也成為了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銷往全世界。歷史總是充滿了各種意外和巧合,如果石油的商業開採再推遲100年,到底會發生什麼?不敢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