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后,爱旅行的朋友会不会顾虑未知的危险不敢说走就走?

安妮巴顿


作为爱旅行爱户外的旅行者杜杜,在疫情过后,会有些顾虑未知的危险,但是绝不会因为未知的危险就停住出行的脚步;

其实在疫情中,杜杜也思索了很多,提供一些建议给大家:

1、尽量做到错峰出行,这样可以避开大人流;十一、春节、小长假、暑假旅游高峰时节,去一些近的冷门景点,或者干脆就窝在家里吧;特别喜欢的景区或者旅游线路,可以适当请假去;

2、多去自然景观的景区,少去古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人再多也不会过于拥挤,但是人文景观就不一样了,稍微人一多久很拥挤;

3、出门的装备会准备的更加充分,应该会备上口罩吧,而且会更加注意个人卫生;

其实对于这次疫情,不能不小心,但是也不能太过于担心;保持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之心,平和心态,不骄不躁,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奉献活出自己的精彩。


旅行者杜杜


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疫情过后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对于一个爱旅游的人来说,那肯定是出去旅游了,就拿我来说,疫情结束之后,我就在附近找一个比较高的山爬一天,首先山里的空气比较好,安全系数会高一些,其次爬山可以放松身体,这几天在家身体都僵硬了,也该好好活动活动了,再次山顶绝对是一个让你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小庄途游


半个月都快把人憋疯了,在憋多长时间还是个不知道,等到疫情结束先出去疯玩一趟,远的地方暂时去不了,城里怕病毒,就近的农村大山沟里疯一趟,一扫几个月病毒阴霾。


憋疯了的人们,好不容易盼到疫情结束了,没时间考虑未知的危险,先来一趟说走就走的郊游,农村空气好疫情泛滥时也没有病毒,先跑一趟农村放放风,缓解压抑心情,说的我现在就想去农村疯一趟,等到疫情结束那一天,感觉自己就像越狱逃犯,赶快逃离繁华闹市,跑到深山老林回归大自然。

疫情过后好多人会心有余悸,怕疫情再度泛滥,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后,消除顾虑重新踏上旅途,旅游目的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哪人少往哪走,哪个地方离城远往哪走跑,可以想象疫情结束后农村山区成为旅游热点,那里是天然的氧吧,是治疗肺病的天然医院,这次疫情后认识到了空气环境的重要性,农村游会持续很长时间。



疫情过后旅游市场肯定会出现井喷,憋疯了的老百姓都想来一趟酣畅淋漓的旅游,一扫半年的阴霾。预计五一旅游市场开始解冻,井喷的高峰应该在十一假期,整个后半年都是旅游高峰期,冰冻了半年的游客终于有机会疯玩了。


泰山157534450


一场突如其来疫情让所有的旅游业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次疫情,导致景区关闭,春节收入是零。

如果疫情过后,我估计在短期内,也会对旅游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国人一向胆大,不会太久。

一、疫情过后,说走就走

一场疫情过后,人们会注重健康的生活质量,旅游是最好的选择。在旅行的路上,人们可以放松心情,让压抑的心在旅行中奔放。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蒙在家里,都快疯了,一旦解除疫情,会有大部分人毫无顾忌的出行旅游。

二、疫情过后,等待二个月

疫情过后,相信有一部分人还是会担心人多的地方不安全。只要国家研制出来抗病毒肺炎的药物,防治方法,有着最好的有效果的治疗方式,那这个病毒也不是多可怕的了。当然,最好是疫情过后,等待上二到三个月在出行旅游为佳。

三、疫情过后,选择冷门景区

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最近的冷门景区,平时没啥人去的小景区。爬爬山,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也是蛮好的。我喜欢爬山,因此,疫情过后,我会选择进入深山里,继续我的秦岭游。

总之,疫情过后旅行,自己要有个计划,不要跟风。


农村好哥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要根据官方消息,彻底解除疫情,春回大地,一切恢复如初。爱旅游的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也不会有什么顾虑;比如十七年前非典疫情过后,也没有阻止出行者的脚步。

到那时我也会背起行囊出发的,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谁又能拒绝远方那美景美食的诱惑呢。当然说走就走也不是盲目出行,就算没有疫情,也是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境外核泄漏事件、战争等等不安全的因素,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今年由于疫情的发生,我已经取消近期的出行计划,我想疫情过后,我会毫不犹豫的加快出行的脚步;我们谁也不能预测未来某时某刻、某地会发生什么,想走就走吧,犹犹豫豫的瞻前顾后,也许就错过了一生中唯一的机会。

战胜疫情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远行是我心中的期盼,当前该做的就是不出门!

个人观点,谢谢浏览!


大漠旅游


疫情过后,建议大家还是要注意,爱旅游的朋友可以去一些人流量少点的山野和田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光,尽量避免去一些人员较多的游乐场所,等到疫情彻底褪去再选择出游最好。



新疆天山雄鹰


疫情过后,爱旅行的朋友大可以再次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会有很多的朋友慢慢回复自己喜爱的旅行,还可能有更多的朋友会开始喜欢上旅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威胁到我们的是什么?

最根本的是生命,其次是健康,还有就是自由。

至于说到未知的风险,这个做什么没有未知的风险?如果担心未知,宅着的人也存在危险,比如喝水呛着。

没有任何理由,也不用讲什么意义。旅行能给我们不但是生活的轻松、快乐,不但是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体验到异样的风俗,还带给我们健康,是身体和心灵的健康、自由,身心的快乐。

1,大可以再次开启放飞之旅的理由很简单,疫情过去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次爆发;再人们有了两次惨痛教训之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这幕悲剧再次上演。

虽然人类的记忆比金鱼的记忆长不了多久,总容易健忘不该忘记的事情,但以生命和自由换来的代价,总能更延长一段时间,或许是十年或许是二十年。

2,生活总要继续,惯性的力量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更还因为一些事情给人们带来愉悦,或许是对美的追求,也可能是内心深处那份自由的渴望和平日里压抑的释放。

是对享受生活的满足也好,还是对生活质量的不满足而追求,当人们习惯了时不时的旅行这种生活方式,或许因为恐慌已经被遗忘,也或者是大无畏的不以为然,他们将重新开始一次次的旅行。

3,人总是会变的,人心更是多变、易变。当我们认识到活着真好,生命可贵,健康重要,一些人会去探寻拥有它们更多的途径,更多健康,哪怕只是感觉上的、短暂的自由,而旅行,就是一种实现这种梦想的最佳方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旅行。

封在城中的武汉人,无声的告诉我们很多。

旅行不但是吃喝玩乐。要想去旅行,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身体健康。同时,旅行还能保持、提高身体和心态的健康水准。

那么,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旅行?

当然,再次开启的健康之旅,人们一定在饮食健康、环境保护方面,有一些变化。更挑剔,对自身的要求也会更高。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

我是酷妹儿,一个喜欢旅行的旅游领域创作者,带你边走边看,这个鲜活的世界!


酷妹儿圈


旅行本身就伴随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大家坐飞机会上意外险,出国旅行都被要求上意外险,可见,大家都清楚生活随时都会有意外。

只是这次疫情把风险的比例提高了,但同时也为大家普及了卫生常识,提高了大家的防范意识,如果清楚风险在哪里,又能很好地规避,那旅行的安全性就能达到保障,只要做好个人防护,说走就走也不是冒险。很多时候风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漠视风险,任由它发生。

防城港文旅集团送我们的口罩,非常感谢!

我们自己就是被疫情拦截在旅途中,本来计划去云南,但开到广西防城港市过完年后就因为周边景点关闭、道路封闭,不得已原地停留等待。一旦云南景区和道路开放,我们就马上出发。但肯定只去人少的地方游玩,因为我们是房车旅居,所以可以避免去饭馆、宾馆,这样减少接触机会,我们觉得在全国其它地区基本没有新增的情况下,旅游还是安全的。

我们车上长年备着的急救包

这是另一个蛇咬伤急救包

即便没有疫情,大家行走江湖也应该学习点急救常识,比如遇到火灾、地震怎么逃生、心脏骤停怎么急救,这回再出门除了口罩再随身多备几样东西吧。

越野人都知道风险随时有

这次的疫情肯定会促使餐饮、住宿这些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什么野味活吃的就原地专行吧,全国都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放纵的代价了,不能再逆潮流而为了。

但世界这么大,我必须去看看

一次病毒不仅在考验每个个体的免疫力,也同时考验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一个民族的抗打击能力。管理者要让人民获益,旅游相关行业能自身加强防范,也会让游客安心出行。各个景区也会通过各种安全防护措施来保障游客安全,所以疫情过后,还是可以放心地说走就走。

面对风险,我们永远在路上!

爱生活,爱旅行,就在来去一念间。


来去一念间


这个正是最近我在考虑的问题,从目前疫情扩散还没出现拐点,形势严峻,全国一盘棋在控制疫情扩散。估计六月份以前是不能出行,八月后看情况应该没什么问题。我觉得最好向西北或西南方向比较好,哪里地广人稀,安全性更好一些。这是喀纳斯湖,在旅游旺季也没太多人;也是秋季避暑的好地方。





退休自驾游中国


疫情阻挡的是旅人的脚步,却阻挡不了旅行者的心。疫情过后,我想,爱旅行的人依然会坚定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疫情的蔓延肆虐,很多人都放弃了早以规划好的旅行计划,让大多数人宅在家中,活动范围很小,紧张的心情需要放松,心里和身体绷紧的弦都需要释放,来缓解压力。疫情过去,真正爱旅行的人,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迈开脚步,来一次属于自已久违的旅行。

爱旅行的人,“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他们始终有颗不安定的心,走出去是真驴的渴望,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挑战自然是他们的追求。行走在路上,才能看见远方。

当然这次旅行,他们更会多一份理智,疫情的影响,会使人下意识地去规避人群,大多数人应该暂时不会去人员较为密集的景区,而是更趋向于纯自然的户外行。

真驴本来就属于自然。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