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此地太辛苦,湖北有座讓人“發麻”的小城

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此時的麻城,正逐漸走出疫情的恐慌和無措,一邊積極防控,一邊恢復生產。人們常講的發麻,在漢語中原本是特別厲害的意思。

這個小城是湖北省轄的縣級市,如無疫情,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初春時節,揮去迷霧茫茫,粉紅的杜鵑開始在山坡盪漾。

麻城是杜鵑花城、中國映山紅第一城,有麻城杜鵑甲天下的說法。這裡位於大別山中段南麓,距武漢市區百餘公里,有著10萬餘畝古杜鵑群落,生長週期百萬年以上,現存樹齡均在兩百年以上,堪稱世界奇蹟。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莫言此地太辛苦,湖北有座讓人“發麻”的小城

人間四月芳菲盡,當百花凋零,春意闌珊時,麻城就會有上百萬畝野生杜鵑卻在山野之間靜靜綻放,無意爭春,卻春光盡佔。

此時,麻城人甚至整個湖北人都特別渴望那杜鵑花開放。這次疫情之中,大家在急切的節奏中被強制叫停,開始習慣放慢腳步,舒緩心情,不再“多少事,從來急”,腳步不再匆匆又匆匆。

不再南來北往,躁動不已,重回書桌,神寧氣定,思想清醒,靈魂獨行,大家自己開始立定反省。我們所走的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實實在在的分量和意義?是不是走得太快,已經忘記出發的目的。

每個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園林,鮮活的笑臉在陽光下靜靜地開放,只有守住內心,清理慾望,才能讓心靈頓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麻城人的杜絕花,每一個都可以在花影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生命如此美好,何苦去觸摸底線。

麻城人曾一路奔忙,中國移民史上,有大量移民後裔聲稱自己祖先來自這個很小的地方。川渝地區普遍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要問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

“麻城孝感鄉”是“湖廣填四川”中的重要移民發源地,也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是入川移民後裔對故鄉精神的寄託。

莫言此地太辛苦,湖北有座讓人“發麻”的小城

麻城人都去了川渝,那現在的麻城人又從哪裡來呢?現在的麻城人多為江西移民後裔,很多族譜記載來自江西南昌筷子巷。麻城人稱父親為伯或爺,稱祖父為爹,稱母親為媽、娘或大,稱外祖父為家(ga)爹,稱外祖母為家婆或家家。這都非常接近江西風俗。

麻城是個出將軍的地方,它和紅安縣並列為將軍之鄉。“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都曾發生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這片紅色沃土,被稱為“全國將軍第一鄉”,不僅造就王樹聲、陳再道等拋頭顱、灑熱血的共和國開國將軍,更鑄就了麻城人的一種傲骨精神。

麻城雖是貧困縣,但麻城人“人窮志不窮”,生活在這片貧瘠革命老區的人們,堅信傲骨精神,以正為本,以誠居心,崇尚“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色家風,崇尚“孝老愛親”、“鄰里和睦”的重親家風,崇尚“篤志好學”、“經世致用”的尚文家風。

麻城名人不多,有幾個人很有意思,可管中窺豹瞭解麻城特點。我們都知道敦煌莫高窟,就是一個叫王圓錄的道士在此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寶藏。王圓錄是麻城人,他在肅州服兵役,抵禦匈奴,兵敗後在莫高窟出家為僧,他每天枯躁地打掃洞窟,遠離風塵喧囂,這種靜氣和定力實屬可貴。後來他不經意把經文推向了世界,其實他只是需要維護莫高窟的經費。

莫言此地太辛苦,湖北有座讓人“發麻”的小城

還得曲裡拐彎的再說一下《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這篇文章就是時任洪州都督閻伯嶼重新修葺滕王閣後,邀請王勃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王勃和麻城沒有關係,閻伯嶼確實地道麻城人。今天的麻城閻家河鎮,還有關於閻伯嶼的墓地和遺蹟。

麻城人在滕王閣上找到了自己的初心,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於此,麻城人參悟了人生要義。人的一生,總會相逢許多季節,遭遇許多變故。雖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但卻可以放慢腳步,站穩腳跟,這是生命的權利,也是人生的要義。

雖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但這幾年麻城發展很慢,有些“從緩”,或者稱為“低速度”,其實這時麻城按照自己的節奏向上拔節。麻城人在湖北口碑很好,這種麻城人的慢是一種心態,一種修為,一種堅守。

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

那時候,走在麻城,一邊是力量積累的寧靜,一邊是積累力量的迸發,在滿山紅杜鵑的芬芳氣息和悠遠意境中,我們共同感受麻城每一個鳥聲如洗的清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