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元旦那天,閨蜜在朋友圈曬了她在2019年看過的100本書,還附了一本厚厚的摘抄筆記,朋友們都各種羨慕,勵志要向她學習。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閨蜜去年參加了一個大咖的讀書會,社群裡面全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們每年的閱讀量都在100本以上,在這些人的激勵下,她每天都會堅持閱讀1-2小時,每當她累了想偷懶的時候,就會看看群裡大咖們的分享,瞬間會動力滿滿,再累也會完成閱讀任務。

看著她那麼拼,我也是備受鼓舞,心想:“如果我也能有這麼大的動力,每年閱讀幾百本書,該有多好!”

我問閨蜜:“一年讀了這麼多書,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閨蜜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拓寬了視野,看著厚厚的一本摘抄筆記,我就很有成就感,但不知道為什麼,合上書以後很多內容都記不起來了。”

互聯網讓我們認識了很多大咖,無數人都想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於是大家紛紛向大咖們學習,人家每年讀100本書,他們也要讀100本書,每天下班後熬夜看書學習,摘抄了很多名言警句,記錄了大量的新知識,但到頭來能記住的內容少之又少,自身能力也沒有提升,工作生活還是一團遭。

為此,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概:“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多數人都以為記不住書中的內容是正常現象,認為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但是大家好像忽視了一個問題:記不住書中的每一個字不要緊,但是壓根不記得書中說了什麼,不記得自己從中收穫了什麼,怎麼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作家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中指出,看完書記不住內容,不是記憶力的問題,也不是將知識內化了,而是多數人都運用了低效落後的讀書方法,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一、“低水平勤奮陷阱”,就是對內容的簡單標註和摘抄

從小到大,老師都教我們一個傳統的閱讀方法:看書一定要做標記,重點內容要劃出來,好的語句、段落最好摘抄在筆記本上。

於是很多人就養成了劃重點的習慣,他們會用筆在書中勾出重點內容,做各種標記,筆記上摘抄了很多新的內容,看似很認真地在學習,其實效果並不怎麼好。

“低水平勤奮陷阱”就是摘記各種知識,看似很努力,其實沒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書中的內容,只是在重複低效率的學習動作。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老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學習的故事,上學的時候,他非常不喜歡在書上做標記,班裡很多同學都用彩色筆在書上劃了各種線,標註出不同的內容,一看就很用心,反觀樊登,幾乎每本書都和新的一樣,就連老師強調的重點內容都沒有標出來,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學渣”,沒想到人家卻是個大學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而那些認真做了標註的同學,無論怎麼努力都考不過樊登,同學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樊登老師說:“我和同學們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學習是用心,他們只是在走過場。我沒有在書上做標記,是因為重要的內容已經存儲在我的大腦裡,而且經過深入地思考,它們已經成為我知識庫中的一部分了,無論怎麼考,我都能靈活應對。而我的同學,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劃重點上,並沒有對知識進行思考和內化,學習效率自然也不會高。”

很多人都很好奇,樊登老師是怎麼做到把每本書都讀得那麼透徹?為什麼他合上書也能將內容講得頭頭是道,還能結合工作、生活中的案例對知識進行延伸呢?

樊登老師分享了他的讀書方法,他看書有個習慣,就是從來不在書上做任何標記,但是每次在看書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都會高度集中,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 (Mental flow)是指人們專注進行某個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處在心流狀態的人,會忘記周圍的一切,注意力會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大腦會高度興奮,做事的效率也會非常高。

每讀完一本書,樊登老師會立刻將書本合上,幾天以後,再拿出一張白紙,憑藉對書中內容的理解,畫出詳細的思維導圖,畫的過程中,他常常會思考很多問題,比如這個理論能用哪些例子來論證,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又與哪些知識相關聯……這時候,他的大腦就像一個快速運轉的機器,很多知識都被調動了起來,並在大腦中快速整合,形成了一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樊登老師

樊登老師說:“每一本書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只有經過認真思考和整合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為能力。”

多數人讀書沒效果,並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他們習慣用戰略上的勤奮,來掩飾戰術上的懶惰,看似付出了很多努力,實際上只是在浪費時間。

二、學會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1.放慢讀書速度,深入思考書中的內容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攀比,更不是為了炫耀。如果想要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提高閱讀效率,第一步就是要放慢閱讀速度,真正消化、理解書中的內容。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味的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如果沒有深入思考,不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只是一味地講求速度,那麼讀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成甲老師說: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成功人士每年都會閱讀幾百本書,而且他們能迅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也效仿他們閱讀大量的書籍,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並沒有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

放慢讀書的速度,將大腦、眼、手充分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知識和觀點,書中的內容能夠與哪些知識聯繫起來,記錄哪些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哪些是新學到的知識,從中收穫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等等,經過這些思考,我們會發現很多以前不曾注意的方法和規律,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可能有些人會說這樣讀書速度太慢了,但我想告訴大家,知識可以產生複利效應,認真學過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為我們創造更大的價值。

股神巴菲特說:“複利有點像從山上往下滾雪球。最開始時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滾的時間足夠長,而且雪球黏得適當緊,最後雪球會很大很大。”

放慢閱讀速度,仔細思考書中的內容,記錄自己的思考和心得體會,看似很浪費時間,但收穫的不僅僅是一本書中的知識,而是一個主題,甚至是一個領域的知識,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會撬動多領域的知識,帶給我們升職加薪、實現副業變現、拓寬人脈圈、實現自我價值、打造個人品牌等複利效應。

“慢慢來,比較快。”

開始閱讀的時候速度慢一點,將知識和方法理解透徹,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更多的閱讀方法,閱讀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閱讀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讀書不在多,貴在精。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思考知識對自己有哪些幫助,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才能收穫更大的成長,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地屬於我們自己,屬於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2.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繫

每個知識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如果能將所有的結合起來,閱讀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為什麼摘抄、劃線這種閱讀方法效率很低,很容易忘記知識點?是因為我們只是將一本書中的知識當作了一個孤立的知識點,而記憶單獨的知識點並不是我們的強項。

英國斯萊特大學通過實驗來研究我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看了一些名人的照片,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研究對象看,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中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大腦在看到新照片的時候,沒有為其開闢新的空間,而是調用了以前的回憶,形成了新的記憶。

所以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很多人都看過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也知道“清單法”是一種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與以往的經驗串聯起來就會發現,原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也在無意識地使用這種方法。

比如複習考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寫一個詳細的複習計劃,在紙上列出每天的複習內容;或者工作之前,寫下需要完成的任務,然後逐項去完成;出行之前會列一個物品清單,按照清單準備東西就不會有遺漏;去超市購物的時候,避免忘買東西,我們會寫一個購物清單……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看似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其實都與時間管理密切相關,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而已。如果能將新學的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並進行優化,列清單的時候根據“四象限法則”,按照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且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合理安排完成任務的順序,相信工作、學習的效率會有一個很大幅度的提升。

一年內完成麻省理工大學4年33門課程的“超級學霸”斯科特·揚,在他的著作《如何高效學習》一書中,將知識比作了一幢幢獨立的房屋,房屋之間的道路就是知識之間的聯繫,只有道路越多,知識之間的聯繫才會越緊密,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越有效。

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需要對知識進行深入思考,總結出不同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歸類,不斷完善知識體系,便於在未來的工作中隨時調用。

多數人寧願花很多時間去讀書,摘抄各種名言警句,也不願意花時間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看似節約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實際上是撿了芝麻漏了西瓜,放棄了最重要的學習環節。

查理·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講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3.進行主題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說遇到不感興趣的內容、晦澀難懂的內容很想放棄;讀完書以後記不起來書中的內容,很打擊自信心;學了很多知識,依舊不會解決實際問題……

多數情況下,我們看的書都是老師、同學、同事、行業大咖推薦的,閱讀的過程是被動的,經常是看完書,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更別說將內容分享給別人,或者寫讀書心得了。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讀書,才能變被動讀書為主動學習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主題學習,針對一個問題,集中學習相關內容,能夠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比如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我們要學習“主題閱讀法”,那麼就要重點學習書中關於主題閱讀的相關內容,思考這個方法有哪些好處?自己需要從哪些方面做努力?這個方法還能用在什麼領域?學完以後有什麼收穫?

當學完了主題閱讀的方法以後,我們會發現雖然沒有把書從頭到尾讀完,但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不僅對知識進行了舉一反三,而且總結出了這個方法的本質規律,還能夠跨界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進行主題寫作,針對同一個主題的內容,集中輸入和輸出,既能提高寫作效率,還能大大節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完了主題閱讀法,我們可以將其靈活運用到主題寫作、主題學習、主題工作等領域,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主題閱讀法就是一種臨界知識。

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中指出: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中。

臨界知識,是指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掉進了追逐速度的遊戲圈套: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實際上只是在原地打轉。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找到撬動效能的槓桿點——臨界知識。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主題式學習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掌握更多的臨界知識,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學習,將注意力集中在20%的內容上,用更多的時間去解決更重要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4.學以致用,將書中的內容用到實際工作中

將知識用到實際工作中,能進一步檢驗學習的效果,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覆盤總結,優化方法技巧,將其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就拿學習語文和英語來說,從小到大我們學的都是“啞巴英語”,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記單詞,學習語法,考試成績也非常好,但能熟練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我們在語文課上花費的精力並不多,但是所有人都能說出流利的漢語,這是為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實踐。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花時間去練習口語,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存在哪些問題,理論知識很紮實,但沒有付諸實踐,自然不懂得如何交流,更不要說熟練交流了。

但是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每天都要用它進行交流,在學習了新的成語、詞語以後,我們就會在日常的生活中進行實踐,體會它們使用的語境,描述的對象是什麼,應該如何恰當地使用,在不斷的總結覆盤中,提高詞語使用的準確度,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我們說話的水平會越來越高。

很多人都看過《番茄工作法圖解: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這本書,在時間被分割成了很多碎片的今天,番茄工作法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作、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專注於每一個25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很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各種信息中,工作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玩手機,結果就是大量的工作無法按時完成,只能通過加班來補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強迫自己在番茄鍾開始的時候,注意力只放在當下的工作中,完成25分鐘的工作以後,休息幾分鐘,再開始下一個番茄鍾……

實踐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發現工作效率是有了很大的提升,專注力也在提升,但是番茄鍾總是會被同事或者領導打斷,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工作以外,還需要對每天的時間進行統計分析,觀察哪些時間段不容易被打擾,哪些時間段會有各種瑣事找你處理,然後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不易被打擾的時間段,通過設定番茄鍾去完成,其他時間段按照正常的節奏工作就可以了。

將番茄工作法用在實際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實踐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能夠更快速地完成工作,通過解決問題對知識進行了舉一反三,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將知識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既是對知識的檢驗,也能從實踐中獲得反饋,發現新的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不但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調動其他領域的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總結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攀登人生的更高峰,而不是用來炫耀和攀比的工具。

自古以來,精英都是閱讀高手,他們對書中的內容都有著非常深刻的領悟,並在不斷的思考和總結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不在多,貴在精。

學會放慢讀書速度、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進行主題學習、學以致用4個方法,就能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成為閱讀高手。

——END——

*作者介紹:大大的人兒,原500強國企員工,堅持早起、寫作、學習,分享職場、成長乾貨。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職場路上,我們一起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