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起源與發展

一、茶之為飲的淵源——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相傳,神農牛頭人身,並且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五臟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遠古時,人們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因此經常生病,又沒有辦法醫治,常常小病變成大病,危及生命。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的良藥。有一次,神農吃到了一種草,突然小腹脹痛,疼的在地上打滾。這時,他發現了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於是就嚐了一口,發現它在肚子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到處流動洗滌,好像在肚子裡檢查什麼。不久,神農肚子不疼了,腸胃的毒都解了,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後來,隨著文字的演變,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茶」

二、茶樹的起源——中國「茶之故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現代調查研究材料,都證明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西南部山區的雲貴高原一帶山茶科植物分佈廣泛,類型繁多。人們普遍認為這裡是茶樹起源中心。

三、飲茶的起源與發展

1. 生吃藥用

在 4700 多年前的神農時代,茶樹的鮮葉最初被發現具有解毒作用,人們將其作療疾之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2. 熟吃當菜

在《爾雅》的「釋木篇」和「釋草篇」中都有「荼」字,即「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樹,後者指草本的苦菜。

春秋時期,就已有「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把茶葉當菜吃的說法,至今雲南少數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3. 烹煮飲用

唐代,就己有烘焙茶葉的工具「育」。「焙茶」是最古老、原始的飲茶方法。至今雲南南部產茶區佤族的「燒茶」和傣族的「竹筒茶」仍採用「焙茶」的方式。

4. 沖泡飲用

唐代盛行蒸青團餅茶,明代以後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由烹煮改為沖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