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繞過扎西曲林(Bkra shis chosgling)——意為“吉祥佛法之地”——梯田狀的側牆,經過數個擺在蛇皮袋上的奶渣攤子,由樓梯上主殿。扎西曲林平日來不了幾個人,何曾這樣水洩不通。離開扎西曲林,跳下東牆邊的石頭,沿土路拾級而上,前往達典(Rtags bstan)——今天的轉經路上唯一的比丘尼廟。達典意為“啟示的跡象”,據說第一世帕邦喀活佛在此山尋覓隱居地時,遇上一隻烏鴉對他開口說話,這與“啟口說話佛”同樣,是一種神示,於是便有了以此命名的寺廟——這是色拉山上常見的命名方式。達典以高處的一眼聖泉出名,朝聖者排了長隊,只求得以沾濡。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達典只有一個開放的殿堂,阿尼們魚貫而下,表情單純快樂,和俗世間與女伴攜手出遊的姑娘們沒什麼兩樣。

在位於帕邦喀極西處、兩小時山路之遙的格日(Ga ru)比丘尼寺,生活尤其細膩。青花瓷盆裝的嬌豔花朵隨處可見,貓在油氣氤氳的灶臺上安眠,比丘尼面對窗外的遠山擺手做體操,各式鞋子散在殿前臺階,主殿內蓮花生大師的怒目像邊甚至擺了一束手扎的粉色絲面花。廚房裡,當日全寺的菜餚是:兩大盆翠嫩的青菜,一小盆齊整的土豆絲,一小盆紅椒青椒粒。對了,“格日” 一詞有個美妙的釋義:“空行母舞場”。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格日寺不在轉經道上,可惜。但不在轉經道上,享受私密生活的可能更多一些。要想更私密,就只有去近山頂處的隱居小屋。如今在天然形成山洞(一說是色拉山挖金礦留下的洞)中的修行者幾乎沒有,單人小屋是一個退避沉思的通常選擇。屋子的主人多是附近廟宇的僧人。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帕邦喀的西北角有一座傍壁而建的小石屋,一人高,兩扇窗一扇門,屋頂一張薄木板,以數塊大石頭壓住邊緣。地上平攤的絳紅色僧袍已經乾透。沿山勢而起的一臂長牆上,曬有十幾塊蘋果乾、桃幹,黑螞蟻肆意爬過。邊上黃的綠的四盆花。門口探出高個子紅臉蛋的阿尼,掩嘴而笑。珠巴次西的轉山路也不經過這兒。

海拔4300上的狂歡時節“珠巴次西”,2500年前傳統流傳至今中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