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當人們處在潮水之中,往往看不清潮水的方向。

疫情防控明顯好轉。我們也需要抽點時間,思考一下明天的變化。

開發商、地方政府、銀行,已經開始頻繁出手。

打折的,救市的,賣地的,搶錢的,紛紛登場,呼朋引伴,不少人被吸引,帶著口罩去了售樓部。

這幾天,有不少朋友來問我,能不能出手了?

在考慮要不要出手之前呢,首先要想想,這次全國性的疫情對樓市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其實,疫情之後,樓市的邏輯已經發生了三個鉅變。

認識不到這些,可能會犯大錯誤。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從鍾南山院士發出警報、武漢封城,到今天,已經超過一個月的時間。

全國上下,超過10億人被完全隔離在家裡,街頭空空蕩蕩。

方方面面,都被按下暫停鍵,最終的感染人數可能達到10萬以上,多少生離死別,催人淚下。

這對於全體中國人,絕對是心理上的一次巨大沖擊,前所未有。

所以,在人們的心理層面,對於樓市邏輯的認知,影響也是巨大的。

甚至可能成為中國樓市的一次歷史轉折點,一個顛覆性的變化。

以前,我們想到房子,意味著公共資源:環境、居住舒適度。包括醫療、教育等。

現在,房子進一步“升級”了,它意味著一個可以讓你安心隔離的地方,意味著妥善安置全家,度過疫情的考驗。

房子就意味著安全,成了生死攸關事情。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第一個樓市邏輯的鉅變,叫:異地有房,心裡不慌。

這次疫情,對全國、甚至全世界來說是一隻巨大的黑天鵝。

但對武漢人來說,其實有一定的預兆。

在疫情爆發前,很多武漢人也警覺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正在流行。

1月23日上午10點,武漢正式“封城”,估計當天起碼有超過50萬人,從武漢離開。

官方發佈的數據呢,是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累計有500萬人之多。

他們都去哪了?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這張圖,顯示了23號封城當天的流出武漢的人口流向。

大家可以看到,中間下方這個紅圈,人口在那幾天流動速度是最快的,紛紛遷出武漢。

但是,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去了哪裡?

其實,超過75%都留在了湖北省內。因為,他們都跑回了老家。

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不過,跑回老家對自身安全來說,幫助其實並不大。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湖北省內和省外的疫情救治情況。

從數據對比可以發現,疫情期間,湖北省內的醫療資源、救治能力,治癒率都比不上外省。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這張圖是2月14日的數據,在全國的10萬人病例數排行前15名的省份裡面,治癒率最低的就是湖北,其次是黑龍江。

當疫情進一步發展,安全問題更凸顯的時候,有一個新聞刷屏了。

湖北黃岡市下面的武穴,一位市民划著木盆,遊過了長江。

他跑到了江西的九江市,結果被發現了,又送回了黃岡。因為這個時候已經封城了。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這是疫情中,令人心酸的一幕。

從集體心理的影響上,這次全國性的疫情,會給大家強化一種印象。

那就是,房產作為資產,不僅僅具有價值避險的屬性,也有安全避險的屬性。

這是一次心理認知的“升級”。

以前,我們在異地置業的時候,往往考慮的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或者考慮過冬、度假的需求。

以後,異地置業還會考慮到家庭避險的需求。

這些年來,我們經歷過SARS時候的北京、廣州,汶川時期的成都,新冠時期的武漢。

明天,是太陽昇起,還是意外先來臨?

誰也不知道。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第二個樓市邏輯的鉅變,叫做:租房再久,還是“外地人”。

從2017年開始,就有個詞很流行,叫做“租購同權”。

租房和買房權利平等,很誘人。

但從疫情中暴露的情況看,不管是城市的管理者,政策的執行者,還有普通民眾,根本上還沒有認可“租購同權”。

各地發生的極端事件,打破了“租購同權”的幻想。

以前我們喜歡說一個比喻,說房產證是一座城市的股票。

而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我們看到,房產證還“升級”成了一座城市的通行許可證。

這種現象,最早是在北京爆發,後來江蘇的揚州、無錫、蘇州,浙江杭州,陝西漢中都發布了類似的禁令。

下面這張圖呢,就很形象地傳遞了,這種心理層面的衝擊。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雖然深圳、廣州還比較友好,江浙的很多城市,比如蘇州、杭州,隨後也有明確的糾偏動作。

但是,這件事更多暴露了大眾心理的底層認知。

那就是:把租客仍然看成“外人”的一種心理。

從本質上說,租購同權,只有當資源充足、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在優先解決有房人群的分配問題之後,才能滿足租房群體的需求。

疫情爆發時,大家潛意識裡就會認為,有房的人群是“有權利”的,應該優先保障他們。

就像那句著名的話:“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產權所屬,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地盤。

這種心理上的強力刺激,對很多人來說,都感到很難受。

但這是現實的無情一面。

所以,疫情之後,肯定會有一批租客,更加積極地買房,成為城市的業主。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第三個樓市邏輯的鉅變,是人們開始認識到:GDP看起來很牛的城市,未必真的靠得住。

這次疫情,重新檢驗了城市的競爭力。

在疫情爆發之前,人們對武漢的觀感是非常好的。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它也是中部崛起的龍頭,全國城市GDP十強之一。

正因如此,很多房企也選擇了重倉武漢,看好它的未來。

2019年,武漢賣地收入接近1800億元,排名全國第五。

比如融創的老闆孫宏斌,就在武漢瘋狂拿地,去年花了216億。他把全國拿地的錢,放了1/5強在武漢。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但是,我們現在發現了,這次疫情之所以爆發,成為一隻巨大的黑天鵝。短板出現在哪?

不是武漢的經濟,而是城市治理水平。

有人說,經此一疫,發現內地的城市治理水平,至少落後東南沿海10年。

不少事情,令人匪夷所思。

從專業機構、官方反應、媒體表現、組織能力來看,確實讓很多人感到失望。

如果以經濟角度分析,主要靠國企、央企主打的城市,就比較容易出現類似的黑天鵝。

比如天津,去年的經濟總量公佈後,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只有1.41萬億,比自身在2014年的數據還要低。

它也從曾經的全國第五城,一落跌到了第十名,能不能保住Top10都很難講。

還有遲遲難以振興的東北長春、哈爾濱、瀋陽,等等。

有的城市,經濟數據也許一時好看,但城市治理水平,還比較滯後。

所以,疫情讓很多人堅定了一個信念。

就是堅決看好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最高的“金字塔”城市,以及大都市圈。

尤其是上海、深圳、廣州,以及他們領銜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我曾經很多次,和朋友一起到珠三角、長三角考察樓市。

很多朋友都驚訝了。

他們發現,不看不知道,到了最前沿,才發現這裡的現代化和文明程度,完全不是內地可以比的。

多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方看看,一定會有收穫。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除了前述的三大鉅變,還有一些樓市邏輯,會得到強化。

大家也需要加以關注。

比如,社區和物業的管理水平,變得更加重要了。

我的一個朋友說,以前從來沒有想象過,社區服務、物業服務的水平,在危急時刻,居然有可能決定自己的生死。

疫情期間,她的社區物業排查不嚴密,該排查、提醒的工作沒有做到位,耽擱了防疫。

那些沒有物業,或者物業很差的小區,就只能依靠大爺大媽自發保衛了。

而好的物業,疫情期間可以送菜上門,嚴格在小區測體溫,檢測出入人群,還可以定時做好消毒殺菌等工作。

會讓你放心很多。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最後,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一個理念:

疫情之下,樓市的困難是暫時的,但心理的影響是非常長遠的。

現在,樓市重啟,開發商開始優惠、打折、降價搶客,肯定會有出手的機會。

這個時候,一定要冷靜沉著。

牢牢記住:首先不要選錯城市、地段,其次才是比選產品、抓住機會。

寧可錯過,絕對不能買錯。

因為,這次疫情後的樓市,和非典時期已經完全不同了。

中國經濟,已經在減速轉型。新冠肺炎的影響波及全球,確診病例是非典的十倍。

疫情之後,樓市邏輯將發生三大鉅變

2003年的中國,全年商品房銷售金額同比增長31.9%,非典的負面影響非常有限。

但到了今天,大家真的要小心,再小心。一入坑成千古恨。

我始終認為,中國最具有價值的區域,仍然落在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

人心變了。

城市的治理能力更重要了,房子的安全性和物業服務更重要了。

甚至城市的醫療水平,在人們潛意識裡,佔據的心理權重也會有所上升。

跨省置業、海外置業,可能會從“奢飾品”走向“剛需品”。

希望2020年,是個先苦後甜的年頭,從災難中重啟,帶給我們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