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生的金融夢,該醒醒了

這可能是一篇出力不討好,甚至要遭人罵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比較刺耳的,如果你正在海外名校留學,可能會不願看,不想看,看了也不一定接受。


尤其是剛拿到海外offer尚未留學的學弟學妹們,由於尚未遭受過找工作的毒打,年輕氣盛,再加上“海歸”、“名校精英”的一點點光環,心中難免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也可能低估了未來的難度。


這類學弟學妹們跟若干年前的我很像,當時的我自以為考上了復旦就萬事大吉,自己名校加身,牛逼到五雷轟頂,走路自帶閃電。直到被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弱雞屬性。幸好我本人度過了這一劫爬了起來,但是這過程還是比較痛苦的。


這篇文章的目的很簡單:金融類專業的海外名校生,將來在找工作時被毒打一番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希望你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可以未雨綢繆,將來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本文中的海外名校生,指的是那些就讀海外金融類專業,並決定在中國大陸找金融類工作的學生,畢竟能在海外找到工作並留下來的是少數人。

1

你讀的“名校”國內HR不一定認識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國內相當一部分人,對“海外名校”的概念依然停留在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一階段。如果你在國外讀了一個排名還可以但並不冒尖的學校,那你在國內獲得的名校效應將大打折扣,甚至會被當成野雞處理。


舉一個例子,復旦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2020年QS排名分別為40和43。兩者理論上是同一層次的高校,但是他們在國內的知名度相差甚遠,凡是村裡通了網的,肯定都知道復旦大學。但是新南威爾士這個名字,國內大部分人可能根本沒聽過,即使聽說,可能也只知道這是一個“還不錯的大學”,具體到底怎麼樣就不清楚了。


留學圈內部的鄙視鏈大致是美國藤校>英國牛津劍橋>美國Top30>英國G5>其他所有。可是無論留學生群體內部怎麼鄙視來鄙視去,除非你是哈佛耶魯斯坦福這類,否則在國內金融類用人單位眼裡基本都差不多。


因為國內的現狀就是,很多負責招聘的業內人士連藤校有哪些,G5是哪幾個都不是很清楚,面試的時候開口就問你QS排名,50開外皺下眉頭,100開外一律當野雞處理。

國內對海外名校的信息不對稱,是海外金融類留學生不好找工作的原因之一。


2

企業更喜歡國內名校畢業的學生


之前我在一家金融機構實習,公司老闆講了他當年求職的時候,有一次參加某金融機構宣講會。HR在宣講會現場說:“我們更喜歡清北復交等名校的碩士,至少他們當年是憑自己實力考研或保研進去的,去海外留學的,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去不了國內名校讀研,才退而求其次跑到了海外讀書。”至少從生源質量上來看,國內名校碩士要優於海外碩士(哈佛耶魯斯坦福除外)


優秀這東西不太好衡量,一個人考研失敗了,你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那位HR的話,我換一種形式說出來大家可能更容易接受:


相比於海外的金融碩士,國內的名校金融碩士更耐操。


海外留學生的金融夢,該醒醒了


以復旦為例,如果你想進復旦讀金融碩士,無非兩種途徑:

保研:你必須高考進入985或知名財經學校讀本科,然後連續三年GPA在專業排第一或第二,接著順利通過一系列考核,才能去復旦,如果你GPA是第3,或者你的本科學校是普通211,基本就不可能了。


考研:複習十幾個月,一戰上岸已算是萬幸,二戰三戰複習個兩三年的也不在少數。考研期間你需要忍受長時間的孤獨,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考上的都是從人堆裡爬出來的。

以上僅舉復旦作為例子,其餘國內好的學校,進入的難度大差不差,只是隨著學校的水平而略有波動,反正很難就是了。

這種篩選機制,意味著這部分國內的金融名校碩士生相當耐操,在保研或考研過程中形成的意志力會在實習時延續。實習領導把你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你不會喊累,相反狂呼過癮,並且說可以再加點力。


但是海外名校的入學過程就沒那麼難了,以澳洲某QS排50名的學校為例,雖然這個學校的QS排名和復旦差不多,但是隻要你本科是國內211,成績還可以,雅思託福什麼的刷一下,把這個學校申請下來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無論你是在國內讀研還是國外讀研,我覺得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考研到清北復交的人就是優秀的,也不能簡單的認為,申請海外學校的人就是不優秀的。只不過在國內名校讀金融碩士的人,的確更耐操一點,更能適應金融行業激烈的實習與工作環境。我想這麼說大家就理解了。


這是海外金融類留學生不好找工作的第二個原因。


3

缺少實習以及本科院校是硬傷


國內的金融行業是非常講究實習的,尤其是研究所和投行。國內的名校金融碩士們,自然就近水樓臺先得月,剛考上研就開始找實習,研一可能會上上課,研二之後基本就是套一層“學生皮”的社會人,除了睡覺的時候回學校宿舍縮個窩,其餘時間基本都分佈在東方明珠塔5公里之內。


但是海外的留學生更注重課程學習,也不存在人人找實習的恐慌氛圍,等畢業回國找工作後才發現,你應聘的崗位只招1個人,但有3個哥們已經在這裡蹲了大半年,你拿什麼競爭?


這裡不得不提另一個硬傷,當然國內很多名校金融碩士都存在這個情況,那就是你的本科學歷問題。


金融行業是一個很看重出身的地方,如果你的本科不是985或者上財等知名財經類學校。那至少一半的好工作已經對你關閉了,大部分好一點的券商研究所和投行,所有的二級買方(公募、券商資管自營)都無一例外要求本科985或知名財經院校。


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實行一票否決制。據我所知,很多海外留學生的本科學校並不是很好,學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見過最極端的例子,是一個老哥碩士英國杜倫大學,本科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海外留學生的金融夢,該醒醒了

(本截圖已獲本人許可)


實習缺乏,以及可能的學歷硬傷,是海外金融類留學生不好找工作的第三個原因。


4

海外留學生們,丟掉夢想,準備奮鬥吧


問題講了出來,當然還是要想想解決辦法,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從就業的性價比角度看,國內中等名校的性價比高於海外學校。


實際上我認為名校是“入場券”,什麼叫“入場券”,就好比你去聽林俊杰聖所Wonderland演唱會,你只要拿到了那張票,就能坐到裡面聽到他唱歌,保安不能攔你。


裡面觀眾的唯一區別就是坐在哪裡,你坐的越是靠前,就越是在喊“老公”時容易被他聽見,僅此而已。


金融行業也是這樣的,只要能進名校就能拿到就業入場券,除了幾個特別牛逼的公司以外,你最後能否找得到好工作,更關鍵的是看你的實習 經歷以及個人能力,而你碩士在西財或者上財讀,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所以如果你去不了清北復交,其他中流名校的性價比,也要好於海外學校。下面給出符合“金融入場券”的名校名單。先聲明兩點:


1)這裡名單上的學校的碩士畢業生,理論上有機會去比較好的金融崗位,例如研究所和投行,但需要排除個別頂尖的金融機構。

2)名單可能不全,排名不分先後,僅供參考

北方:清華、北大、人大、北理、北航、北師,天津、南開、西安交大、蘭州大學、山大、吉大、大連理工、中國海洋、央財、對外經貿、東北財經


南方:復旦、上交、同濟、上財、上外、華東師範、廈大、中科大、南大、東南大學、浙大、華南理工、上海對外經貿


中西部:重慶大學、川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財、中南財經政法

已經在海外讀研的金融留學生: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海外留學生的金融夢,該醒醒了


這個幻想分為兩個層面,首先不要因為自己在海外讀了一個名校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高,這種心理容易出現在本科不太好,但是申請到海外名校的人身上。當然也容易出現在本科不太好,但去了國內名校讀研的人身上,比如我自己。


我在這方面是吃過苦頭的,希望你們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大家要記住,弱雞永遠都是弱雞,就算去了名校,那也是名校裡的弱雞,不要覺得讀了名校就烏鴉變鳳凰,你必須要把姿態放低,把心氣壓一壓,不怕髒活累活,能不能變鳳凰還是要看你自己,不要在名校的光環假象中走向平庸。


這段話是說給你們聽的,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

其次,國內的金融實習環境,是一種高度內卷化的囚徒困境,大家都早早的開始找實習。名校的金融碩士們,基本都是“張口閉口皆實習”的狀態,在國外讀研的話,大概率感受不到這種緊張氛圍。


海外留學生活相對國內肯定要精彩很多,也沒那麼壓抑。但如果你想在金融就業中佔到先機,還是建議遠程先做做實習,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準備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