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一錘一鑿傳揚潮汕石雕


潮汕石雕同潮汕木雕一樣,有同樣的悠久歷史,同樣有凸雕、沉雕、圓雕、平通雕和多層通雕等表現形式和手法,同樣是從明代以前的古樸凝重向精細雕琢的技法和風格發展,同樣是潮汕建築最重要的建築裝飾和建築構件。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從唐代開始,潮汕就有大量石雕藝術品出現,且保留至今。如唐代潮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周圍的石欄杆和寺裡的四座石經幢,雖經歷地震風化和人為破壞,曾經修補,其原刻圖紋風貌仍可辨見。唐代潮陽靈山寺大顛和尚墓塔底座浮雕飛龍走獸、花卉,古樸凝重。上述二處石雕顯示唐代潮汕石雕已有頗高的藝術造詣。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宋代大型墓葬如潮安歸湖王大寶尚書墓石雕群和大型石橋如濟州橋(湘子橋)、和平橋等的建造,則說明宋代對石材的開發和石藝的發展已有很大的跨越。王大寶墓文武翁仲、石獅、石羊、石馬、石筍、石望(柱)等,造型生動,風格凝重。從這組石雕中,已見當年藝人注重凝重風格和神情的表達,而少有細緻的紋飾。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元代石雕在潮汕祠墓中少見。保留下來的元代石刻珍品是潮州開元寺的石香爐。香爐造型獨特,高1.38米,由6塊石灰岩雕刻件相疊而成。香爐的浮雕刻工精細,與宋代本地石雕渾樸凝重的風格有較大差異。石雕基座刻有“桂陽路平陽縣石匠劉貴亮造”12字。平陽縣即今日湖南桂陽縣。不管這座石雕是刻後被送到潮州來,或是劉石匠被請到潮州來雕刻,其精細風格肯定對明代潮州石雕趨向精細的風格起過影響作用。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明清兩代,潮州經濟人文向前發展,建造大量祠廟大屋,石雕木雕風格趨向精細雕刻,至清末民國初年達到高峰。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明初弘治年間已有既重神態和重細刻的石雕精品出現。如饒平舊縣城、三饒鎮城隍廟人物浮雕已採用高浮雕刻成。人物神情生動,衣著裙裾飄逸,褶紋流暢。整幅構圖飽滿,層次分明,藝術上已經成熟。潮陽文光塔前的一對花崗岩石獅,原是文祠的明代石刻,一雌一雄,高2.44米(含石座1.17米),身長1.18米,雄獅口含圓球,雌獅腳抱幼師,造型雄健,座石四面雕飛禽走獸,紋路明晰,形象生動,至今仍是石雕藝術的珍品。明萬曆四年(1576年)建成的南澳天后宮,有兩根盤龍柱,皆用高浮雕手法鏤刻,其工藝已接近清代以來的鏤高空浮雕,是潮汕石雕多層鏤通的早期作品。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鏤通的通雕石刻,清代中後期逐漸出現。清嘉慶年間的南澳康厝祠的“倒吊花籃”,是潮汕石通雕的開創性作品。


代表鏤通石雕最高水平的清末至民國初年石刻,是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華僑富商陳旭年興建的從熙公祠和潮陽穀饒鎮深洋村的梅祖祠。從熙公祠耗資26萬銀元,窮14年之功建成。其中石刻藝術是最高突出的有凹肚門樓“士農工商”、“漁樵耕讀”兩幅石刻,工藝精湛,令人嘆止。“士農工商”屏中牧童拉緊的牛繩,長10釐米,直徑僅有4毫米,鏤空雕刻,而繩紋清晰;“漁樵耕讀”屏中漁夫撒開的漁網,網目張縮有致,褶紋疏密自然。其它花鳥屏的花枝荷梗、昆蟲觸角、石柱稜角、都是高難度技藝。梅祖祠的四面鏤通的石花籃,線條筆直、稜角流利,多種造型的石柱,至今仍少有能超越者。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當代潮汕石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題材、造型、技法都有不少變化。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樓堂館所、園林建築、修復文物勝蹟和外貿出口,多方面需要決定題材的擴大和造型、技法的改進。美術界的參與和具有一定文化知識藝人的出現,以及電動工具的使用,使石雕藝術呈現多姿多彩的局面。


歲月見證一錘一鑿傳揚的潮汕石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