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受疫情影響,這段時間,提倡推行“分餐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上海市文明辦還特地推出了4張創意海報,號召使用公筷吃飯,養成健康好習慣。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有人歡呼說:“早就該學習西方的分餐制了,中國幾千年的共餐制就是互相吃口水。”

但事實上,分餐制雖然確實有著健康衛生的優勢,可它還真不是來自西方。

今天,小花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分餐制的那些事兒~


01

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是怎樣的?


合餐制是當下中國的主流用餐方式,但是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方式卻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

早在西周時期,《禮記·禮器》就有記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這裡的“豆”指的就是盛放食物的容器。不同身份的人,可以享用的食物也是不同的。

這種長幼尊卑、主客有別的思想,幾乎影響了後面的整個封建時代。

即使是在平民之中,合餐也被認為是一種有失體面的事情。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漢代墓畫上的分餐場景)

我們所熟知的“舉案齊眉”的故事,就是分餐制的例子。

妻子為丈夫準備好食物,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

因為古代食案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是木質的矮腳托盤,所以婦人也能輕易舉起。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這種飲食方式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時代。

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木質食案,長僅1米,寬30釐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認為是分餐制的產物。


02

合餐制如何取代了分餐制?


中式合餐制的誕生,來自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

大唐盛世,受絲綢之路的影響,“胡床”“胡桌”等桌椅流入中原,胡人的合餐習俗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宴飲壁畫)

之後,宋代商業經濟發展,勾欄瓦舍遍佈街頭,飲食文化逐漸平民化,合餐的用餐方式也更加為大家所接受。

到了元朝,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他們圍坐一處,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飲食方式。中式分餐制再次受到衝擊,合餐制開始登上主流。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一直到明清時期,合餐制高度發達。乾隆時期的滿漢全席更是成為了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

至此,宴飲被更多地賦予了交際的意義,合餐制就為人情往來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平臺。


03

為什麼我們又開始提倡分餐制?


共餐制雖然更便利,更有溫度,但是它也有著不可磨滅的缺點,那就是通過唾液傳播的病毒和細菌,比如幽門螺桿菌、甲肝、戊肝、孩子的手足口病……

如果你不以為然,可以看看這個電視節目做過的實驗:一頓飯吃掉多少別人口水?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兩杯土豆泥,一杯不動,一杯分食一半,分別澆上碘酒。

結果,沒動過的土豆泥全部變成了藍黑色,而被分食過的那杯幾乎沒有改變顏色。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原因是碘酒遇到澱粉後會變成藍黑色,而唾液裡的酶與碘酒接觸後,會變成麥芽糖,顏色就不會有明顯變化。

也就是說,被分食過的那杯土豆泥,已經有很多地方都被唾液汙染了。

而這些唾液裡,究竟有沒有隱藏什麼細菌和病毒,誰也不得而知。

最近流行的“分餐制”真的起源於西方嗎?

所以,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了健康而推崇分餐制。

在如今的疫情背景之下,小花也建議大家,務必要注意用餐衛生。

如果覺得一人一餐太麻煩,也可以準備一副公筷公勺,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