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区别在哪里?

简乐时光


准确的说应该定义为:要想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思维。因为采用题目中对比的方式,好像身为基层下属的员工完全没有那些思维方式一样!这是不客观的哦!

老鬼以实践为出发点谈点儿实际的内容吧,那些理论性的内容这里就不聊了。

既然谈“思维”,下面的内容逻辑性要稍微强一点,看着稍微费点儿时间。而且,很多内容初看会感觉不太近人情、让人不太舒服,但这是成为管理者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因此,还是慢慢来吧!

一、权衡利弊前提下的各种管理行为、决策的果敢性!

这是身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了,离开了这一点还是别当领导为好。

带领部门、团队,管理者每天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计划、规划、矛盾需要自己去处理。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任何的决策、决定、行为都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满意,也不能保证此决策、决定能够做大“百利而无一害”!

管理者就是要在好坏、对错、短期长期、多数少数....等等各种因素交织前提下实施管理行为的!

担心某些人不满意、担心有人背后发牢骚、害怕此决定日后潜在的不良影响等等,会让管理者畏首畏尾,不能及时决定、行动。

管理者需要敏锐观察、心细如发、心思缜密,但是不能过分敏感、不能过分瞻前顾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自己有正面评价——这就是管理者角色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单纯的老好人、老实人、好好先生、优柔寡断性格者.....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

只要是领导、管理者,几乎百分百会遭到下属、员工甚至社会上其他人的负面评价。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这种人老鬼好像没遇到过。


二、面对管理问题时,极其平和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反应

管理者永远牢记一点:之所以自己能当大家的领导,负有管理团队的责任,一定是下属中部分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工作能力等等方面不如自己!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而已!

因此,要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管理者,在遇到各种团队问题、难题时,绝对不会情绪发作、心理状态应该是非常理性的!

也不会内心里责骂:那个家伙怎么能这么干!那个家伙怎么连那个道理都不懂!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通?.......

正是因为下属团队中成员的很多方面不如自己,才需要管理者的出现!否则,凭什么要你当领导、多拿钱?

如果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一个个素质极高、都懂得换位思考、都能够做到以心换心、都能够理解领导的苦衷、都能够全力以赴的自觉工作,那你这个领导也就没用了!


因此,合格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理性成分要远远超越自己的情绪,对于情商的要求也会更高!能否理性、客观、心态平静的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做出理性计划决定......等等,这些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


三、管理者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孤独、接纳距离感,掌握很多“度”

当你真的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后才会发现:原来身为员工角色时很多朴素的“如何当好领导、什么样的领导才是好领导”的思想,存在很多漏洞、瑕疵或者错误之处。

例如有些人刚刚步入管理岗位,认为只要自己以心换心、还和大家打成一片、带着大家好好干,自然大家会心往一处使、劲儿往一块拧.....以心换心嘛!

而现实是残酷的,死抱着这些想法的人,往往升职之后的一段时间会陷入迷茫、困境。

无论您是否愿意承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当你成为管理者后,身份角色的转变已经让员工不可逆转的采用新的标准来看待、衡量你了!你即使还想保持与原来一样的行为、亲和力、融入团队的行为,下属已经不能按照原来的标准、思维方式、评判角度来审视你、评价你!

管理者,必然会与很多员工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你用什么方法能够完全拉回来的!而是员工内心里已经和你产生了距离甚至隔阂。

换个角度:完全拉回到原来的距离、亲密程度,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儿!甚至可能出现因为“关系太近”而不好管、不听话、得寸进尺、讨价还价的现象!

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的现象、规律!

即使你的同学、战友,随着步入社会时间的拉长,每个人身份、地位、收入等等会逐渐拉开,距离感也会形成。这是拉不回来的!爱信不信!

因此,管理者能够坦然的面对这个现实才是根本!

舍不得、不甘心、在意原来同事对自己看法的改变等等,只会扰乱自己的心智,对于自己的管理行为、形象等等方面的再塑造,没什么好处!

并不是我们要变的高高在上,也不是我们要主动刻意的主动原来下属,而是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重新定义、重新建立关系!

将工作与私下关系拆分,是一门带有艺术色彩的功夫了。这是需要我们管理者研究的。

再说了!——你的岗位角色变了,你的社交圈、关注人群等等也会发生变化,你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等等必然会被另一个圈子占用!你根本不可能像原来一样的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来完完整整的维护好原来所有的关系哦!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以上供参考吧!很多内容、观点对于尚未步入管理岗位的朋友而言,听着太冷血了、太没人情味了。您仔细揣摩会发现,这个不是人情味浓淡的问题。而是职业生涯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维方式转变过程而已。

欢迎【关注】老鬼,每天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内容。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老鬼归来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领导思维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下属思维是一种过程导向的思维模式。


刚工作的时候我就因为这种“过程导向”的下属思维模式吃过亏。

当时,我的领导李总拿给我一款样品说“小新啊,你去找一下咱们合作的厂家有没有与这款样品一样的材料,或者可替代的选择。抓紧一点啊。”

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花了整整半天时间,与我们公司合作的20多个厂家一一联系,结果都没有一样的材料。

下班时,李总过来问我结果如何,我告诉他跟所有厂家逐一联系后,没找到一样的材料,甚至还侧面强调了一下:我很重视这件事情,一下午都在联系厂家,没有偷懒。

李总再问“有替代的选择吗?”我支支吾吾,说还没思考这个问题。

最后是李总非常生气地命令我第二天上午一定要拿出一个方案给他。

其实这个事情就是典型的“领导思维”与“下属思维”。

李总的领导思维是:你一定要我给我一个最终的结果,不管是一样的材料还是可以替代的选择,总之我只要尽快看到你的结论。

我的下属思维是:领导交代了事情,我要好好做,不管能不能找到,首先得认真找,让他看到我的努力。

最后,当我努力一通没有得出结论的时候,李总只看到了我的结果是“没有结论”,并不关注我这个过程如何努力。

职场是一个很现实的地方,有了业绩再强调过程是有意义的,没有业绩只强调过程那就是多余的解释。


建议大家主动去锻炼一下自己的“领导思维”

结果导向可以说是以终为始,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结果。他们会先明确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去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用到哪些方法。

而过程导向的人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往往想的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这件事情能做到怎样的程度。

职场上,为了走得更远,还是建议大家主动去锻炼一下自己的“领导思维”,也就是“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

做事之前首先想一下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也是你做事过程中的初心,这个目标想清楚了,在后边努力的过程中就不会偏离地太远,也能让后来的努力都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牧新,牧新陪你在职场这片江湖一起学习傍身之技。

牧新


有些人,他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材料,因为他的想法和员工的大不相同,总是能够为大局考虑,看待问题的重点也不大一样,一般这样的人都会受到上层的重视,从而当上领导也轻而易举。那么领导思维和员工思维有什么区别?可从这几个方面区分!

领导思维和员工思维有什么区别:   

1、领导思维: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容易反复强调目标本身,强调目标一定要达成。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容易忽视员工的信息接收程度和能力。职场中有个段子,说的是,拍脑袋、拍肩膀、拍胸脯、怕大腿。就是领导一开始就凭着想当然安排工作,员工也想当然答应,结果很糟糕的情况。   员工思维:员工在接到一个工作时,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件事我要怎么做上面,容易忽视了解这个事情要做的程度,以及因为不懂得如何分解工作而困在具体执行上。这时候如果领导强势,员工可能会当成答应,但具体执行中一定会出问题。   

2、打小报告   领导思维:认为这是对的行为,因为作为领导我需要充分了解每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的冲突,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这时有人来告知我这些信息,对我的控制力是一件好事。但具体打报告人说的内容需要详细了解后再行动。   员工思维:认为这是一件不齿的行为,为了个人的发展去出卖同事讨好领导,简直丧心病狂。应该离这种人远一些。   

3、奖金分配   领导思维:领导在奖金分配时,如果有1000万业绩,100万利润,会取出10%也就是10万元来分配奖金。然后功劳最大的人分配2万,其次是3个1万,其次是5个5000和10个2500。   员工思维: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才分给我5000块钱?一年业绩有1000万,估计有两三百万都进了领导腰包。可见,让员工了解奖金的详细分配机制是很重要的事情。   

4、公平正义   领导思维:公平正义的角度是从公司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角度出发,更能创造价值更加不可替代的人应该享有更多的自愿,维护强者的利益是对公司最好的公平正义。   员工思维: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员工的权益,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公平的竞争和参与。稀缺的机会应该是员工靠能力争取而不是领导自上而下的安排。   

5、负责程度   领导思维:这件事情交给你,你就需要全权负责,为每一个细节负责,但凡除了问题,都应该去解决,去克服。如果实在克服不了,可以找我协调一下。   

员工思维:这个事情出了很多问题根本不是我能影响和控制的,有些其他部门的流程冲突。我会去做,但是作为领导应该知道做事过程中具体的困难并有义务帮我扫除。   

领导思维和员工思维有什么区别?可从这几个方面区分!以上几个就是小编的总结。你会发现领导和员工的想法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等级,特别对于领导来说,他考虑的都是比较大的方向,而员工多数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


董师爷说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故事,而故事中明确的说出了一个道理,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有着巨大差别,驾驭将军的人才就是领导,驾驭士兵的就是下属。

下属思维和领导思维,是点对点与系统化的差别

员工紧盯与自己相关的那个点,而领导要关注的是一个系统层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公司要求今年完成100万任务,领导和下属是怎么思考问题的,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

员工此刻的思考:哇,那不知道分到我身上的是多少?我目前手头的客户可以完成多少量?完成之后,有没有奖金?有多少奖金?

而领导此刻的思考:首先考虑团队的利益,以团队的利益为目标,在接到任务的时候,需要考虑部门有什么资源,需要把资源合理的分配下去。

会不会有因为区域不同导致销售业绩也不同,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是怎么的,解决每个区域遇到的问题,以及人员沟通和安抚。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我的员工中最可悲也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执行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

领导使用的是系统化思维,主动分配,需要考虑整个团队的人员分工问题,业绩分工问题,解决和帮助每个销售遇到的问题,协调整个部门遇到的情况。而不是员工这样,只点对点的思考自己的问题。

下属思维和领导思维,是解决当下与长远价值的差别

小林是公司市场部的员工,上周替公司新签了一家推广供应商。在服务真正开通时,发现使用权益的内容与之前销售沟通的不同。她非常着急的停止流程与服务,计划毁约,想解决当下这个问题。

而她的领导知道之后,指出,这家供应商是长期合作的对象,有比较大的潜力,也为我们的工作助力许多。如果当下毁约,虽然两方都有差错,但是再谈合作就很难了。

当下,老板给予了一个不破坏合作关系的解决方案:重新提出需求,请对方在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以附件的形式达成协议。

领导思维,是以长期价值为考虑基础,为公司为部门考虑做良心循环。

下属思维和领导思维,是格局与眼光的差别

你现在的生活,是你三年前的决定;而你现在做的选择,就是你三年后的生活。

对于下属而言,很多人只会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是让他们现在先亏损或者付出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但是只要眼前能够赚到了就很开心了,根本不管这是不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但是领导就会不一样,注重与长远发展,不会只看眼前利益,更注重未来的发展,

要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足够好,即使现在短暂的损失,他们也非常也乐意接受。

其实这是领导和下属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一样,从高处看,很多事会变得简单而清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本质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工作的思维方式,只因所在的岗位,决定着他们用什么思维方式去工作,你站在哪个岗位,就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身为领导,同样会用下属的思维去分析,如果是下属会怎么去工作,有了这种思维才能更加了解下属,才能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更贴近实际的情况。

身为下属,同样会用领导的思维去分析,如果我是领导应该怎么去安排,遇到事情,我应该怎么去处理,有了这种思维,才有机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这里有钱


先给大家说个【韩信点兵】的故事。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
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
韩信:“最多十万。”

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
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韩信所说的驾驭将军的人才就是领导,驾驭士兵的就是下属,大致是可以类比一下。

1、领导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一:领导是面,下属是点

比如攻下一座城池,作为元帅不仅仅是看的是战术,还需要看下战略。这座城池是否真的需要攻下,攻下会怎样?攻不下会怎样?以什么战术攻下,损失最小,收益最大?攻下之后城中百姓如何安置?等等。
而将军们侧重于战术的执行,每一个战术的执行质量,决定了战局是否可以赢下来。
所以,元帅看的是整个战局的面,将军看的是战局中某个点。
大家注意,这里并非是称赞领导思维更好,下属思维不行。
而是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身上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如果每个将军都去思考元帅的事,而元帅却去思考将军的事,很有可能战争一团乱。
唯有各司其职,令行禁止才能赢取战争。

2、领导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二:领导思考的是价值,下属思考的是完成

一个任务,领导思考的是完成任务之后,横向思考对自己部门有什么竞争力,纵向思考对自己部门影响力提升有什么帮助。
下属思考的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按时交付,完全正确。
作为领导来看,完成一件事情肯定是消耗部门资源的,如果消耗的资源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也有可能放弃掉这个任务,把资源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3、领导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三:领导思考的方式是系统化,下属思考的方式是点对点解决。

大家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当某个系统出现了bug,业务人员非常着急,赶紧联系开发人员尽快修复bug。当bug修复完成时候,开发人员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业务人员也千恩万谢,但领导在想什么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bug?
是需求提的不够具体,还是交互有问题?
是数据上传错误,还是服务器不够强大?
以后类似问题如何规避,或者有更好的方式改进系统?
这就是领导的思维。
从一个问题出发,能够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的事情,以及未来如何规避和防范,整体提升系统的正确性和效率,这就是系统化思维。

总之,作为下属,虽然优先是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但更多还是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不仅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价值,也给自己未来做领导做铺垫。

欢迎关注@银桑笔记,十年职场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银桑笔记


领导(老板)思维和下属思维看待问题会有着不一样的考虑角度:


领导思维:


一、全局思维


领导一般来说是要统筹全局,进行规划部署,安排工作。因为领导或者老板是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的舵,可以说是要指引好方向,否则船就会开得没有方向,迷失在海中。公司的发展好坏是和领导(老板)息息相关。


二、结果思维


领导(老板)对事情讲求结果,他花钱请员工来,就是想请员工帮他解决问题,他要的是一种结果,员工帮他处理好事情的结果,而不会关心过程,只要事情没有好的结果,或者失败了,就是员工能力的问题。


三、多向思维


领导(老板)思考问题是多方向的,比如管理一个公司领导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公司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市场大环境如何变动等等。


下属思维


一、眼下思维


下属或者说是员工思维,很多员工就是拿着工资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即可,可以说甚至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关注做好眼下工作,不会去想太多公司发展方向的大格局,因为觉得自己哪怕想了也是没用,那是领导所决定的事情,跟着做就好,说不定哪天就换一家公司呢。


二、过程思维


对于员工来说,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努力尽力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表示自己努力工作了,而结果能不能成就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种种原因,导致事情失败,所以不能怪我。


三、单向思维


员工则更多看着自己的工作这条线,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所负责内容的单向能力。而不太会去管别的部门要如何工作。对于工作资源,自己能多拿一点就多拿一点,而不是去考虑这个资源给别的部门会不会更好。


总得来说,领导(老板)一般情况下是拥有全局观,长远规划,注重结果,而员工相对拥有单相思维,只想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想管其它。其实如果你想成为领导,试着用领导思维来训练自己,有时候考虑的多一些,看到得就会远一些,你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我的员工中最可悲也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执行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


与君共勉。


奈奈姐姐


某人掉到了坑里,你会想:我该怎么救他?

这是下属思维。

某人掉到了坑里,你会想:我找谁救他?

这是领导思维。

下属就是干活的,领导就是指挥干活的,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1个区别。

单位在会议上布部署了重要工作,下属们会想,这事怎么干?领导们会想,这事谁来干?

下属们把关注点放在事情上,怎么做好事,领导们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怎么用好人。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2个区别。

做事情的时候,下属们关心,这个事情怎么干?用什么方法和途径?我应该请教谁?从哪里能获得帮助?

领导们则关心:这事情能不能干成?需要我配备哪些资源?能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下属关心过程,领导关心结果。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3个区别。

同样一件事,下属想,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好处?我能拿到多少奖金?领导想,这个事情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和效益,对我们团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下属们多思考个人问题,领导多思考团队问题,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4个区别。

下属们觉得,我把手头上的事情干好就行了;领导们相信,光自己干好没用,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干好。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下属觉得,自己干的优秀就好了;领导们觉得,一个有价值的人,不仅自己优秀,往往能使他的队友变得更好。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5个区别。

下属们觉得,管得太严,没有发挥余地,管的太宽松,无异于放纵;领导认为,人不可被管理,只能被领导。

下属觉得工作不自由,老是有人管,领导觉得,管起人来真累,谁其实都不想管,除非他控制欲特别强。

下属认为管理就是上司管下级,领导认为管理就是自我管理,这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第6个区别。

下属们常常纠结过去,领导们常常着眼将来。

下属们常常揪着错误不放,领导总是能从问题中看到机会……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区别很多,难以尽言,懂得自然懂,在不同的位置上体验过,也自然能明白。

一个人要想升维,具有一定的高度,就必须从下属思维转变为领导思维,你说呢?

关注作者@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有料有趣有态度

喻派职言


题主问的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下面从工作安排、发展机会、打小报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作安排

1、领导思维

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容易反复强调目标一定要达成。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容易忽视员工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

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领导说:我只要结果。至于过程,员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员工思维

员工接到工作任务时,关注的重点放在怎么做上面,而忽视这个事情要做的程度,以及如何分解工作上,从而在具体执行上,不知所措。

总结:在工作安排上,领导关注的是“结果”,员工关注的是“具体执行”。倘若领导分工不明确,或者任务模糊,则会导致员工“不知所措”。

二、发展机会

1、领导思维

领导通常认为,员工发展机会是他给的。因为领导掌握有一定的资源,对员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员工思维

员工认为,机会是自己争取的,只有自己能力过硬,领导才会提拔我。所以领导只是个辅助而已。

总结:发展机会上,领导倾向于自己给员工的机会,员工则认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是自己能力的提现。

三、打小报告

1、领导思维

领导认为,员工打小报告,对自己工作有利,可以掌握员工全面信息,从而提升控制力。

2、员工思维

员工通常是讨厌打小报告,认为这个小人行为。甚至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为了巴结领导,因此都离这种人。

总结:领导利用打小报告,提升领导力,掌握员工较全信息。而员工则认为,这是小人作为。

以上。


阿伽陀药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区别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好问题。这个问题用几个案例来说明一下,更容易明白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根本差异。

案例1:公元前206年,刘邦先于项羽攻破大秦帝国的京师咸阳城。以刘邦为首的这一帮子农民起义军进城之后,所有的义军将领都直奔咸阳城中的府库所藏的金银财宝而去,但是萧何却直奔大秦帝国丞相府而去,迅速收集并保护了大秦帝国的户籍造册、法律文书、档案公文以及典藏图书等重要资料。

这就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可以归纳总结为:位置高度不一样,视角不一样,在同样的局面下,所看到的重点不一样。

案例2:楚汉争霸时期,汉兵分两路伐楚,北线上战神一般的韩信一马平川地平定了附庸于西楚霸王的魏国、代国、燕国、齐国,但是刘邦多主导的东面战线却深陷泥潭,被围困于荥阳。

此时此刻,刘邦多么希望韩信或直接统兵攻击项羽的大本营楚国,或统兵前来荥阳为自己解围,但是韩信却在此提出了一个诉求:让刘邦立他为齐王。

刘邦虽然不情愿将富饶的齐地封给韩信,但是在张良的利弊分析之下,立即满足了韩信的诉求,封其为齐王,从此以后楚汉争霸的天平开始倾斜于刘邦这边。

这就是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二:领导会用最肥的肉来换取最重要的资源,实施资源整合,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下属则会因为到手的肥肉而沾沾自喜,以至于忘了去审视这块肥肉能让自己吃多久这一根本问题。

历史已经表明,韩信到手的肥肉尚未捂热就被刘邦给端走了,从齐王迁徙为人生地不熟的楚王,并很快又被剥夺王位,下调为淮阴侯,最终在淮阴侯的位置上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斩杀。

案例3:晚年的刘邦想要废了太子刘盈,另立自己所宠幸的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

当刘邦抛出这一话题时,周昌、樊哙、叔孙通等众大臣都都表示了激烈的反对,他们提出反对意见的具体方式就时面呈皇上易太子的各种风险和不合规矩等等那套说辞。刘邦虽然也顾忌到众大臣的意见,但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想法,换掉太子之心依然不死。

在这种背景之下,身为领导阶层的吕后去找了张良,张良为吕后出了一计,彻底粉碎了刘邦想换太子的想法。

张良的计谋也不复杂,让太子去请出了秦末汉初的四大隐士商山四皓为太子站台,籍此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刘邦:太子已经深获人心了,不是你刘邦想换就可以换掉的了。

这一案例中张良代表领导,其余众大臣代表下属,透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领导思维和下属思维的区别之三:领导善于宏观造势,巧妙地引导局势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发展,下属思维则表现为盯着微观局部不放,只会在某一个微观的点上使劲,所以终究挡不住领导所策划的宏观局势。

基于秦末汉初这一段历史广为人知,所以所有案例都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案例,欢迎讨论!


大叔煮史问道


领导与下属的思维区别主要在以下四点:

一、发现问题看本质

问题问对了,就解决了一半。通常出问题,已经是结果了,原因在别处,并且可能由表及里,多重原因。

初级下属可能只看到结果不尽如人意,产生抱怨,更上一层的下属能够分析原因,提出看法,再往上一层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根本原因。

二、能解决问题

找到根本原因后,能够运用方法、技术手段、协作等各种不同的手段工具,快速解决问题。解决方法是能够实际操作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听起来很美好,下属却无法实施。

三、举一反三

一个问题冒出后,立即联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有的话,不光是此次的解决,还要修改质量性文件,将解决方法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任何人碰到后,都能解决。

四、全局观

部门工作、个人工作不仅仅是对个人、小集体有影响,而是整个前后道工序甚至全公司关联起来的,所以怎样做得更好,是从整体效能考量,而不是局限于自己做好就好,更忌讳他人不好才能显示出我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