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二十世紀初攝影術的出現,不僅自身成為天文研究的得力工具,還喚醒了沉寂多年的分光術。雖然早在1817年普魯士的夫朗和費(Joseph Fraunhofer)就用自己發明的分光計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暗線。但是不同波長的光線分散之後亮度大大降低,正常觀測對光源強度要求很高,只能用於研究化學實驗室中的元素以及部分亮星。成功記錄下月球照片的美國教授約翰·德雷珀在1842年就用同樣的技術得到了太陽的光譜。但由於此時的顯影幹板還不夠敏感,無法記錄那些來自遙遠星體的微弱光線。

當時不被“知識界”容納的德國現代光學工業的奠基人、創始人

(Founder of the German optical industry)

約瑟夫·夫朗和費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夫朗和費在演示他的分光儀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1987年

夫朗和費誕辰200週年

德國發行的紀念郵票

上面除了夫朗和費的簽名

還有他發現的太陽譜線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天文學家們的工作並沒有因此停滯,1863年,意大利耶穌會神父塞奇(Pietro Angelo Secchi)開始用低色散攝譜儀系統地觀測恆星光譜,並根據顏色進行了最初的分類。英國的威廉·哈京斯(William Huggins)則對模糊的“星雲”進行了細緻的觀測,首次發現了星雲和星系之間的不同,甚至測出了恆星位置移動造成的譜線變化,為那場曠日持久的星系論戰揭開了序幕。

與此同時,攝影技術也在迅速發展,1851年,英國的雕刻家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 )發明了火棉膠溼版攝影法。新方法的感光能力非常強,極大地縮短了拍攝時間,但是這種底板的保存時間非常短,只能現用現做,很不方便。直到1871年,英國一個攝影愛好者馬多克斯(R.L Maddox)發明了溴化銀明膠幹板法,成功解決了火棉膠底板保存時間不長的問題。1872年美國天文攝影先驅約翰·德雷珀的兒子亨利·德雷珀(Henry Draper)就用新技術成功拍攝到織女星的光譜。

亨利·德雷珀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亨利·德雷珀在紐約大學學醫,業餘時間充當他父親的攝影助手,1857年20歲的他修完了全部課程,但按照當時的規定要年滿21歲才能畢業,他只好跑到歐洲去晃盪了一年。遊歷期間愛爾蘭的羅斯勳爵那巨大的72英寸(1.8m)的望遠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萌生了用大望遠鏡進行天文攝影的念頭。他回國後在父親位於紐約州哈德遜河畔黑斯廷斯村(Hastings-on-Hudson)的領地上建了一個私人天文臺,試製了一系列15英寸的望遠鏡,後來聽取了約翰·赫歇爾的忠告,捨棄了常用的金屬反射鏡面,專心研究玻璃鍍銀鏡面。等到新底片技術出現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業餘天文學家了。多年的努力使他得以在第一時間拍攝到恆星光譜,1880年又第一次拍攝到了獵戶座大星雲的光譜,1881年第一次拍攝到了彗星的光譜,他是如此熱衷於這項技術,嘗試用它來記錄那時所知的一切天體。1882年年初,約翰·德雷珀去世,亨利接任了紐約大學醫學系教授的職位,不久又榮升為系主任,前程似錦。但年底的一場急性肺炎奪去了他的生命。這位在業餘時間開創了美國光譜天文學研究的醫學教授就這樣匆匆走完了一生。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上述內容原載於《天文愛好者》2009年第7期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溫馨提示:由於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為了不錯過精彩文章,用戶可以將虛擬天文臺設置為“星標公眾號”。請按以下操作:進入“虛擬天文臺”公眾號→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群星的族譜——天文學星表縱覽(9)

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是以國家天文臺為代表的中國天文界共同打造的一個網絡化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資源平臺,得到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北京市科委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以及阿里雲、微軟研究院、浪潮集團、中科曙光、北龍澤達、銳捷網絡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微信公眾號ID : China-V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