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要說在亂世最缺的是和平,那麼其中最不缺的便是英雄和名將,在兵荒馬亂的環境中,那些天生就擁有驚人的特殊天賦的人會比在和平時代中更容易被人賞識,從而改變自身的命運,甚至被史家記錄在史書上,元末時期便是一個豪傑輩出的年代,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無不是給在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人物。除此之外,這個時代也是將星雲集,其中常遇春的在這一幫將領中更是具有傳奇色彩。

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常遇春起初在安徽定遠附近的山區跟隨一個叫劉聚的人落草,當起了土匪,這夥人經常不定期下山,到附近的村莊劫略一番,其他匪賊對做這種無本生意都很滿意,但常遇春做了不久便心生厭煩,比起他那些短視的土匪同伴,常遇春很想利用自己的軍事見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久,常遇春聽說他的安徽老鄉朱元璋領兵攻到了離他很近的和州城,便決定跟著朱元璋幹,常遇春自幼習武,本身武藝水平極高,又對帶兵打仗有很深的見解,特別是擔任軍隊先鋒,更是得心應手,可以說他天生就是一個當先鋒的料。此後常遇春在朱元璋對江南各部敵對勢力的作戰中均衝在戰鬥的最前線,朱元璋也從最初對他的忽視態度轉向了倚重。

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如果常遇春一直這樣按著這條路走下去,那麼也會像徐達,李文忠那樣位列大明開國的公爵序列,建功立業,位極人臣也不是不可能,但可惜的是,常遇春在四十歲時突然死在了軍隊的回師時的軍營裡,正值壯年卻突然暴斃,後人通過常遇春一生的所做所為指出了這幾件事可能導致了常遇春的過早死亡。

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一、嗜好殺降

殺降不祥的說法從春秋戰果時期便已是一種傳播極廣的說法,經典的例子便是秦與趙的長平之戰中白起屠殺了已經向秦國繳械投降的四十餘萬降兵,白起在這之後,也是被當時的秦王賜死,後景淒涼,到了明朝時,這句話知名度已經是非常高了,成為了戰場上多數人認同的一項潛規則,可偏偏常遇春不認同,他經常在戰鬥結束後秘密的將俘虜全部處決。或許是他不知道這句話,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朱元璋不止一次的告誡他改掉這種惡習,常遇春雖附和,但之後依然殺過不少。這個原因或許比較迷信,但殺降的人多數都結局不好。

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二、喜歡親自衝鋒陷陣

常遇春跟了朱元璋後,他的官也是越做越大,不用自己提著腦袋拿著刀衝進敵陣,可前面說過,常遇春武藝高強,再加上是朱元璋的先鋒,出於他的個人愛好,他經常在兩軍交鋒時,騎著馬衝的比普通士兵還要前面,而不是像徐達那樣坐在中軍帳裡有條不紊的指揮軍隊,其實常遇春到了將軍這個層次時,親自上陣已經是一件極不合適的事情,朱元璋勸過他,不過常遇春不聽,這帶來的後果就是由於他高頻率的戰鬥導致了他身體的嚴重損傷,並且厚重的盔甲導致他身體汗液積累,無法排出,傷到了身體內部,日積月累,四十而死也就不足為起奇了,或許這個原因更加令人信服。

常遇春在戰場上的這兩個習慣,讓他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