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你不一定熟悉“於藍”,但你一定聽過“江姐”

“江姐”這個光輝形象就是於藍在《烈火中永生》裡塑造的,此後便深深地烙在了幾代影迷的心裡。

她一生演的電影不多,但部部是經典,在《白衣戰士》、《翠崗紅旗》、《龍鬚溝》、《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等影片中,她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革命女英雄形象。

而電影明星只是她的一個頭銜,她還曾擔任過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首任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她還是著名導演田壯壯的母親。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熱血的人生

1921年,於藍出生於遼寧岫巖。8歲時母親過世,父親工作調動,為求生計,她只好跟著繼母投奔到瀋陽的祖父家。

戰爭爆發後,她的一家開始了逃難的日子,先後到過張家口、保定、天津等地,後在北平落腳,卻沒得幾天安寧日子,隨後北平也淪陷了。流亡的生涯,使她在少女時期就形成了堅毅果敢的性格,並且對革命充滿嚮往和激情。

1938年夏季,17歲的於藍受到好友王淑源的鼓舞,想要加入黨。但第一次“出師不利”,逃出家門的於藍,在北京城外被敵人抓到,後來是家裡上下打點才將她營救出來。此後,繼母怕她再惹事,讓兄弟嚴加監督她。

有一天,暴雨傾盆的時候,她騙弟弟說給買咖啡豆的機會,跑出了家門,在作戰根據地負責人的幫助下,跟著同學翻越妙峰山,來到平西作戰根據地,參加了抗戰。當時,她第一次聽說了延安這個地方,知道心嚮往之地在那兒,就決心去投奔。

當年9月,去往延安的路途遙遠又艱難,既要趕路,又要避開敵人的封鎖區,走了將近兩個月,一千多里路,有一天爬到一個山坡拐角,同行的人突然喊了一句:“快看,寶塔山!”頓時,一行人心中豁然開朗,熱血沸騰,如同看到了指引方向的燈塔。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在延安,她的生活很充實,白天在抗大學習,夜晚到劇社演出,從跑龍套到成為《佃戶》《帶槍的人》的主角,還常去為領導演出。

在達到延安的第二年,她加入了黨。

正式走進藝術之門,是1940年春天,她被魯藝挑去做了女演員。當時的於藍,對“藝術”二字毫無理解,只當去“玩”兩年。在學習期間,她勤奮刻苦,為後來的演藝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也就是在這一年,於藍認識了當時已是著名演員、也是魯藝教員的田方,他們在延安喜結連理。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銀幕生涯

1949年,於藍開始由戲劇舞臺走向銀幕,在東北電影製片廠參演了由她主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白衣戰士》。次年,她轉入北京電影製片廠。

33歲的時候,在丈夫田方的支持和鼓勵下,她甘當“小學生”,到中央戲劇學院參加表演幹部培訓班,跟著蘇聯專家從頭學表演。兩年的系統學習,讓她領會到要用藝術影響觀眾。

在於藍參演的影片中,無論她是否為主角,她都全身心投入,一直秉持著藝術源於生活的信念,不僅在出演之前大量閱讀文字材料,還注重深入生活,與扮演角色原型的親友們拉家常,將自己代入人物的命運生涯中去揣摩。由此,她的表演真實自然、樸實無華,卻能夠深深扎入觀眾的心。

1960年,她與田方共同出演影片《革命家庭》,這也是他們夫妻倆唯一的一次銀幕合作。於藍在這部電影裡扮演“周蓮”,後來在一次香山的電影會議時,總理來到現場,在眾多名演員中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裡的媽媽“周蓮”,並上前和她親切握手說“你演了個好媽媽”。

1961年冬季,於藍在住院期間,看到了報紙上連載的小說《紅巖》,深深被小說中的人物“江姐”打動,勾起她對延安的回憶,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她遇見過很多“江姐”式的黨員。激動之餘,她總把故事講給病友們聽。出院之後,她迫不及待地託人找到整部書的稿子來讀完。

後來,《紅巖》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水華將其改為電影劇本,並邀請於藍飾演片中的“江姐”——銀行高級職員,其真實身份卻是重慶地下黨江竹筠。

當時劇本已經打磨了三稿,但大家仍然感到不夠理想,劇組成員一起到北戴河、重慶、成都、貴陽等地採訪,並和《紅巖》的作者楊益言、羅廣斌深度交談,他們都曾經是死裡逃生的黨員。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訪談結束後,於藍整理了20萬字的採訪稿。最後由劇作家夏衍花了一週時間,改出了第四稿,電影開拍。

在出演“江姐”之前,於藍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細緻分析了江姐的性格。夏衍還特地叮囑她:“你演江姐,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趙一曼。”

於藍演的江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她堅毅頑強、懂得隱忍,從容面對生活中紛繁複雜的問題,生離死別、英勇就義的時候臉上沉著又平靜。於藍也很滿意自己演的這部戲。

片子一經上映,轟動全國,影片中穿著藍布袍、紅圍巾,坦然面對刑場的江姐形象已成永恆定格。直至今天,她走到哪都被人認為是“江姐”。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從未怕過生活的“難”

“江姐”的形象也在日後激勵鼓舞著於藍,支撐著她在“特殊時代”中度過苦難和病痛的日子。

因扮演“江姐”,她被打成“不法分子”,在一次勞動中,意外從房頂摔下來,多處受傷嚴重,包括右臉,雖然手術之後無明顯傷痕,卻導致面部神經麻痺抽搐,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是致命打擊,後來她決定息影。這是她人生的一大遺憾。

接踵而來的打擊是1974年,她的愛人田方,在那段艱苦的歲月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患病之後又沒能得到及時救治,最終因患肝癌與世長辭。沒能陪伴丈夫看到改革開放後的繁榮盛景,是她的又一遺憾。

然而,災難還沒結束,1978年她患上了乳腺癌,手術九次,再眾人以為她不會再出來工作的時候,她還是那麼堅強,她說:和江姐遭受的酷刑相比,我這點事算不得什麼。

她的堅強和毅力,超乎常人的想象。

既然不能再當演員,她便全身心投入導演事業中去。

1981年,組織上決定讓她擔任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此時她已年逾花甲。當時剛做完手術不久,正在修養的於藍立馬投入繁重的工作。白手起家撐起了製片廠,為招人、為經費、為器材、為建影棚而忙碌奔走。

一天早晨她去上班,伸手去拉門把手,誰知已拉開的門突然地彈回,猛烈的力量讓她頓時感到手指生疼,抽回一看,右手無名指不住地流血,再抬頭,門把手上黏著一小截指尖,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的場景。

她自己坐車去了醫院,醫生清洗後告訴她再植感染的風險很大,她為了不耽誤工作,索性把斷了的指節扔進了垃圾桶,僅此縫了幾針就回單位了。

丈夫患癌離去,她與癌魔抗爭40多年,還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大導演

田壯壯從小就受到父母從事行業的薰陶,小時候,院裡的鄰居不是拍過名作,就是知名劇作家,各個都是電影史裡響噹噹的人物。他童年在北影廠度過,有著天時地利的條件,插隊、當兵七年之後恢復高考,他報考了北影的導演系。

比同齡人有優勢的是,他還沒畢業就有機會導演片子了。還和幾個同學到他母親任廠長的兒影廠實習。

在於藍的影響下,田壯壯接過了接力棒,成為我國第五代導演,我國電影的領軍人物之一。

如今已99歲高齡的於藍老師晚年生活簡單恬淡,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每週末兩個兒子回到家中陪她一起度過的溫馨週末。

她的一生,正如好友秦怡給她的祝壽詞:“紅心塑造英雄,真情培育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