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歷史名人故居

陶山歷史名人故居

黃雲山故居。

陶山历史名人故居

唐澄士故居。

陶山历史名人故居

林同故居。

施世琥/文 孫國安/攝

瑞安陶山鎮山水靈秀,歷史悠久,文人淵藪,歷史名人故居頗多,集中在唐宅山下、花園底、後垟、硯下、桐田垟等地,可惜毀於“文革”,所剩寥寥無幾。

清嘉慶《瑞安縣誌·古蹟》記載,陶山有南宋寶慶年間提刑張聲道建的花園村“御鳳樓”和隱居霞碧山詩人王奕的“聽松樓”,可惜均已廢圮。目前保存較好的只有硯下村孫衣言故居、霞林村林同故居、婁渡村黃雲山故居、唐宅山下村唐澄士故居、棠梨埭村黃福階故居等。據《陶山鎮志》記載,還有20多座破損不完整的故居,有待修葺,岌岌可危。

國會會員林同故居

林同故居門臺上有“挹秀氣”三字,名曰“挹秀樓”。該樓建為民國初年,頗具清末民國建築文化研究與藝術欣賞價值。故居坐落在霞林村小河西岸,由臺門、主樓、前後廂房及前後兩個庭院組成,古樸典雅。

臺門青磚結構,四柱一門式,呈“一”字平面。中兩柱高大而兩旁柱稍低。門上橫置花崗岩石板門楣,下置石檻,柱與門之間飾砌楹聯框,書“修德植福,幹國棟家”。兩柱頂部飾以圓帽和蓓蕾玉蘭花灰塑。整座臺門古典大氣,有中西合璧的韻味。臺門上楹聯有一段來歷:林同兄弟四人,在家的幾兄弟準備拆建老屋,去信要錢。林同回信說,國家困難,本人確無錢相助,只能寄上一副對聯,作為對兄弟的勉勵,切不要在鄉里仗勢作惡,要好好做人,修德植福,培養好下一代,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林同(1979—1925),又名書麟,字佐新,號竺僧。自幼聰穎睿智,早年求學於孫詒讓創辦的澄江學校。畢業後,與同學自修於“貞白祠”(紀念陶弘景而建之祠)。青年時期的林同思想進步,為人仗義,支持革命事業。1912年,33歲的林同當選為浙江省第一屆議會會員;1916年,連任省第二屆議會議員,擔任省議會常務審查員。1918年,當選為民國第二屆國會會員。1925年去世,享年46歲。英年早逝,齎志而沒,令人痛心!

《林同傳略》載:“民國五年,省議會二屆一次會議,英國人羅純嘏違章購買壺春樓基地並侵吞西湖面及蘇、白二公祠坡道、徐烈士墓前石埠一案,(林公)髮指眥裂,熱血沸騰,義正嚴詞,質問省長要求三日答覆。嗣後,省長即批令,將羅購地案撤銷並退還地價,吊銷部照,勒令清理官產處迅遵辦理。”因此,愛國護國、秉公直書的林公與英國侵略者結下了不解之仇,後被害。遺體移柩故里,窀穸建於他早年讀書之處“貞白寺”旁,了卻他早年的心願。

中將黃雲山故居

黃雲山故居為民國二十八年(1939)所建,坐北朝南,總面積494平方米。正屋為兩層廊簷式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穿鬥式七柱十三檁,脊頭築有龍頭,氣勢雄健壯觀。

正屋前廊圓柱八條,柱頭置圓形坐鬥,坐鬥上梁昂伸出,以斗拱向外出三踩二跳,撐三條簷枋。明間柱頭的拱鬥雕有花紋、人物,逼真精細,大氣美觀。前廊中五間通明,兩邊盡間置門扇。廊柱與步柱間置上下二層月梁,雕有蝙蝠、花蝶圖案,雕工精湛,歎為觀止!

明間的後大步柱間築屏風,樓上前廊設美人靠坐檻,以供休憩欣賞風景。額枋、月梁、斗栱等部分構件刻鳳凰、魚、人物、牡丹、蝴蝶和纏枝花紋,門、窗均刻人物山水,彰顯房屋建築之美和主人地位之高。正屋後面單簷,柱外只有一枋,建築簡單。據族侄們說,故居落成後,黃雲山曾多次回家居住。駐紮文成期間曾回過家,帶了一個警衛團,屋前屋後,村前村後都安著機槍,一直戒嚴到距村三里路外的陶山街。

黃雲山(1901—1987年),字奇峰,又名黃炎,1925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抗戰爆發,積極抗日,參加平型關戰役和武漢、長沙會戰,在潼關守衛戰中創下了三年沒讓日寇逼近潼關一步的奇蹟,被蔣介石視為抗日名將,從團長擢升為師長、軍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任杭州警備司令,授中將軍銜。1947年為浙、皖、贛、閩四省綏靖公署主任,駐紮文成大嶨鎮。其間,黃雲山利用職權釋放在押的要執行槍決的共產黨員。1949年前夕,他從香港秘密潛入杭州,進行策反工作。為保護我黨的領導和杭州的解放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省文史館館員唐澄士故居

碧山山下村村北有座小山,名曾山。唐澄士故居在曾山南麓,臺門高大,建築講究,簷脊上塑“雞兒頭,”可惜現在被毀,只剩兩邊的石柱撐著上面的石板倚立在一座民房牆邊。現在故居與門臺被路分割成兩邊。

故居主屋為兩層樓房,屬晚清建築,面寬五間,無落翼,坐北朝南。屋面青瓦,雙帶高脊,帶間塑山花,清晰可見,脊頭築龍頭鳳尾脊(俗稱“雞兒頭”)。雖然鳳頭被搗,形象還在。全屋建築最為精緻的有兩處:一是前廊,二是明間。故居前廊的廊軒屬船篷軒。月梁用料粗大,雕弧形花卉,樑上豎柱,柱中穿梁,柱頂置鬥,用拱鬥抬枋,使廊軒顯得特別高昂。梁、柱、拱、鬥皆雕以花果藤蔓,十分逼真,在弧形卷眼裡嵌以藍色寶石,可觀可賞,可謂藝術珍品。整座故居建築可圈可點之處頗多,特別是有些柱、檁、椽等構造獨特,是別處難以見到。

唐澄士(1898—1975),名溥,以字行,省立溫州十中(今溫州中學)畢業後,曾患重病,先後10年在家休養,並自學,苦讀十三經與二十四史,病癒後入上海大廈大學哲學系,為李石岑教授所器重。畢業後,在上海浦東中學、省立溫州第十中學、溫州師範學校、瑞安中學、杭州化工學校師資進修班任教,1949年後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早年著《陸九淵》一冊,其《陸象山哲學》文稿由商務印書館編輯審查通過,但毀於‘一·二八’滬淞戰史。其他文稿及藏書亦在‘文革’初‘破四舊’時被毀,其墨跡唯有瑞安葉茂錢收藏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