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不殺了李淵?

世界人文通史


因為不能殺啊,殺了可就是造反了啊,他會成為眾矢之的!

而且殺兄弒父這樣的名聲,他李世民也不想背啊,他需要李淵來幫他“正名”,以便權力的順利過渡!

總結下來李世民不殺李淵的原因有三:

①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對李世民已經沒有任何威脅

②不願背上弒父的歷史罵名

③李淵向李世民“認錯”,父子二人表面上和好 ,以消除玄武門之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歷史的結果雖然無法更改,但我們看待歷史的角度卻可以多種多樣, “玄武門之變”可以細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加已解剖。 剖開歷史事件的胸膛,抓住關鍵的“心臟”,便能夠合理的解讀李世民不殺李淵的原因。

在我眼裡,李世民在黃袍加身之前,就像一個“穿著背心打領帶”的虛偽青年,滿嘴仁義,滿心生意。

“玄武門之變”昇華了李世民的思想,喚醒了李世民殘忍的人性。兵變前,李世民三面受敵,父親李淵視李世民為威脅、長兄李建成處心積慮要殺死他、弟弟李元吉在背後下刀子,不斷挑撥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

李世民做錯了什麼?

一切只因為李世民太優秀,但卻太軟弱了。

李淵利用他打仗,李建成利用他的名聲,李元吉利用他的隱忍,所有人都在利用他,而李世民卻依然出人、出兵、出力,幫助針對他的人打天下,最終卻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李建成下毒謀殺李世民未遂這件事,徹底喚醒了李世民心中的惡魔。

“都認為我好欺負??不就是殺人嗎?我殺給你們看!”

玄武門前,李世民雖然成功幹掉李建成、李元吉,但隨後東宮趕來報仇的2000人大軍殺氣騰騰。

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資治通鑑》

若不是靠著尉遲恭拼了老命的輸出,李世民恐怕早就死在亂軍之中。

殺兄滅弟之後,李世民必須快速入宮,逼迫李淵宣佈李建成和李元吉死有餘辜,他們的部隊歸李世民管理。否則李世民很可能會在玄武門外折戟沉沙。

李世民並沒有自己去逼降李淵,而是派遣滿身鮮血,手握長矛的尉遲恭去和李淵談判。

李世民的用意很明顯,如果李淵反抗,尉遲恭將會送李淵下地獄。

李淵吃驚的說:“什麼人在玄武門外作亂?你又為什麼來見我?”

尉遲恭握著長矛,殺氣騰騰的說:“太子、齊王作亂,已被秦王誅殺,秦王唯恐驚動陛下,派遣臣前來護衛。今日秦王討賊有功,率土歸心,陛下若委之國事,乃是順應天命!”

李淵顫抖著說:“好!將國事委以秦王是我的夙願!”


李淵下令:“太子、齊王犯上作亂,死有餘辜,秦王有勇有謀,朕甚欣慰之!” ——《資治通鑑》

隨後尉遲恭才拿著李淵的手諭,結束了宮門之外的戰鬥!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閣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又使黃門侍郎裴矩至東宮曉諭諸將卒,皆罷散。——《資治通鑑》


所以李世民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如果殺掉李淵,反而適得其反,估計自己都走不出玄武門。

李淵召見李世民入宮覲見,尉遲恭持刀在宮外戎衛。

李淵撫慰李世民說:“近日以來,我聽信他人讒言,懷疑你不忠,委屈了你,是父親的錯。”

李世民跪地不起,心中的委屈化成眼淚,伏在李淵胸前痛哭流涕,久久不能停止。

不久,李淵將李世民的親信全部提拔為高官後,昭告天下,傳位於李世民。

李淵完成了權利交接,以太上皇的身份隱居在深宮中安度晚年。 如果在李世民在殺兄滅弟之後直接殺死李淵,而不是逼李淵讓權,那麼李世民就是“弒父”的叛賊,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的勢力,會以死反抗李世民的統治。

李世民需要李淵昭告天下立自己為君,才能合理合法的做皇帝。

對於李世民來說,李淵依然是他的父親,父子之情大過天,李淵對李世民已經毫無威脅了,李世民沒有必要殺掉李淵,再者,李世民發動政變完全是被逼的,他並不想把事情做絕,落下一個殺兄弒父的歷史罵名。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話說自從李世民玄武門之中痛下狠手,直接給自己哥哥(即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當時的齊王)李元吉弄死之後,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從此是徹底站了起來:我秦王可還有誰人膽敢小瞧!!!而當時被尉遲敬德圍在宮裡的李淵可以說急的是熱鍋上的螞蟻,可以他也沒有絲毫的辦法呀,直到他看到了自己兩個兒子的人頭滾到了他的腳下,他才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太子涼涼了!

這一刻,老李彷彿一下子老了十歲,他在想:我的兒子連自己的哥哥弟弟都殺了,那他為了這權利,會不會殺了我?老李一個哆嗦,他真的怕了,誰能不怕死,特別是一個當上了皇帝,正在享盡榮華富貴的老李,他真的怕了!但是李世民沒有選擇殺李淵,這到底是為何?且聽老梁為君一一分析:

一、老李很懂事

老李怕的要死,生怕李世民發起瘋來連親爹都殺,所以他非常非常聽話的就交了權,很快李世民就被立為了太子(關鍵其他的該殺的也都被李世民給殺了呀),又很快李淵就當上了太上皇,最起碼這樣李淵還可以開開心心的肆意享樂了,再也不用是擔心自己這顆項上人頭了。從此李淵就只有了兩件事:一是吃喝玩樂;二就是不忘了造小孩,給李世民也添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啥的。

而針對李淵這個狀態史學家們也是做出了分析,有的人說李淵這是受的刺激太大了,先是兒子互相殘殺,然後又被逼放棄了皇位(其實這個時候李淵還是不到退位的年紀的),實在沒辦法,只能借酒消愁,只能享樂忘憂了;而有的人則是表示這就是一種假象,一種李淵故意營造出來給李世民看的假象,因為當時的不少老臣都還是支持李淵的,李淵心裡也清楚,於是為了自保,為了麻痺李世民,為了告訴李世民“我真的沒有心思爭權了”,所故意營造出這種錯覺,只是為了苟活一世而已。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的,你怎麼看呢?

二、小李很明智

李世民傻嗎?他當然不傻!殺兄殺弟的人是他嗎?當然不是!是他手下的人為了“保護”李世民,而情急之下“一不小心”就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所以說你看看史書,覺得不是李世民殺的他們!李世民如此愛惜名聲而又小心翼翼的一代明主,又怎麼可能犯下大忌,弒父弒君呢?一旦他犯天下之大不韙,那麼“群雄起義”特別是李淵以前的老部下,那李世民豈不是又得再打一遍江山?所以說李世民肯定不會殺他,最起碼現在不會,先控制住李淵,先控制住政權,剩下的不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淵不就任人宰割了嗎?聽話你就繼續養著,不聽話隨便來個罪名或者不小心生了個病,這就沒辦法了嘛!

所以說,李世民不殺李淵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李世民是真的一介雄主,心機之深,謀劃之多,運籌帷幄,縱然不齒,但令人敬佩!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老梁說歷史


眾所周知,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麼為什麼留下了自己的老子李淵呢?主要是為政權的平穩過渡,為自己被立為太子與登上九五至尊留個好名聲。

1.李淵現場妥協,穩定了局勢,否則,一定會死在亂軍之中了

玄武門喋血後,凶神惡煞般的尉遲恭(後來做了門神就是這爺)披甲執銳,帶領武裝力量闖進後宮來見李淵,在陳述了事變經過後,李淵深知四個兒子已去了三個(三兒子玄霸早走了),精神已經跨了下去,而凶神尉遲能進後宮,說明抵抗已經無望,因而作了妥協,主動讓步.如果下令頑抗到底肯定是另一番情形。



2.李淵見風使舵的本領起了作用.

政治高手李淵主動提出立李世民為太子,而這就是李世民政變要達到的目的.願望實現了,沒有必要讓天下恐惶, 殺李淵會引起社會動盪,流血成河也是秦王不願意看到的.


3.最大的和根本原因,在於李世民是傑出的政治家,政治頭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淵態度作了轉變後,李世民的隨機應變能力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他含淚"吮上乳"以表示親暱,把自己的被逼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另一層意義,讓天下人都知道我秦王如果是太子的話,一定會孝順老爸,這一箭雙鵰之舉,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此高超的政治手段已經預示,秦王不同凡響,以後親手開創了"貞觀之治"就是證明.

所以李世民不殺李淵實為彰顯自己孝順的形象以網羅天下人心,對今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沒必要殺李淵,殺了李淵得不償失。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先發制人,幹掉了毫無準備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且斬草除根,把李建成、李元吉兩人的兒子不論年齡大小全部殺掉,開除出宗室籍,其預謀不可不謂歹毒,其手段不可不謂無情,充分顯示出一個政治家的狠辣。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僅李建成、李元吉毫無準備,就連李淵也徹底懵圈。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帶著一幫大臣“泛舟海池”,不亦樂乎,卻聽到玄武門方向傳來一陣喊殺聲,他還沒反應過來,李世民手下猛將尉遲敬德就帶兵闖了進來。

李淵一見是尉遲敬德,便問發生了什麼事,尉遲敬德回答說是太子、齊王造反,秦王舉兵平叛,還專門派臣帶兵來保護陛下的安全。

李淵何等老練,瞬間明白了一切,他調不了一兵一卒,只好順水推舟,表示秦王一直是我最欣賞的兒子,既然太子、齊王已經伏誅,我就把兵權全部交給秦王,讓他處理吧。

交出兵權的李淵實際上成了沒牙的老虎,但李世民沒有像對外哥哥、弟弟那樣,把老爹也殺掉,反而尊其為太上皇,安享晚年。很多人發出疑問:李世民為何不把李淵幹掉?

很簡單,殺掉李淵不如留著李淵,這是一筆劃得來的政治賬。

1,李世民沒有幹掉李淵的理由。

李世民幹掉李建成、李元吉的理由是兩人作亂造反,這個理由很牽強,甚至可以說毫無憑據,純屬誣陷,但至少在表面看“造反”算是一個理由。不過,李淵是皇帝,他完全沒必要造自己的反,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殺皇帝,李世民也找不到任何理由。

2,李世民需要合法的皇位來源。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目的當然是為了當皇帝。歷朝歷代,想當皇帝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自己打天下打來;二是從別人那裡繼承而來。皇位坐在李淵屁股底下,而李世民作為李淵的兒子不可能自己把皇位打來,只能繼承而來,在李淵還活著的情況下,他主動禪位給李世民無疑是最合法的皇位取得途徑,而李世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償所願的。

3,李世民為了製造輿論的需要。

封建王朝一向強調“以德治國”,而封建倫理道德體系中最首要的因素就是“孝”,父親犯了再大的錯,兒子也不能殺死父親,這是倫理道德的底線。如果李世民為了強奪皇位,直接殺掉李淵,做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那他就完全喪失了做皇帝的道德底線。為了製造輿論效應,營造自己仁明孝敬的明君形象,李世民也不可能殺掉李淵。

李世民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殘酷的政治家。如果只有殺掉李淵才能達到取得和鞏固皇位的目的,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做,但留著李淵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李世民才會選擇留著李淵,這既是李淵的不幸,也算是他的幸運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針對他的兄長,也是太子的李建成和他的兄弟李元吉的一場政變。經此一役,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人被李世民連根拔起一個不留。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沒有把李淵也殺掉呢?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李淵面對雖無軍功建樹,但理政卻有口皆碑又是嫡長子的李建成,和立下了不世功勳的卻是二子的李世民,是左右為難。李淵想一碗水端平,畢竟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從理智上講,李淵也知道這碗水真的端不平。


李健成和李世民又是相當聰明的人,李淵的搖擺不定,無形中又加深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所以,以某種程度上講,玄武門之變是李淵逼的,也說的通。

至於說,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既然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何不連李淵也殺了,不是一了百了嗎?

其實,事情遠非那麼簡單。玄武門之變是兄弟間的殘殺,下層的人並不知道。也就是說,中下層的文武官員還是李淵的忠誠下屬。如果,李世民殺了李淵政變的性質立馬就變成了造反。李唐的其它宗室就有了靖難的口實。李世民在道義上怎麼講,都說不通。所以,李世民不敢殺李淵。



另外,既然,通
向帝位的障礙隨著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己經暢通無阻了,再殺李淵己無意義。弒父這個局面一但形成,李世民就百口莫辯了。留著李淵來下詔書立李世民為太子,既順理成章,又光明正大,何必多此一舉呢!

所以,李世民不能殺李淵。


一葉小舟168521774


有人說是李世民不敢殺李淵,其實不然,李世民不是不敢殺,而是不必殺、不能殺!

利益使人瘋狂,權利使人變態!

如果任何人擋在李世民登基上路上,李世民一定會把他碾碎、挫骨揚灰。

首先說不必殺。

當李世民發動雷霆一擊,將李建成、李元吉從這個世界上抹殺掉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人能夠跟李世民來競爭皇位了,雖然說李淵現在還是皇帝,但是他還能安安穩穩的幹下去嗎?

果然,不用李世民逼迫,當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滾到李淵腳下的時候,李淵立刻就認慫了,沒過多長時間,就把皇位禪讓給了李世民,自己乖乖的到後宮裡面當太上皇,吃喝玩樂去了。

然後說不能殺。

李世民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可以說是因為自己的功勞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不斷的在李淵面前誣陷、誹謗自己。甚至在酒裡面下毒害自己,看到自己沒事,決定下朝後殺掉自己。自己只不過是提前下手,自保而已。

但是如果殺掉李淵就是弒父殺君,為天下人所不齒。給世人落下口實,自己的江山社稷不會穩固。

所以說李淵不必殺、不能殺,但是如果阻礙自己登上皇位也不得不殺,索性李淵非常的配合,沒有讓李世民為難。


逝去即歷史


大家好,先給大家嘮嘮“玄武門之變”這個故事:


唐高祖李淵繼位之後,封皇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赫赫,在群眾中的威望極高,李建成一度覺得這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向來皇子爭儲是歷史常情,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於是他和三弟李元吉密謀,從後宮嬪妃開始,向唐高祖進讒言,同時集結黨羽,並多次明裡暗裡計劃殺害李世民,私下還打算策反尉遲恭等人。因為他們的讒言,唐高祖對李世民的猜忌日益漸深。這就給本來心裡就有爭儲心意的李世民一個非常合理的藉口。


李建成他們迫害日盛,尉遲恭等人都力勸李世民要有所行動。李世民稱手足相殘實在有違道德,但在群臣們的極力勸阻下,最終終於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所以,玄武門之變,目的在於翦除自己的直接皇位競爭者:李建成。

而我們知道,在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也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導致唐高祖李淵提前退位。而唐太宗又不用背上弒父的罪名。

我是欽同古史,愛好文史,願與你分享每一本看過的書,每一個聽過的故事。 歡迎騷擾


禪史倌兒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親兄弟,為什麼不殺李淵?(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武德九年六月,突厥進犯,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出征,李淵同意,李元吉趁機請求把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人一同帶走,並把李世民的精銳士兵調走,準備先下手為強。

他們沒想到的是,太子東宮的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王晊已經被李世民收買,他密報李世民,太子與齊王準備在大軍出征的餞行宴會上殺死李世民,坑殺尉遲恭、秦瓊等人,在公孫無忌等人的極力建議下,李世民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騎馬入城,到臨湖殿感到形勢不對,立即迴轉,李世民殺出,李元吉驚慌失措,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射死李元吉,割下二人頭顱,太子援軍才撤去。

此時的高祖李淵正在湖裡划船,尉遲恭穿著盔甲闖進去,將太子、齊王已死的消息告訴李淵,李淵大驚,周圍大臣順勢而為,勸說李淵將帝位讓於李世民,李淵無奈的說”好!這正是我速來的心願呀!“

李淵宣佈敕令,傳位於李世民,李世民跪下來,伏在李淵的胸前,嚎啕大哭了很長時間。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都被處死,宗室的名冊上也刪掉了他們的名字,女眷全部沒入宮中,成為李世民的後宮,李元吉的妻子楊氏被李世民納為妾,宮中稱為“巢剌王妃”,是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唯一一個生下子女的嬪妃。

一場轟轟烈烈的宮廷政變就此結束,在這場政變中,最痛苦的莫過於高祖李淵了,一日之內,痛失兩個兒子十幾個孫子,政變後,李淵名為太上皇,實則形同軟禁。

李世民對兄弟、子侄痛下殺手,為什麼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殺了李淵呢?

首先,殺不得

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藉口是他們起兵作亂,這個藉口還可以愚弄一下天下百姓,但是殺死李淵,用什麼藉口呢?這樣李世民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古往今來以孝為先,殺死李淵就等於揹負了弒君殺父的罪名,弒君乃是大逆之罪,這個罪名李世民背不了,也不敢背。殺死兄弟已經是李世民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汙點了,再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和無道昏君隋煬帝還有什麼區別呢?

其次,沒必要殺

李世民的敵人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現在他們已死,李淵只不過是李建成攻擊李世民的一個工具而已,現在李淵已經被李世民軟禁起來,失去自由,李世民根本就不用自己動手,讓大臣們去勸說,曉以利害,李淵自然能看清當前形勢,將皇位讓出來,李世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登上地位,天下百姓和文武大臣自然會歸心,李世民又何必因小失大,有近路不走繞遠路行呢?

李淵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身邊的舊臣和影響力都是不可小覷的,如果李淵死,輕則國家把發內亂,重則陷入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的狀態,所以,李淵活著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三是,殺死會後患無窮

做帝王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子孫們篡權奪位,李淵死,李世民即位,那百年之後,大唐如何傳承,玄武門的骨肉相殘,已經在大唐的君主傳承中起到了很壞的示範作用了,李世民如果殺死李淵,將為自己的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為了皇位,任何親情都是可以捨去。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李世民恐怕再也睡不著了。

所以,李淵一定殺不得,其實,李淵也非常聰明,在這種危險的情形下,他精明的選擇了容忍。

面對李世民的殺兄屠弟,李淵違心的說“善,此吾之夙心也!”,表現了一種強烈的自保意識。

很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頒佈詔書“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李世民的時代開啟了,李淵過起了沒羞沒臊的太上皇生活,又給李世民生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後來中風,於貞觀九年病逝,終年七十歲。





葛大小姐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拿下了自己的大哥和弟弟,並且最終默許自己的手下結束了兩個人的性命,在皇位爭奪當中成為了絕對的贏家。

但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並沒有接著弒父登基,而是對唐太祖李淵表示了絕對的尊崇。在有書君看來,這是最符合李世民的利益的。

1、李淵不會威脅自己的皇位

儘管在名義上,李淵仍然是皇帝,但在玄武門之變後,真正的皇權其實已經慢慢向李世民轉移。

因為李世民本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兒子,只不過由於並非嫡長子才沒能被封為太子。

而如今呢?太子已死,儘管並不是自然的死亡,但對活著的人來說,他們除了接受現實之外,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何況李世民又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

既然自己的皇位已經十拿九穩了,那麼何必再增加無謂的殺戮呢?

李世民作為一個充滿智慧的政治家,自然不會這麼愚蠢。

而李淵本人呢,也足夠識趣。他明白在帝王家沒有那麼多的骨肉親情可言,李世民能夠殺掉自己的兄弟,也就敢對自己下黑手。

所以,李淵選擇主動交出權力。儘管當時他並未到退位的年紀,但是知道自己的帝位已經是一具空殼,所以在玄武門之變後很快就選擇退位,做一個逍遙的太上皇。

2、李世民要考慮輿論評價

雖說這些倫理綱常對皇帝們沒有絕對的束縛,但如果你想在史書上留下明君的美稱,那麼就必須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不是恰當。

手足相殘,好歹還可以解釋為李世民迫於無奈的反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可如果緊接著弒父呢?這就沒有什麼可以洗白的了。

這樣,李世民呈現給朝臣和百姓的形象,可能就會是一個六親不認、殘忍無情的暴君,這是想要勵精圖治的李世民絕對不允許的。

當然,最終李世民在這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他把自己在治國理政、選賢任能方面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並且很好地留在史書上供後人膜拜,同時將自己的負面形象影響降到了最低。

即便是現在,大家說到李世民時,首先想到的都是明君、好皇帝,而非玄武門之變殘殺手足。所以,如果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屠刀伸向自己的父親,不管對自己當時的統治,還是後世的名聲,都沒有任何好處。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不殺了李淵?

首要原因:是政權合法性的需要,即正統論。……不能弒君弒父篡位……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又逼父禪讓,繼位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位傑出的帝王,富有韜略,精於權術,並且開創了二十多年的我國帝制時代少有的治世局面——“貞觀之治”,為唐朝繁盛奠定了基礎。

作為雄才大略,審時度勢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已經內禪,讓位於他的父王呢,弒君弒父與弒兄殺弟,那可是有本質區別的嘛!

當然,如果需要,相信唐太宗李世民也會毫不手軟地弒君弒父滴!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

既有能力發動玄武門兵變,在掌握最高統治權力之後,更自然有能力防止其父李淵東山再起……這是李世民沒有殺掉其父李淵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時,李淵在禪讓於李世民之後,更是不得不識時務者為俊傑,盡情地享受當太上皇的樂趣……上演了父慈子孝,跪而上乳,嚎慟戚天的場面……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已經繼承皇位,完全掌控全局的情況之下,根本就沒有必要殺掉其父李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