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有切实的文本考据


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有切实的文本考据


胡适考据《红楼梦》文夲和脂评,从而推断作者的方法还是可取的。他只是把原作者和编撰者都当作了一个人,而且求证很不小心,武断出了作者是曹雪芹。我们不妨也用考据的方法,看《红楼梦》文本中哪些是原作者提供的,哪些是曹雪芹编撰的,这样至少可以知道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从开篇那段楔子中,看出大致的端倪来。可以肯定那段文字是编撰者曹雪芹写的,其中包括有原作者的话。文中作者自云石头的经历,以及后面一大段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写作用意,应该是原作者的文意。而关于主旨只谈风情,和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一样等,应该是编撰者之意。

这就说明,原作者在文稿中,写了自己原是“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公子,在家族败落后无力回天,穷愁潦倒的人生经历。这段自述自白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有切实的文本考据


一是原作者的家族当然是富贵人家,其中大量的饮食起居宴乐游玩等日常生活细节是原作者可能提供的素村,但这个家族並非王侯一级显贵,也不是遭遇重大变故而败亡塗地;他也並无因此大悲大恨,只是自己纨袴享乐碌碌无为而半生潦倒。因此,巜红楼梦》中那种王公家族从极显赫到极败亡的记叙应该不完全是原作者的实录,而是编撰者为之升格了的。

那么这种升格了的王公家族内务格局和与皇室朝庭交往排场,也都不是原作者所能提供的,只能由编撰者按照自已的見闻和想象补充。而要做到这一点,编撰者曹雪芹的出生经历见闻也至少应该出入王侯门庭,比及曹寅家族更尊贵的门庭。

这段文中“念及闺阁中历历有人“,“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这就是说巜红楼梦》文本中宝黛等众多女子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都可能是原作者文稿中有所记叙的。原作者只有如同贾宝玉一样,少年时代就生活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才有可能近距离接触这些闺阁中女子和家眷奴婢。而这些描写在《红楼梦》文本中所占比重很大,因而是考据原作者最重要的线索。

如果认定这些素材主要由原稿提供,那么编撰者就是把这些人物言行加工为个性化,並利用性格冲展开故事情节和命运结局。编撰者必须在艺术表现和情节架构上具有匠心和把握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曹雪芹不一定有贾宝玉那样的经历,但他必须有很深的文学(包括诗联散曲)造诣和文化函养,甚至有过写作小说和剧本的经验。

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有切实的文本考据


另外一个可以判断原作者和编撰者的重要依据,是畸笏叟的一段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从这段批语中可以看出,原作者是写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文字的,並且可以由此推断出原作者是用“史筆”也就是如实记录家族的淫乱事件,甚至贾瑞之死也是原稿就有的,也就是说原稿是按照“风月宝鑑”的思路写的。

原作者这样写法显然是不高明的。这不过是落入《金瓶梅》的俗套而已。而作者立意的诫风月淫乱主题,虽然适宜教化,却是很浅薄的。正如现在某些不高明的作者,以为只要把故事讲得有正面说教性就是好小说一样。

那么,编撰者奉畸笏叟之命删去此回,就不只是赦人之过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部小说立意(也就是脂批所谓大旨),由原来的风月宝鑑提高到具有人生命运感和社会悲剧的主题的问题。

应该说,这样的立意高度不是原作者思想水平具有的,而是编撰者曹雪芹(和脂砚斋)具有的思想高度。

要具有这样的思想高度,编撰者必须具有家族(或家国)兴亡的沉痛情感经历和命运血泪,並且在此基础上产生家仇国恨(包括民族屈辱),进而对整个社会正统产生叛逆和批判意识。只有这样的曹雪芹,才能将原稿编撰成后来的文本。

那么,具有这样的社会阅历、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的曹雪芹应该是什么人呢,那巩怕就不只是曹寅子孙就行了,也不只是大文人就可以的。我相信此文的分析,是有助于考证曹雪芹真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