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

用户58618113532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罢了。我们抛去乱世时期割据政权建立那些林林总总的都城,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只看大统一的朝代,会发现都城的选址就那么几个地方。

(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中西安都称长安)。

唐朝之前的都城情况

商朝都城都城比较多,但是像朝歌、亳等地都在黄河中游,华北平原附近,到周朝也基本上在这个区域,洛邑还在河南,就是今天的洛阳,但是已经有向长安方向去的征兆,比如沣镐等地方,已经属于陕西省了,镐京几乎等于长安。而东周迁都洛邑,那是迫不得已,不迁都国都没了,还能怎么办。

两周之后,大统一王朝定都就基本以咸阳或长安为主了。战国按下不表,秦朝定都咸阳;汉朝主要是在长安,后来迁都洛阳、许昌都是不得已;两晋先在洛阳,八王之乱后迁都长安、东晋又迁都建康;南北朝时期,北朝还是以长安、洛阳为主,南朝在建康,没办法嘛,过不去;隋朝的大兴城其实就是长安城;唐朝更不用说了,就在长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长安为都城,基本上是唐朝之前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只要能占领这块区域,基本上就会建都长安,哪怕北宋在开封,赵匡胤还一度想要迁都长安。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趋势?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在黄河边上,华北平原,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为这一块土地肥沃啊,农耕民族在这里种地,简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华北平原太平了,没有天险可守,敌人只要打进来就是一马平川,等着被一锅端,所以周朝以后,渐渐有了向关中进发的趋势,华北平原即便是土地再肥沃、农业再发达,也不适合作为国都了。

秦朝之后,都城长时间被关中占据,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安全,要知道,关中可是四塞之地,天然屏障守护着这里,易守难攻。而且土地之肥沃也不比华北平原差。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这一点: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刘邦当年为定都何处伤透了脑筋,最后也因为观众“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优势,才下决心定都关中。

什么叫被山带河,四塞之国呢?我们来看看西安的地理情况:

西边有萧关、大散关,东边有潼关、函谷关,往北走有金锁关,往南走有武关、有黄河天险,这种地理优势简直可怕,外面再怎么打,我自岿然不动,你能有什么办法?

占据关中自保,又以今河南、河北为邻,黄河流域那些肥沃的土地和丰厚的财富,任我取用,只要把西边巴蜀之地控制好了,那也是后来的天府之国,财富更是取之不尽,不定都长安定都哪里,什么叫铁桶般的江山,就是这个。

我们看凡是定都长安的王朝,几乎都是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被打进首都的例子非常少。

为什么唐朝之后不再定都长安?

长安失宠,当然也不是偶然性的。实际上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趋势,隋唐两朝以洛阳为东都,隋炀帝长时间呆在洛阳,唐朝李治、武则天也很长一段时间在东都,武则天直到晚年七老八十了,才回长安。

隋炀帝在东都做了什么呢?不惜国力营造大运河。虽然杨广因此留下了暴君的骂名,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随着大运河的建成,国家的经济也逐步向江东地区转移。

说到这里,就还得上溯到晋朝。

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大批百姓和知识分子转移到了南方,“永嘉南渡”就是说的这件事情。长江以南流域的开发非常迅速,江南突然就变成了鱼米之乡,从帝国边缘化地区变成了最富庶的地区,这时候再要从江南运钱运粮到关中,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情。

再往后,经历了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原百姓南下避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北宋定都开封

赵匡胤定都开封之后,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开封无险可守,一心想要迁都长安,赵光义跟他说,开封这么富,而长安已经是夕阳余晖,经济文化都到南边了,你还回去干嘛呢?

赵光义说得确实没错,赵匡胤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比起观众四塞之地,开封简直太空旷了,根本无险可守,北方民族打下来,北宋就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定都开封只有一个好处,只考虑地理位置,不考虑地形等因素,开封可以兼顾江南的富饶和中原,为什么要兼顾中原呢?因为这里是华夏民族的起源,放弃了中原,正统性就会受到挑战。

但也只有这一个好处了。

后来南宋就到了应天府(南京),这里确实是适合建都的地方,又有钱、又有文化,还能远远地避开北方民族的侵扰,还有长江天险可守。

两宋之后

两宋的一系列骚操作,把一手好牌打烂就不说了,元朝时期不论关中还是江南,都难以抵挡成吉思汗的铁蹄,优势什么的更谈不上,明朝朱元璋起于南京,所以建都南京,虽然也一度想迁都长安,但历史是不会让他乱来的,顺带还搭上一个儿子(朱标去长安考察后病死),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因为他是燕王,又得位不正,到北京去心里比较稳。经过明朝的发展,北京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满清入关后,直接从沈阳打包进入北京,这些都是后话了。

小结

综上,长安在唐朝之后失宠,再也没有称为国都,这是因为定都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考虑到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从隋唐起,有了大运河,使得水上交通更加便利,关中的封闭地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也是长安不再被选为首都的重要原因。



也可自话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中国吉林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衰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还是沃野千里的地区,水源充足,耕地众多。

尤其是郑国渠修建后,这里已经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几乎年年都是丰收。

当年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高于中原地区传统农耕区黄河流域。

秦国占据关中,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粮食来源。

这是秦国军队能够顺利征服其他几个国家,并且常年征战的重要原因。

同样道理,刘邦也是利用关中地区的大量粮食,维持了楚汉争霸的军粮。

在当年来看,关中地区就是一块大肥肉,是国家最重要的兵员、粮食和其他物资来源。

然而,关中的地区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迅速衰败了。主要的表现,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简而言之不适合粮食种植了。

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学家有很多解释,比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等。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大家注意,隋炀帝建设的隋唐大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差了接近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隋炀帝刻意将洛阳以及西安,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中间枢纽。

而京杭大运河,直接不走洛阳和西安,而是从北京直接到杭州,距离要近的多。

隋炀帝绕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困难,必须依靠全国各地调拨粮食才能够维持。

为此,隋炀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运河,最终导致民变,国家灭亡。

到了唐代,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隋唐大运河存在三门峡危险河道,导致运输难以持续。

武则天时代开始,唐朝皇帝干脆就去洛阳办公,因为西安地区粮食困难。

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放弃关中地区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经沦落为西部边陲,人口日益稀少,经济落后。

到了元代,干脆直接将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西安,由此西安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带着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游玩,回来都深深失望。

这个城市破烂不堪,人民穷困,人口不过一二十万人而已,古迹所剩无几。

当时西安,沦落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市人口为430万,天津170万,北京167万,武汉170万,长春在121万,沈阳109万,南京103万,重庆为100.8万),广州约100万。

时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的观点问题。

萨沙接触过不少西安同事,感觉他们的观念同江浙一代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萨沙


有人说,一个大唐,耗尽了西安的王气。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都曾经在此建都。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经过安史之乱的兵荒,唐末黄巢的动乱,长安再也不复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一个原因是,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随着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关中沃野,“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逐渐变得贫瘠,再也无法支撑起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处于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在过去“固守崤函”的地理优势反而成了经济商业发展上的劣势。

归咎于人类活动的污染,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甚至不在同一个位置。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

华夏中国(中华)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

永嘉之乱后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统治者和士大夫衣冠南渡,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烟花三月下扬州”,安史之乱也没有破碎江南的繁华。

而历史上中国外部的威胁一直比较多且大,主要威胁来自于长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犬戎人,匈奴,突厥的方向是西北,而辽国、蒙古、建州的方向则相对在东方,这导致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倾向。

大运河修通以后,南方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成为了沟通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的桥梁。

到了目前,国际贸易总量中的2/3以上、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沿海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却只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望洋兴叹,令人感慨。


石瑛鐘



1、从政治国防来看,国都应居于天下政治中心,以便管理全国,政治中心有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防,之前朝代之外敌主要在西北,故定都关中以便指挥。


2、长安地处西北,土地相对贫瘠,降雨量少,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很有限,无法支撑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长安水路畅通,还能通过河道运输,输入外地的粮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冻后,长安就可能陷入粮荒;唐朝以后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凋零,经济重心的地位不在了。而且由于唐朝过度开发,关中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很受影响,不可能供应一个国家首都地区的需要,再加上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关中离长安很近,不利于建都于此。


3、都城是个不事农业生产、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等生活物资。宋、明都想过要迁都长安,但是一算经济帐(主要是运粮),都只能作罢。隋文帝就曾经因为长安粮荒,带着长安全城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去洛阳找吃的。


4、隋朝就已经意识到长安不适合作为都城,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准备作为新都。到了唐朝,虽然依然定都长安,但是很多皇帝(武则天等),都长期驻跸洛阳,长安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存在。




生活360x


一个国家选择首都要看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政治因素。即统治集团的基本盘。从汉到唐关陇政治集团一直都是统治集团的基本盘,定都在基本盘中即安全又能确保皇帝在政治决斗中占据主动。

第二,经济因素。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必须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满足其基本的资源消耗。如果国都处在不发达地区,其供给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输,且不说成本巨大,一旦天下有变,运输线被切断,国都就乱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完蛋了。

第三,军事因素。国都为了确保安全,应该处于易守难攻之处,四处无遮无拦的地方并不适合做国都。

将西安作为国都也要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首先,唐朝之后,崛起的各种势力,乃至宋 、明等等,其政治基本盘与关陇毫无关系,因此政治上条件不成熟。

其次,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平原已经不足以养活整个关中地区了,往往需要从东方、南方运粮、运资源。武则天长时间定都洛阳,就是考虑到洛阳获得补给更加方面。

最后,唐后期开始,中原王朝基本上丧失了对西域的实际统治,西方的敌人可以直接进入河西走廊,给关中平原带来巨大的军事威胁。因此,此地定都并不安全。

综上,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国都


李任之


第一个原因:定都西安的王朝,都很有进取心,文治武功都很强,除了五胡乱华时期的几个政权,都属于扩展型的。而定都洛阳的除了东汉实力强一些,其他的实力都比较小。当时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全考虑。

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的改革,和绿林赤眉军的起义对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繁荣一时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这对刚成立的东汉政府来说,建都洛阳原比西安要好。

第三个就是交通;隋唐时期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居长安的大一统国家,隋唐虽然定都长安,但是一直在修建东都洛阳,特别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动洛阳,但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而且隋唐时期西安地区农业生产也不行了,看下史书,经常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百姓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载,连皇帝大人都要带入去洛阳吃饭,何况普通人。所以唐朝很多时期,帝王是居住在洛阳的。

第四就是中原政权的主要危险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外族入侵都是从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后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压制北宋,最后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定都洛阳的保守,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


黑柴


1.安全:唐以前,威胁我们民族安全的最主要敌人都来自北方。八百里秦川,东西南北险关相守,十分安全,关内沃野千里,旱涝保收,又无大灾大难,接近于敌国边界。近可自守,远可攻敌,建都绝佳之地。但随着唐之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济发展慢慢成为重点,国家人口及物质发达,关中无法承载庞大的帝国经济等。


2.吃穿住的基础:唐末,朱温及各种起义对长安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长安城废墟一片,另外据历史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开始,长安城各河流水量开始减少,加之之前历代修建宫殿时对终南山及陕北高原林木的破坏,关中已经无法承载起国家复兴的生态负担。

从这两点来看,战略重心转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物质基础也发生了改变,再无法支撑整个帝国日益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和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有关。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衷心感谢!)


红星闪闪耀秦川


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汉民族大一统时期的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之后慢慢退出退出国家政治中心的舞台,与之相似的还故都洛阳。究其原因我认为以下几点:

首先,政治原因,唐之后,除了宋明两代,金,元,清都是来自北方异族统治,这三朝都随时防范汉人武装反抗,和平时坐拥北京控制中原,战乱时可逃回北方草原故地,唯独金先失了故地逃到蔡州而亡。再说宋明两代,北宋称不上大一统时代,且宋太祖也有心迁都洛阳的想法,再荡平西夏,稳定河西走廊后再入关中,然而太祖皇帝驾崩后宋太宗搁置此事,也为靖康之耻埋下祸根。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也有意还都长安,派太子朱标经营长安,却不幸而薨,太祖认为此为不详之兆,后来成祖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迁都北京,原因一是北京作为自己封地,作为夺权的大本营,反对的声音较少,其二,当时国家的安全不在内部,正是退出中原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也是为了震慑蒙古,后来有天子守国门的美誉!

其次,经济原因,有唐一朝,中国人口发展迅猛,关中平原的承载力有限,曾出现统治者就食于洛阳的说法。在经过唐末中原战乱,长安洛阳东西二京毁于一旦,反倒战火较少的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隋炀帝的大运河方便南北漕运,因漕运之利,经济逐渐向东向南倾移,北宋时期开封因漕运方便发展成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后来元代运河取直山东,开封也慢慢退出了政治舞台。

作为创造辉煌的关中河洛之地,孕育出长安,洛阳两大故都,基本上繁荣与落寞的时间轨迹相同,原因也大相径庭,令人遗憾唏嘘。时光的车轮走到今天能否再续汉唐荣光,随中华民族复兴重新崛起?


秦人藏地行


古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像一朵灿烂的葵花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长安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洋洋洒洒数千年,开启了西周,一统了华夏,缔造了盛唐,享尽了盛世文化的滋养,承袭着皇天后土的厚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古都之一。但自唐以后,政治中心渐渐东移,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先后成为都城与全国的中心,西安再无重续都城之缘。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的中心向东向南发展,西安已不能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随着对外贸易及养蚕纺织业的兴起,江南等原来的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地区渐成富庶之地,慢慢成为了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人才辈出,也代表了最为先进的生产力,相反,西安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已慢慢失去了领先地位,人才枯竭,资源匮乏,而这正是吸引都城东移的重要因素。

二是关中地域受限,很难有效辐射中东部富庶地区的统治。虽然西安地处中国大地的中心地带,但要实现对中东部地区的统治,地理位置仍略显偏西,交通不够便利,决定了西安发展的受限。而要实现对南方、北方的有效控制,都城要更加靠近中东部才更方便,这恐怕也是后世不选择西安作都城的原因吧。

三是水路的变迁也有很大关系。西安与“山东”诸地难有大江大河相连,粮食、木材、兵员等运输不够方便快捷,而中东部的城市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例如京杭大运河便可连贯南北,实现了物资、人员的大交流,这也是历朝历代不选择西安的重要原因吧。

不管怎样,西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城市丰碑,现在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八方的客人,相信西安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