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论起中国古代精锐部队,人们一般都会想起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白眊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李世民 的玄甲军、李嗣业的陌刀队。

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那么精良的武器装备,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是战斗意志和战士体能。所以荀子在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时候说武林高手打不过壮汉,壮汉打不过赏格高的,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军功赏赐问题,也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有重赏,士兵就失去了战斗激情。

荀子所说的练武术的,指的是齐国的技击兵,壮汉则是魏文侯魏武侯麾下的魏武卒,赏格高的就不用说了,那一定是秦军锐士。从商鞅变法开始,每一个秦国人都有了从奴隶到将军的飞黄腾达梦——这个梦极容易变成现实,只要你能打。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荀子其人

一提起春秋战国名人,人们就会想起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却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在当年,荀子的名头也很响亮,他的三个弟子李斯、韩非、张苍,也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荀子之所以不被后世文人乃至帝王待见,是因为他属于儒家,却曾经说过“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鲤之儿子,自然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嫡传,而孟轲就是我们熟悉的孟子。

荀子瞧不起孔子传人,而他的传人李斯也不咋样,就是他劝秦始皇,连老师荀子的书也一起烧了:“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秦始皇焚书,比起乾隆修《四库全书》所毁掉的经史典籍,那是远远不如——秦始皇只是不允许民间胡乱藏书,各级官府保存的书籍都没有烧,诸子百家著作,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真正对传统文化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是乾隆而不是秦始皇。

因为秦始皇没有真正毁掉诸子百家之言,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诗书礼易春秋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当然也能看到荀子的著作。

咱们上学的时候,学过荀子的《劝学》,其实荀子在修身、荣辱、富国、王霸、臣道方面也颇有研究和建树,他对春秋战国三支精锐部队的点评,就记载在《荀子·议兵》一章之中。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齐国技击兵、魏武卒、秦军锐士的特点和赏

荀子周游列国,实地考察了齐国技击兵、魏国魏武卒和秦军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齐国的技击兵,要是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武术队,这跟齐国的风气有关,几乎人人崇尚技击。

按照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解释,技击就是“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

与精于技击的齐军不同,魏武卒更看重的是战士的体力:“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由此可见,魏武卒都是一帮体力过人的壮汉和飞毛腿,全副武装在半天之内奔袭百里而依然保持战斗力,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了。

秦军锐士,就不用说了,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简直就是天生的战斗机器:“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六国军队,在光膀子打仗的秦军锐士面前,六国军队就像勇士乌获(与任鄙、孟贲齐名的大力士)面前小孩子一样。

按照荀子的说法,这三支精锐部队,就数齐国技击兵的战斗力最弱:“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这就是说,齐国技击兵,武术练起来很好看,但也就能欺负弱小,真正碰到强敌,就会一触即溃,顷刻间作鸟兽散。

荀子认为,齐国技击兵之所以最弱,是因为赏格最低:“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魏武卒)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秦军锐士)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与齐国技击兵斩获一级只得到少量赏金(锱铢必较,极言其少)不同,魏武卒一旦经过考核入选,不但免除全家的赋税,而且还会被赐予良田美宅。

因为赏格相差悬殊,齐国技击兵在魏武卒面前不堪一击,就像破瓦锅遇到了硬石头。

虽然欺负技击兵就像石头砸鸡蛋,但是魏武卒遇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军锐士,也是一筹莫展——之所以强调商鞅变法之后,也是有原因的,咱们下文会说到。

秦军赏格最高,所以战斗力最强,能够杀死五个穿甲胄的敌人,就会得到五家奴隶(当时还是奴隶社会),即使自己原本是奴隶,也会因为战功而成为贵族。

通过齐国技击兵、魏国魏武卒、秦国锐士的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要让战士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秦国锐士是为自己、为家人、为未来而战,当然会成为春秋战国第一精锐。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三支劲旅的辉煌与没落

咱们前面说过,秦军锐士是商鞅变法之后才变得厉害起来,才能击败魏武卒,那是因为在商鞅还没有出生,魏武卒在名将吴起的带领下,是无敌的。

魏武卒在魏文侯魏武侯和吴起等带领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平手)”。战国时期,秦国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就是魏武卒拿下的。五十万秦国大军,在以魏武卒为箭头的魏国五万步兵三千骑兵面前,一败涂地。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商鞅才六岁)发生的“阴晋之战”,在吴起的兵书《吴子·励士》一章中有明确记载:“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阴晋之战是魏武卒辉煌的巅峰,但是随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而魏文侯魏武侯薨逝之后,魏惠王(也叫梁惠王,因为在他任内,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接班,这三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武卒从原先的雄鹰变成了菜鸟:

“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魏武卒连齐国的技击兵也打不过了,原因只有一个:魏惠王成了老赖,削减了魏武卒的赏格待遇。

魏武卒的没落,荀子早有预言:“(魏国)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赏赐越来越少,恶仗越打越多,魏惠王拿不出那么多土地兑现给杀敌立功的魏武卒。于是曾经天下无敌的魏武卒连连遭受挫败,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魏武卒老兵消耗殆尽,新兵缺乏训练,别说穿着三重重甲奔袭百里,就是平时走路,也饿得打晃儿。

于是随着秦军锐士的崛起,春秋战国第一精锐部队魏武卒,走向了英雄末路。

连魏武卒都不是秦军锐士的对手,齐国的技击兵就更不用说了,而灭了六国之后,秦军的待遇迅速下降,没仗可打,不能通过战功而改变人生,秦军锐士的战斗力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即使是项羽刘邦崛起之后,秦军的数量和装备,也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但除了章邯所部,其他秦军几乎都变得不堪一击了。

秦军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早就变成了工程队,另一方面是随着李斯被杀,秦国的制度大多变成了一纸空文,尤其是秦二世胡亥和赵高,一直不喜欢看战报,谁汇报战况就杀谁,赏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结语

通过齐国技击兵、魏国魏武卒和秦军锐士的兴衰,我们似乎能得出很多结论,但是为了避开一些话题,咱们最后只能总结三点。

第一点,战斗力来自战斗意志。魏武卒和秦军锐士之所以各领风骚数十年,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魏武卒和秦军锐士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土地而战。说白了,在他们心里,每一场战斗,都是为自己和家人打的,那就叫杀出一个黎明,杀出一个锦绣前程。

第二点,战争打的还是后勤。秦军之所以能横扫六国,就是因为他们有统一而又充足的武器补给,一支箭镞,秦国弓弩通用,制式铠甲,有严格的制造标准,武器装备不达标,工匠就要被杀头。

第三点,军队的需求,必须得到优先保证,军人的地位,不能被压低。我们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总会发现他们兴起于强军,没落与于忽略武备。

荀子点评春秋战国三支精兵的辉煌与没落:战士要知道自己为谁战斗

​宋朝建国之初,军人待遇极高,即使强抢民女,顶多也就批评几句,但是到了后来,“收取燕云十六州,也不如东华门外唱出者(指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进士及第,不是歌唱得好就能当将军)”。

再加宋朝皇帝一以贯之的上强干弱枝政策,宋军装备精良(最早使用火药武器),人数众多(八十万禁军是谦虚的说法,禁军数量最多的时候,是宋仁宗时期,“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但是对外战争几乎打一场输一场。

明军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也曾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从明成祖朱棣之后,军人的待遇就开始直线下降,即使品级高于文官,但武将还是要受文官甚至宦官管辖和制约。袁崇焕之所以能杀手持尚方宝剑的正一品左都督毛文龙,就是因为袁崇焕属于“进士及第”,而毛文龙不过是在朝廷没有任何靠山的赳赳武夫。

参考史料:《史记》《荀子》《宋史》《吴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