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大事記(三)


臨渭大事記(三)

洪武元年(1368)

縣丞李叔正丈量全縣土地,共9498頃92畝7分5釐(折今58365.15公頃)。

洪武十四年(1381)

撤下邽縣併入渭南縣。從此,渭南縣縱跨渭河南北。

成化七年(1471)

知縣周寧在城內修預備倉一座。

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

據康海《承仕郎姜公墓表》載:“三秋不雨,人竟相食。”

嘉靖五年(1526)

紹興知府南大吉罷官回故鄉後,建立湭西草堂(今六姑泉址)講學。

嘉靖八年(1529)

蝗蟲蔽天,莊稼無收,饑荒甚重。

嘉靖二十年(1541)

南大吉撰《渭南志》,是臨渭區現存的第一部縣誌。

全縣有下邽、故市、孝義、青原(今官道一帶)等軍事古城10座。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深夜,華州發生8級大地震。渭南縣“地裂數十處,縣東十五里塬移路凸”五指山(明光峪西)崩頹陷落,縣城仁和街塌陷,傷亡人數逾萬,地震波及10多個省的200多個州縣。

萬曆九年(1581)

知縣張棟,率民築赤水河堤,沿堤甃石,引水灌田,並植柳樹近萬株。

萬曆十五年(1587)

境內大荒疫,連年旱,此年尤甚,米湧貴,鬥值3000錢,人相食。

萬曆十八年(1590)

南軒撰《續渭南縣誌》。

萬曆二十六年(1598)

夏,渭河北大什村一帶,降特大冰雹,積厚達二三尺。

萬曆二十八年(1600)

關中大旱,村室無煙,餓死者逾十八萬人。

萬曆二十九年(1601)

秋,渭河暴漲,村莊被淹,人們攀樹逃生。水手裡(今龍背鄉周圍)一帶,田園變為水灘。

萬曆三十五年(1607)

七月,知縣王九敘在縣城西門外湭水上建成萬里石橋。

天啟元年(1621)

七月,大雨彌月,渭北一帶河水氾濫,衝牆倒房,頃刻立盡。

南師仲撰《增訂渭南縣誌》。

崇禎七年(1634)

七月,農民起義軍“混世王”(綽號,姓名不祥)部,由鳳翔進軍西安。三邊總督洪承疇恐其出潼關,令所部張全昌、曹變蛟由郃陽間道趕至渭南堵截。“混世王”軍衝破堵截,東出潼關。

崇禎八年(1635)

二月,李自成率起義軍從安徽鳳陽進軍關中,在渭南與洪承疇軍激戰失利,東走河南。

崇禎九年(1636)

二月,李自成率起義軍主力佔據涇陽、三原。洪承疇不敢進擊,軍駐渭南、華州一帶觀望。李自成攻破扶風縣城又轉戰他處之後,洪承疇才率軍離開渭南西進。

崇禎十五年(1642)

據陝西省博物館藏《災情碑》載,大旱災,百姓餓死十之八九。

崇禎十六年(1643)

十月,李自成起義軍李過部攻克渭南縣城,殺死孫傳庭、楊暄、南企仲、南居業等要員,南居益(工部尚書)被捕拒降自殺。


順治三年(1646)

二月八日,清定西大將軍何洛會遣固山額真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等於渭南縣界擊敗王秀才所率反清武裝千餘人。

順治五年(1648)

知縣張聯第在縣城東關五指山北麓(今向陽街道辦事處畢家村)建五鳳書院。

順治十一年(1654)

虎豹猖獗,跑至平川和縣城附近。日暮,路無行人。

順治十三年(1656)

朱可衧撰《續增渭南縣誌》。

康熙四十二年(1703)

十一月,康熙西巡途經渭南,看固原標兵騎射,給提督以下的武官每人加官一級,以示“恩寵”。

南山饑民造反,欲攻縣城,知縣黃培堵防嚴密,未果。

康熙五十六年(1717)

縣府急索軍餉,激起民憤,上萬民眾衝進縣城,圍困縣衙。省府調前任渭南知縣(時任蒲城知縣)黃培進行“安撫”,始漸平息。

雍正十年(1732)

嶽冠華撰《渭南縣誌》。

乾隆十五年(1750)

二月,故市寨(今故市鎮北)農民湯桂宗、鄉約張緒勳,要求知縣柳廷璣減免糧款,未得應允。湯、張聯絡附近百餘人衝進縣城,以磚塊壘塞縣署大門,不久,湯、張被捕,押往省城殺害。

乾隆二十六年(1761)

知縣成汝舟在縣城東山下(今瑞泉中學)建象峰書院。

乾隆四十三年(1778)

汪以誠撰《渭南縣誌》。

乾隆四十九年(1784)

十一月,西洋人呢方濟在渭南縣私傳天主教,陝西巡撫畢沅奏報朝廷,將其抓獲。

乾隆五十六年(1791)

為統一攤派錢糧和為過境軍隊供應車馬草料,知縣田灝設渭南縣差局。

嘉慶三年(1798)

川楚白蓮教農民起義軍王聰兒所部進至華州一帶。十幾天後,清兵至,起義軍經箭峪南(今臨渭區)撤退。

道光二年(1822)

嘉慶二十五年(1820),渭南縣富民柳全璧因索債之事,將傭人朱某群毆致死,乃重賄知縣徐潤,誣為朱某自行跌傷結案。其妻、戚(馬某)上訴,被另知縣姚洽審案致死。村民要求朱侄上訴,到道光二年(1822)五月,朝廷命文淵閣大學士文孚嚴加質審,查明案情後,定柳全璧抵死;渭南知縣徐潤受賄枉法,辦理乖謬,斬監候;西安知府鄧廷楨失查枉法,革職發往軍前效力贖罪;陝巡撫朱勳失職,降級革職,以五品京堂候補;陝甘總督長齡失察屬員,交部議處。

道光三年(1823)

渭南縣舉人唐順祖倡議,知縣鮑珊等捐俸祿,在棠村裡寇萊公祠(今下吉中學)建景賢書院。

道光七年(1827)

全縣共有55784戶,290453人。

道光八年(1828)

何耿繩撰《重輯渭南縣誌》。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十二月,在省巡撫林則徐的嚴督下,渭南、蒲城、大荔、富平等縣捕獲多名“刀客”,均被嚴審懲辦。

道光三十年(1850)

十月,雪深三尺,樹、竹枝盡折。

咸豐四年(1854)

六月初一,渭南縣陽郭鎮西南繭綢山黑虎潭有龍捲風旋起,如雷聲至,捲起湭河水,拔倒大樹,碌碡滾動。

咸豐六年(1856)

七月,蝗蟲從東飛來,遮天蔽日;所到之處,莊稼一掃而光。

仕原鄉仕西北里馮家村民馮元佐等,反對按地畝攤派鹽課銀兩,聚眾赴縣衙“交農”(即上交農具,表示不再務農),倉渡等處回民執械協助,省府派商州刺史曹熙來渭南“安撫”,始得平息。

咸豐十年(1860)

境內大量種植鴉片,不少人吸食成癮。

十一月,渭南縣始辦團練。

同治元年(1862)

四月二十二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率部由良田坡進佔渭南縣城東南塬頭,察看城內無重兵看守,遂下令攻城。二十三日城破,殺知縣曹士鶴、縣丞戈奉文等,並焚燬縣署。太平軍攻下渭南後,經赤水轉戰華縣、華陰,直奔潼關西城下。

四月末,關中東路回民起義,佔據渭南縣信義、倉渡等地。

同治二年(1863)

二月下旬,回民起義軍相繼攻佔渭南的喬甸、來化等地,戰鬥重心移向渭南倉渡、孝義一帶。

同治三年至四年(1864~1865)

老鼠成災,豆類莊稼幾乎被吃光。

同治五年(1866)

十二月三日,張宗禹率西捻軍,在東路回民配合下,攻入渭南縣城。知縣陶森林、把總張吉慶等攜帶官印逃走。

同治六年(1867)

正月初五,與捻軍在渭南西相持的清軍全線崩潰,捻軍追擊到灞橋將其全殲。

四月,捻軍和回民軍在渭南縣北部與清軍作戰中,回民軍屠殺無辜漢民,攻擊捻軍,張宗禹大怒,下令反攻回民軍,連破數十寨。五月,捻軍與清軍在渭南、蒲城交界處激戰。

七月七日,境內遍地是銅錢大的蛙類,從東往西跑,持續三十多天。

捻軍在渭南新莊、馬家堡一帶擊敗清軍劉松山、郭寶昌等部。

同治八年(1869)

秋冬季,如鴿子般的鳥,獨爪(如熊掌有三個指)群飛蔽日,翼聲颯颯,在天空西北、東南方向飛來飛去,翌年正月消失。

同治九年(1870)

三月十四日,回民軍禹得彥東趨歧山,越渭南走蒲城、白水,被官軍張福齊部所追乃折往甘肅寧州,赴寧夏固原。

光緒元年(1875)

七月,省撫譚鍾麟發放蠶種蠶紙,境內普遍植桑,從事養蠶。

光緒二年(1876)

脫髮病流行,有許多年輕男女脫成禿頭。

光緒三年(1877)

七月二十六日,渭南武生屈繼仁與劉秉彥等,組織蒲、富、臨、渭饑民與鹽民起義,殺蒲城知縣黃傳紳,焚縣署大堂,劫庫、獄,遭鎮壓。

光緒三年至四年(1877~1878)

連年大旱,顆粒未收。屍體遍野,孝義一帶死人日以千數,存活者十之二三。

光緒六年(1880)

大災後,地廣人稀,政府招募四川、湖北、河南等客民開墾,對客民計口授田,與本地人同等對待。

狼多,吃掉無數小孩,甚至入室吃人。

光緒十年(1884)

閏五月二十四,黃狗峪山洪暴漲,激盪大石數十里,聲如雷,至縣城西關時,水頭高几丈,許多商店和民房被沖毀。

光緒十二年(1886)

清廷改收軍糧為收銀子,名為“折色銀”。

光緒十三至十四年(1887~1888)

牛疫流行,牛死亡殆盡。

光緒十五年(1889)

始設渭南電報房(在今老城街內路北)。

光緒十六年(1890)

陝西開始安設電訊線路。東路幹線自西安—渭南—潼關,屬商辦。

光緒十八年(1892)

焦聯甲撰《新續渭南縣誌》。

光緒二十年(1894)

閏五月,知縣樊增祥為加強“治安”,在全縣督辦團練、保甲。次年,實行保甲法,使其成為軍政合一的鄉政權組織。又在各地築堡54個,修補寨子87個。

光緒二十四年(1898)

八月三日,渭河暴漲,洪峰流量1.1萬立方米/秒。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八月二十九日,東塬樓田村(今崇凝鎮)江湖會首領田貴賓不堪官府和地主欺壓,率領800多人造反。不久失敗,被捕30人,田等8人遭官府殺害。

九月一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西逃,途徑渭南,知縣張世英在赤水迎駕。翌年八月二十六日返京時至渭南,張世英在聖店搭綵棚、鋪蘆蓆,耗費大量錢財。慈禧、光緒住在縣署,第二天離去。

當年,大旱,渭水乾涸。每石糧價漲到銀十兩以上。

光緒二十九年(1903)

十一月二十八日,渭南縣始設郵政代辦分局(在今老城街內)。同年,開通渭南至同州(今大荔縣)郵路。

知縣張世英與地方紳士在縣城東關和陽郭鎮,分別設立高等小學學堂,在崇凝鎮建立公立兩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

六月二十八日和七月十一日,渭水大漲,衝崩農田五十餘頃。

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

陝西巡撫曹鴻勳派樊增祥為總辦,籌辦西(安)潼(關)鐵路,向各縣農民派徵路捐,激起沿線十餘縣人民強烈反抗。渭南每戶糧賦加銀一分二釐。藺店大鐘寨農民汪啟青等,聯絡大批農民,於十一月初六,衝進縣城,搗毀鹽局、稅局。次日,又擁入縣衙,迫知縣張世英寫下免除路捐的帖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山洪大發,自箭峪口洶湧北來,沖天卷地,水面浮人屍,稻蓮、谷地盡成石灘。

宣統二年(1910)

七月二十日,張北里(今橋南鎮東部)、箭峪口等處,洪水陡發,田地被衝,毀民房73間,淹死17人。

八月十日至十二日,渭河暴漲,衝淹27個村堡。

宣統三年(1911)

九月五日晚,李家坡江湖會(即哥老會,又稱哥弟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最初以“反清復明”為宗旨。辛亥革命時,有些接受同盟會領導,有些被反動派利用)首領李世昌響應武昌起義,率領數十人進攻縣城。九日,陝西省軍政府東路安撫招討使錢鼎(定三),派陸軍中學學生張世瑗到渭南提款,被團練頭子韓映坤糾集團丁扣押,知縣楊調元進退兩難,於次日跳井自殺。十一日,韓映坤殺害錢定三、張世瑗等革命者28人。十三日,後補知縣、團練委員樊宜春在故市一帶殺害江湖會成員70多人。


中 華 民 國

元年(1912)

5月,渭南縣知事王紹蘭將殺害錢定三、張世瑗等辛亥革命者的韓映坤、王保完捕獲,陝西省派標統陳得貴監斬,並在縣大堂公祭為辛亥革命而犧牲的烈士。

各地學堂改為學校。

三年(1914)

4月,河南農民起義軍領袖白朗,率軍由紫荊關入陝,抵渭南。陝西督都張鳳翽急派旅長陳樹藩佈防,白朗軍出其不意折向商縣。

四年(1915)

夏、秋無收,致流亡載道,賣妻鬻子層見迭出。

七年(1918)

6月,陳樹藩率部進攻反段祺瑞的陝北民軍,途經渭南,在故市鎮被靖國軍包圍。7日,陳部突圍,退守辛市。

7月,靖國軍第二路司令樊鍾秀率部與陳樹藩轉戰於臨潼、渭南一帶,並與渭北的反陳軍相互策應,截斷陳軍東路。此後,樊軍西進周至。

八年(1919)

以反軍閥、反封建,提倡科學、民主、新文化為宗旨的進步青年組織—共進社渭南分社成立。

民辦渭南縣桑蠶學校改為渭南縣立高等小學校(後又叫東關小學)。

九年(1920)

商縣、洛南一帶移民在渭南縣花園、三官廟各大峪口定居。

十年(1921)

夏,靖國軍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楊虎成部同第四路第三支隊司令岳維峻部,進攻盤踞孝義鎮的陳樹藩軍姚林翼部。不久,姚率軍投誠。隨後,靖國軍進駐渭北,派蔣浪亭(世傑)駐防故市鎮,設渭北分縣,和渭南實行分治。

十一年(1922)

3月,北洋政府的陝西省長劉鎮華推行“自治”運動,渭南成立自治會、參政會、縣議會、自治講習所。

7月,在武漢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王尚德(璋峰),受武漢地區中共組織(董必武)和團組織派遣回渭南發展團組織。

8月25日,設渭南汽車分站。秋,橫穿渭南縣的西(安)潼(關)公路拓寬、整修完成通車,是陝西省第一條公路。

十二年(1923)

9月,駐大荔的陝西靖國軍第一路軍第十支隊司令麻振武投靠劉鎮華,派騎兵旅任德元部,由大荔進佔渭南官路、交斜、孝義一帶,在北焦村設立“渭中縣署”,準備攻打故市鎮。駐故市的靖國軍耿古臣營,立即派第三連連長李仰之率部進駐巴邑鎮堵防。

11月19日,渭北數萬農民雲集故市,向渭北分縣縣佐朱聯五“交農”,反抗縣署的苛捐雜稅。駐軍打死群眾5人,打傷3人。

十三年(1924)

1月6日,渭南東、西兩塬數萬農民群眾向縣府“交農”,迫使縣署取消“月麥捐”( 是當時政府向農民按月徵收麥子的一種派款)及各種非法派款。

春,渭北黃舒泰、韓述之在故市高等小學的基礎上,建立渭南第一所中學“渭陽中學”,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為學校題名。

6月16日,陝西省第一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SY”( 社會主義青年團英文縮寫)赤水支部幹事會在赤水職業學校成立,張浩如為幹事會會長,王尚德為書記。不久,改為獨立支部、特別支部。

十四年(1925)

2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赤水特別支部書記王尚德在赤水鎮召開三原、臨潼、渭南、華縣等地區的學校代表和渭南地區各界人士代表會,決定成立陝東國民會議促成會。

2月17日,屈武、董汝誠聯絡渭北各人民團體成立渭北國民會議促成會儲備會。

3月,劉鎮華去洛陽參加“胡(景翼)、闞(玉昆)戰爭”,敗逃山西運城。段祺瑞政府繼續任命劉鎮華為陝西督軍。渭南、華縣等地各界人士一起,堅決拒絕劉歸陝。22日,劉下臺。

原靖國軍留守韓子祥部佔據赤水,自立渭華縣,轄華縣石河堤以西至渭南十里鋪,形成割據。

7月初,渭南學生聯合會成立。

7月,國民軍第二軍在渭南、華縣一帶開展驅逐陝西督軍吳新田鬥爭。

8月2日,渭南青年社、渭南革新社分別成立。其宗旨是:結合革命性青年,喚醒組織民眾,以科學的方法改造現社會。

秋,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領導下,渭南教育界開展驅逐反動教育局長王述道的鬥爭。

11月22日,渭南東張(棗張)村鄉農民協會成立,是陝西省第一個農民協會,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的農民協會之一。

12月,中共赤水特別支部成立,王尚德任書記。隸屬中共豫陝區委,後改屬中共西安地委領導。

十五年(1926)

1月,中共渭南特別支部成立。

2月,鎮嵩軍統領劉鎮華委派暴式彬為渭南知事,命其將各糧店150萬公斤囤糧無償徵用,多數糧店頃刻倒閉。

4月中旬,渭北分縣第一個區農民協會—荊村區農民協會成立。

5月10日,崇凝一帶群眾與線王慶寺裡紅槍會聯手,手執農具湧向縣城,向劉鎮華軍的梅發魁部發起進攻,打死軍官10餘人。

5月19日,渭北五六千群眾手執農具衝進故市鎮,向駐軍麻振武部提出免除苛捐雜稅,麻部被迫答應。

中共渭陽(中學)特別支部成立。

11月,國民軍聯軍第一路軍第三師抵故市,師長張兆豐向渭北農民協會贈送一批槍支。

12月,建立中國國民黨渭南縣黨部。

中共渭南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

十六年(1927)

2月23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湭河北灘召開萬人大會,成立渭南縣農民協會,選舉李維屏為委員長。駐渭國民軍孫良誠部第十九師師長吉鴻昌到會祝賀。

5月1日,國民聯軍總部改渭北分縣為“五一縣”,縣治在故市鎮。

7月11日,中共渭南縣委員會成立,肖明(彭鳴)任書記,李維屏等5人為委員。

在渭南第一高等小學(東關小學)成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渭南縣委員會,選張宗適為書記。

10月初,中共渭南縣委在六姑泉召開黨、團負責人緊急會議,傳達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中共陝西省委9月26日第一次擴大會議關於劃渭(南)華(縣)為暴動區的決定,積極籌備武裝暴動。

11月,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清黨,省黨部派劉銘初、薛明璋、王武軒等人為籌委會委員,改組國民黨渭南縣黨部。共產黨人經過激烈競選,推舉共產黨員王志清(文宗)、共青團員郭壁等5人為執行委員,其中王志清等3人為常務委員。

中共陝西省委改渭陽中學特別支部為中共五一縣委。

當年,渭(南)大(荔)韓(城)公路(今108國道)全線建成通車。

十七年(1928)

2月28日,中共渭南縣委在城南西張村裴延壽家召開臨時會議,省委書記潘自力和共青團省委書記張金印出席會議,會上確定了在渭華地區進行武裝暴動的計劃。

同日,潘自力、張金印、王松年、薛應仲(渭南縣赤水裡人)分別作為陝西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前往上海,因會議推遲,潘自力、張金印、王松年、薛應仲返回陝西。(據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有關1928年薛應仲前往上海問題的座談會紀要”)

2月29日,縣立中學、高小師生與附近農民約二三百人,在縣委的領導下,衝進宣化高小,反擊反動當局破壞該校的行動,打死校董劉銘初等。30日,渭南縣長指派警察逮捕了王文宗、冀月亭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四十多人,殘殺了部分人。這就是有名的“宣化事件”。

3月初,中共三張、臨潼區委成立。

3月22日,中共陝西省委決定劃渭南、華縣、五一、華陰、臨潼5縣為陝東暴動區,成立中共陝東特派委員會指導工作,準備暴動。

5月1日,中共陝東特委和渭南縣委組織農民群眾在崇凝鎮舉行暴動大會,成立崇凝蘇維埃政府,打擊土豪劣紳,焚燒地契文約。

5月5日,在湭河川望崗嶺組建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武裝力量“陝東赤衛隊”。

5月10日,國民軍第二軍第三旅旅長許權中率部從潼關向渭華進軍,部隊到達華縣瓜坡鎮宣佈起義。18日,成立了以唐澍、劉志丹、許權中等為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形成了以高塘、塔山為中心,方圓200平方公里的紅色武裝割據區域。

6月8日,渭南縣保安隊和民團進攻崇凝鎮,在龍尾坡被擊退。10日,田金凱騎兵師由華縣進犯工農革命軍司令部高塘,被擊潰。19日,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親率3個師,在地方反動武裝配合下,分3路向高塘、塔山的起義軍進攻,起義軍被迫退出渭、華地區,渭華起義失敗。

9月,中共渭(南)華(縣)五一縣委合併為中共渭南中心縣委,王林(王芾南)任書記。

當年,春至秋滴雨未降,井泉枯竭,涇、渭斷流,舟楫停運,車馬由河道通行,老樹大半枯死,夏秋收成不到二成,麥價大幅上漲。

渭南縣始建縣級財政。

十八年(1929)

3月1日,由於中共陝西省委和共青團陝西省委遭國民黨破壞。省委委員張國藩、王林、薛永壽等在渭南縣龍背鄉白家莊召開渭南、華縣、蒲城、富平、長安等地黨、團負責人緊急聯席會議,選舉張國藩等7人為省委委員,組成臨時省委。

7月中旬,中共臨時陝西省委在渭南辛市程家小學召開第三次全體委員會,傳達中央對陝西工作的指示,討論了形勢和今後黨組織的工作任務。

冬春之交,大雪6次,積雪厚3尺,氣候極寒,百年未見。

當年大旱災,麥無收,秋不及二三成,日死饑民盈千。

十九年(1930)

春,中共陝西省臨時省委決定,撤銷渭南中心縣委(實際未撤),建立辛市、龍背、縣城、赤水四個特別支部,直屬省委領導。

4月,中共陝西省臨時省委機關由渭南縣遷到西安。

初秋,蝗蟲成災,田禾盡毀。

二十年(1931)

1月30日,中共陝西省委在渭南召開第四次全體委員會,通過《接受國際來信和反立三路線的六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案》和《陝西黨的目前政治任務與工作方針決議案》。

3月26日,中共陝西省委在渭南辛市召開第六次全體委員會,撤銷了杜衡的書記和張國藩的代理常務委員職務。

5月25日,狂風暴雨,繼以冰雹,小者如棗,大者如拳。東南區慶寺、郭村等三十多村,縱橫5公里,大麥、豌豆、小麥均被打落無存。

8月29日,連續兩天大雨,渭河氾濫,淹沒秋禾數十萬畝,沖毀民房數百家。

10月,渭南縣衛生院成立。此後,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為院名題字。

12月,大荔至渭南簡易公路建成。西(安)潼(關)公路竣工通車。

二十一年(1932)

6至8月,霍亂(虎列拉)大流行,全縣死五萬多人。

10月,渭南縣西關棉花生產運銷合作社成立。

二十二年(1933)

4月,中共渭華縣委建立,趙應魁為書記(次年被捕叛變)。

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由參謀長劉志丹和二團團長王世泰率領從照金(今銅川市耀州區)南下關中,途經渭南東塬,擊潰崇凝鎮藍英傑民團阻撓,於29日進駐箭峪口。

8月20日,中共渭華縣委組織龍背一帶貧苦農民二三百人,在渭河灘白王渡口搶奪國民黨軍一船麵粉。此後,當局逮捕了中共黨員和民眾十多人,殺害了縣委組織部長白思堂和縣委委員張我功。

12月8日午間,日帶大、小兩環,每環各背一弓,形各不同,兩旁有箭,由小環射出大環,次日仍見原形。

當年,縣城雲昌號、大通匯等半機械化棉花打包廠的工人,自發建立產業工會。

二十三年(1934)

2月,陝西銀行在渭南縣設立辦事處(一等)。

7月1日,隴海鐵路通車到渭南。

10月12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武漢行營主任張學良,由洛陽乘火車到渭南車站下車,稍息,坐汽車去西安。

當月,段鏡甫、孔直齋等人集資法幣1億元,在西關街(今東風街中段南民主路東)辦起西北聚記機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併購置6.6千瓦直流發電機,供本廠照明。

當年,明令禁種、禁食鴉片。

二十四年(1935)

5月,中華職業學校校長黃炎培,到渭南故市“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視察職業教育。

11月2日,國民政府廢除銀本位,禁止使用銀元,指定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並以法幣收兌銀元和銀塊。

12月,以交通、中國銀行投資為主,武漢、上海、南京等十多個商人集資入股,共籌集法幣5億元,在渭南火車站北成立渭南機器棉花打包股分有限公司。

渭南環境電話局設立。

二十五年(1936)

10月,蔣介石夫婦飛陝,策劃“剿共”,來到渭南。

12月16日,“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討逆軍”總司令何應欽令空軍出動飛機36架,對渭南火車站等處狂轟濫炸。炸燬鋼樑橋3座,路基百餘處被毀,中斷行車57天。25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駐華縣的數十萬蔣系部隊由陳誠指揮,向西逼進。楊虎城到渭南前線視察,對駐渭南的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部隊講話,準備抗擊蔣軍的進攻。

當年,設立渭南縣民眾教育館。

二十六年(1937)

1月29日晚,東北軍、抗日聯軍在渭南火車站8號院召開團以上軍官四十多人會議,研究張學良被扣後的對策,史稱“渭南會議”。

3月,中共陝西省委派劉玉堂來赤水重建渭華工委,劉玉堂任書記。

春,渭南始植德國槐。

10月8日,縣保安大隊副隊長劉慕德因與縣長強雲程政見不合,劉在田市兵變。此後,雙方在故市、陽郭等處發生戰鬥。

當年,國民黨官辦的陝西各界抗敵後援會渭南分會成立。

渭南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二十七年(1938)

4月某日黎明,日軍飛機轟炸縣城老市場,投彈4枚,死傷11人,炸燬房屋13間。

5月,中共渭華工委分設為渭南縣委 (王傑任書記)、華縣縣委(劉玉堂任書記)。第十戰區陝西省渭南縣動員委員會成立,縣長兼主任委員 。

9月,渭(南)白(水)輕便鐵路建成通車。1950年春停運,1956年8月19日拆除。

10月12日,日軍38架飛機分三次對渭南老城外、鐵路等處進行轟炸掃射,死傷4人,毀房6間。

12月某日,日軍飛機轟炸城區北塘巷,死傷十餘人。

當年,陝西省公路局在渭南縣設立汽車站。

二十八年(1939)

5月,縣政府加強聯保編制,5戶一保,10戶一聯。聯保切結,互相告發,1戶違犯,各戶連同治罪。

6月,整頓保甲,將聯保改為鄉(鎮)。

秋,瑞泉中學設立。

10月12日,日軍9架飛機轟炸渭南縣城。

二十九年(1940)

1月,陝西省第三十一防空監視隊在渭南成立。

7月,三民主義青年團渭(南)臨(潼)分團部成立。次年分設。

8月,渭南城區工人自行成立渭南縣總工會。

三十年(1941)

2月,下邽私立景賢初級中學設立。

渭南李百朋等人募集法幣3億元,建起渭南象峰麵粉股份有限公司。

5月,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國民政府將農業稅徵錢改為“徵實”(糧食)。

6月13日,日軍6架飛機轟炸南塘巷外,死傷14人。

夏,胡宗南在渭南縣設渭潼警備司令部。

8月4日,渭南縣銀行成立。

9月21日,日全蝕。正午,天黑如夜,星星出現,鳥雀亂飛,雞犬亂撞。

三十一年(1942)

1月,縣政府發起“一元獻機募捐運動”,全縣共勸捐國幣226932元。

5月,連陰雨40天,麥全生芽,渭河洪水漲過原隴海鐵路以南,槐衙村被迫遷移。

8月,渭南縣法院成立。

10月,縣政府把抓來的六十多名壯丁捆綁鎖在新成永鐵工廠(今東風電影院址)樓上,夜間失火,燒死24名,燒傷四十多名。

三十二年(1943)

3月,陝西省經濟調查團率大批警察到渭南,查封同厚裕、太盛長、德厚興、德厚長4家糧店,敲詐法幣10萬元。

6月,全縣一次抓麥客(商縣一帶來渭割麥者) 八百多人,頂替兵額。

9月22日,霪雨八九日,渭河暴漲,毀田2319.13公頃,房524 間,死10人,受災21369人。

12月7日,實施戶籍法,進行戶籍複查。全縣23鄉1鎮184保3329甲,有46185戶,208396人。

三十三年(1944)

春,青崗坪鄉(1956年2月19日劃歸藍田縣)鄉長張德山、保安副隊長黃德義,亂派款項、作風敗壞,被當地民眾扣押。縣長被迫撤掉張、黃職務。

8月31日,日軍飛機轟炸南塘巷,毀房11間。

當年,渭(南)清(澗)公路建成通車。

三十四年(1945)

年初,國民政府實行憲政。

8月7日上午,渭河沙王渡口1客船沉沒,淹死28人。

日本3 架飛機從西飛來,其中一架墜落車雷村南。

9月,據陝西省民政廳統計,全縣49152戶,206668人。

三十五年(1946)

1月9日,動工修建湭惠渠。

4月某日,美國一轟炸機墜落屯張村西南曠地,機體著火,飛行員跳傘落於貟曲葉家村。美籍飛行員經村公所接待,翌日被救去。

7月,為溝通陝甘寧邊區與豫鄂陝邊區的聯繫,中共陝西省工委決定:在渭南縣境內建立南起大王,北經陽郭、三張、縣城,過渭河經龍背、辛市至故市,西接臨潼、富平的地下交通線。

8月4日,國民黨渭南“剿共”司令部成立。13日,共產黨員王尚德被國民黨特務在赤水殺害,終年56歲。

10月,中共鄂、豫、陝軍區藍洛支隊和游擊隊與國民黨保警隊在花園一帶激戰3次。

秋,新四軍五師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等中共領導人,分別由渭南縣地下交通站護送,經厚子鎮、大王、白崖寺去臨潼鐵爐鎮北去,安全通過國民黨統治區。

當年,三青團分團部建立“反共行動隊”。

三十六年(1947)

春,縣政府發放國民身分證。

8月,全縣進行國民選舉。

9月,私立象山初級中學成立。

秋,渭南縣民眾自衛團成立。

12月底,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小麥由抗戰前一老斗(約40斤)1.5元,上升到每市鬥(30斤)12萬元;棉花由抗戰前每斤3角,上升到每斤3.5萬元。

三十七年(1948)

夏,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在渭南縣城西關的火神廟巷設立第十九綏靖區,司令謝輔三。

三十八年(1949)

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二縱隊(又稱二軍)前鋒王震部到達富平張橋、渭南四縣廟一帶。

2月23日,中共渭南縣工委書記權秉華在官底下薛小學召開地下組織負責人會議,宣佈渭北解放併成立中共渭南縣委、縣人民政府。

經共產黨人策動,國民黨渭南縣民眾自衛團副團長薛少農、渭文鄉鄉長李思白率部500餘人起義。

3月1日,渭潼警備司令部在渭南縣城成立,武緯任司令。

3月上旬,中共渭南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隨解放軍轉移到郃陽縣官莊整訓。

4月下旬,西北第一野戰軍向南進軍,中共渭南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隨軍進駐交斜黃村。

5月23日,渭南全境解放,中共渭南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進駐渭南縣城,在原24個鄉的基礎上,建立1個市(渭南市)、23個區、162個鄉的人民政權。

5月28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渭南縣城設立渭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月,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中共渭南地委成立。

6月2日,中共渭南縣委建立游擊隊,轄5個分隊。

6月3日,縣政府發出關於建立人民武裝的指示,整編了原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3個大隊,9箇中隊。

渭南分區軍管會發出佈告,停止使用國民政府發行的紙幣,開始使用中國人民銀行1948年12月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

8月25日,中共渭南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瑞泉中學禮堂召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渭南縣委員會成立。

9月9日,中共渭南地委、專員公署、渭南縣委、縣人民政府及各界群眾五千多人,在縣城文廟舉行“王尚德(璋峰)同志暨其他殉難烈士紀念大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