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利義、利人、利己

申時行在明朝萬曆年間做過9年首輔,不過後世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原因就是他和在他之前的首輔張居正相比,他主政的9年太平靜了,簡直就是波瀾不驚。很多朋友喜歡讀《萬曆十五年》,如果真的讀懂了,就會對作為那一時期的首輔的申時行多一份理解和認同。對於當時已經有些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在張居正之後,其實已經經不起任何折騰了,申時行這樣一種類似潤滑劑作用的人物的出現,才使大明帝國的經濟和民生得以短暫的休養,才能期待以後的發展。

申時行在多達二百九十九人的進士隊伍脫穎而出奪取狀元,然後又因為才幹而被張居正加以重用,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容置喙的。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也正好說明了申時行謙謹的品性,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謂是典範。

今天我們先來看一個申時行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他辭官迴歸故里之後。

申時行回到蘇州老家之後,想擴建自己宅院時,鄰居王某家的房子恰好影響到了申時行家的擴建。這時候,申時行並沒有拿出首輔的派頭,或者藉助地方勢力去強迫對方搬家,而是主動商量,想出高價把王家的房子買下來,這個王某死活不肯。申時行的管家想的是帶上一些家丁去把王家給拆了,不過還是被申時行給制止住了。

那申時行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王家是做梳子生意的商人,不願意搬家是因為擔心破壞了自己的生意。申時行看出了他的顧慮,就派人去訂購了大批王家的梳子,並且逢人就送,還像親戚朋友大力誇讚王家的梳子,一時間,搞得蘇州城裡都在談論王家的梳子,王家的生意在這老首輔的加持之下,好的不得了,供不應求。這時候,王家發現自己原來的這點地方已經不能再擴大生產了,決心搬遷到更大的地方,因為老首輔給自己免費做的廣告和大批的採購訂單,王家也就順水推舟的把房子賣給了申家,兩家皆大歡喜。

這裡可以多說兩句,申時行的名字,取自於《周易·文言傳》: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從他的作為中也可以看出他深諳孔老夫子所說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與張居正身上所蘊含的剛健、健運的乾卦之道相對,以“時行”為名的申時行更深諳坤卦之道,他的處事風格、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多是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萬里十九年,只有五十七歲的申時行在一片吵雜中,急流勇退,回到故鄉,萬曆四十二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嚥氣。神宗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

嘉靖到萬曆乃至明末,真正能夠做到善始善終的首輔不算多,申時行就是其中之一。

利益、利義、利人、利己

看完了申時行的故事,我們再來看一則商聖范蠡販馬的故事:

范蠡最後定居在一個叫陶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菏澤市定陶區,定陶當時被稱為“天下之中”,周圍河網密佈,交通發達,擁有極大的區位優勢,是做生意的好地方。現在的定陶,和范蠡有關的地名俯拾皆是,范蠡墓、范蠡像、范蠡湖、范蠡賓館、范蠡市場、陶朱公大街……

在定陶縣白土山的東南,有一處馬場遺址,據說范蠡當年曾在這養馬馴馬。

范蠡來到齊國之後,發現齊地多牧場,馬匹便宜又剽悍,如果販賣給缺少馬匹的吳越,一定能夠賺大錢。但是當時諸侯割據,戰事不斷,沿途盜賊猖獗,如何將馬匹運送到千里之外的吳越,卻成了難題。

從天下之中的陶丘菏澤,到東南千里之外的吳越之地,這中間要隔著魯國、宋國、楚國等幾個國家,勢必有很多打家劫舍的強人在路上行竊,怎麼辦?如果僱人運送,成本代價太高,做買賣講的是精打細算,陶朱公不準備這樣做,那麼用什麼辦法呢?

陶朱公得知有一個叫姜子盾的商人,常年來往於齊魯和吳越之間販運麻布,為保證貨物安全,姜子盾早已買通沿途的各路強人,他運送的貨物基本可以保證暢通無阻。

於是,陶朱公寫了一張告示張貼於城門口,大意說,自己有一個馬隊,可以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結果,看到有利可圖的姜子盾主動找上門來,要求陶朱公兌現諾言。陶朱公滿口答應。就這樣,陶朱公的馬隊運送姜子盾的布匹,一路暢通,安全抵達吳越。卸下布匹,就地賣掉馬匹,穩穩賺了一筆。

這就是“以正和,以奇勝”。

“以正和”,表現在陶朱公利己而不損人——就這趟生意而言,實現的是他與姜子盾雙贏的結果;“以奇勝”,表現在陶朱公雙向借力這個絕妙的謀略上。

被我們現代人經常掛在嘴上的資源整合、利他思維,就是被商聖范蠡這麼輕鬆的實現的。

利益、利義、利人、利己

財神范蠡

理念很多人都很清楚,但是很多人所謂的資源整合,其實是空手套白狼,整合資源的前提,首先你自己是資源,具備價值,再就是通過利他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有效的資源整合,而不是妄圖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

其實,不管是申時行處理和鄰居的關係的方式,還是陶朱公范蠡販馬的謀略,說到底,都是在通過實現別人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我一直用《易經》裡的利與義的表述來表達我的義利觀。《易經》上說,利者,義之和也;又有:義者,宜也。連起來說就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是義,而把相關的事情都做到恰到好處,就是利益的總和。再說明白點就是,你能處理好多少事,能平衡好多少利益關係,決定著你能擁有多大的利益。

我在講《管子》的時候,一直強調兩個觀點:

1、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其實,管理是與人合作的一種形式而已,合作說到底就是利益的分配,成就別人,從成就別人的利益開始,才能真正的成人達己,這裡的利益,當然不只是財貨之利,名譽、機會都是利益。

2、管子之道基本可以總結為三個詞,靜因之道、輕重執法、因勢利導。

這裡著重要強調的就是因勢利導,我們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因勢利導的本意。因勢利導,其實就是認清形勢、看清形勢,利用利益的調整和取捨讓事情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講《管子》的時候,經常講到的,要學會“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權力,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主導權。而利益的分配又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對

既有利益的分配,比如很多企業、組織本身就是對已經獲取的利益進行分配;第二種是對未來利益的分配,也就是我前邊的文章裡講過的,就是善於利用那些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人力、智慧、資源等等,這才決定了你的價值。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把獲取利益認定為一種零和博弈,結果就是互相為了利益展開爭奪,最終一般是兩敗俱傷。

利益、利義、利人、利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看清楚利益的本質以後,很多問題,其實就是要解決利益的增長和增量的分配,有些問題只能在利益增長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妥善解決。

獲取利益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利益這個詞,由名詞變為動詞,用人,以義治利,利人的同時實現利己。

也就是,利益、利義、利人、利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