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去世,有什麼樣的習俗?過“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雲朵在鄉村


俗話說“十里不同分,百里不同俗”,我國各地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哪怕是在喪葬這方面,雖然大致相同,但是其中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小細節。就拿“燒七”來說,在不同的地區也有著不同的講究。


在我們本地來說,“燒七”是比較重要的一件事,從逝者離世的當天開始算起,每隔七天為“一七”作為一個祭日,要做到七七四十九天,分別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其中“頭七”、“三七”、“五七”、“末七”四個祭日是比較重要的。

除了“燒七”之外,還有周年,我們這邊講究“頭年”、“三年”和“十年”,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三年”,“十年”的目的大多是為了緬懷一些逝者,表達一下子孫孝意。

之所以“燒七”和“三週年”在喪葬文化中比較重要,是老輩人認為人有三魂七魄,雖說人死如燈滅,但魂魄依然存在,需要時間才能慢慢消散。其中七魄每隔七天去一魄,“七期”過完則魄盡,而三魂則需要每隔一年才能消散一個,所以三週年的時候則魂盡。

至於“百天”在我們這邊更多指的是孩子新生的一種風俗,指孩子出生一百天之後,主家會請親朋好友來吃飯,給孩子祝福,希望新生孩子能平平安安。


駿景農業


各地風俗有所不同吧?僅以所知為例,謬處請指教。

老人去世後,家人所做第一件事應該是告知親友前來弔孝。只要條件許可,在外的親友接到音信都會及時趕回,參加老人的喪禮。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葬禮是在第三天舉辦,有時為了等待遠方的至親,也有五天、七天才辦的。

至於說喪禮上的各種忌諱風俗,就按各地的風俗來辦。比如,我們這地方,如果需要請家族以外的人來幫忙,孝子要上門磕頭去請;舅舅家假如離得不是太遠,孝子也要親自上門磕頭報喪,特別是母親去世。不然的話,碰上不講究的舅舅妗子老表,是要找茬的,要不在出殯當天有意來晚,要不挑剔這不好那不好,總之不讓你好好辦事,得經過好多人說合,等他架子拿足了、時間也不早了,才會同意繼續辦事。

當然,有意找茬鬧事的畢竟不多,畢竟還要辦事,親戚以後還是要繼續走著的。也有意外,說件奇葩的事情。老家東邊莊上有一女性老人去世,孝子也親自到舅舅家磕頭報喪。到了辦事那天,孝子的舅舅一家人是百般挑剔,不是說孝子平時對母親不孝,就是給死者穿的衣服太少。無論大家怎樣勸,就是不聽。眼看天要過午,再不出殯,用農村人迷信的話說是要不利於後代的。孝子惱了,拎著哭喪棒對著他舅舅摟頭就打,大家一看趕緊閃開,沒有一個人上去勸勸。那個當舅舅的一看情況不好,一溜煙跑了,連酒席也沒坐上。接下來,順順當當地把喪事辦好了。聽說,都過去幾年了,兩家人還沒有來往,這門親戚怕是今後不走了。


還有,一般情況下,燒五七的多些。五七和辦正事當天是一樣的招待,不同的是,來燒五七的親友只許帶些食品、飲料、紙炮來。

原先都是出殯後隔七天燒五七,現在也改革了。因為大家都在外地發展,很少有人能在家裡呆上這麼多天。所以呢,改在出殯後的第二天辦,也省了大家的很多事。


至於說,三七、百天,那是孝子自家的事了,有時連同宗同族的堂兄弟堂姊妹們也不通知了。


一株吊蘭


農村老人去世首先通知親朋好友,和去世老人有一定關係的同時也是老人孩子的長輩,老人的兒子親自登門叩拜報喪。第一天基本上就是送信兒,第二天下午所接到信兒的親朋好友們到去世老人家燒紙,這叫送盤費死人在陰間花費,第三天基本就發喪入土為安了,也有停五天,七天的不等,要看各地方的風俗及家庭條件而定,下來就是三天圓墳,整理墳頭燒紙,以死者去世那天算起三七燒紙,五七親戚們要到擺酒席,一般情況下五七百日親戚們只做一個,五七去了百日就不去了,五七沒到的百日要去的,死者家裡頭七,三七,五七,百日都是必須做的,大體上就是這樣的。


山林老叟1


農村老人去世,按照我們當地風俗,三七,五七,一百天是必須祭奠的,而且重要親戚要參加。各地風俗大同小異。我想說的是,死者入土前,骨灰盒前的燒香。

一,無論是死者和活著的人,都希望後代興旺發達,而骨灰盒前的燒香,正是這種意涵。當地強調一個細節,就是燒香不間斷。其意涵就是:”香火不斷,繁衍生息。“

二,民俗有一種迷信的成分,不可照搬。


我愛幸福樹


我們這兒一般情況下放五天,過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

老人去世後要通知親屬,叫報喪,親屬知道後要到家裡來祭奠,等到第三天是入殮,所有親屬要來是把老人放在棺材裡,再等到第五天出藏那天再把棺材封住。出藏時村裡人幫忙把棺材抬放在靈車上,由孝子孝孫們在前面拉,女孝們在後面推直到墓地,再由村裡人把棺材從靈車上抬下放入墓中後,孝子點燃親屬送來的紙錢與花圈,村裡人幫忙添墓。紙錢與花圈燃完後墓也基本添好了。這就出藏完了。然後回到家給老人遺相磕頭。

三七,五七,一百日是要過的,並且比二七,四七,六七在形式上比較重要。那天親屬們來的拿紙錢,祭品和主家家裡人吃完飯到墓地去燒紙,還要過頭週年,二週年,三週年,頭週年,三週年要比二週年要重要,三週年過完後再去墓地就不用穿孝衣了。也就是孝期完了。





德行天下崔


我們這老人去世後要停放三天(以子夜0點為準,0點之前去世就算一天,也就是再停兩天就行;那麼0點以後去世就停整三天。各地的習俗不同停靈的天數也有所不同)

接到通知的親朋好友前來祭拜,女的行躹躬禮,男的磕頭(這裡指的是晚輩和平輩,死者為大)。請鼓樂班,放哀樂。晚上日落後燒‘’千張紙‘’。第三天早上通知靈車接死者去火化,大部分親朋好友跟著去殯儀館送逝者最後一程,火化回來後弔唁的人們再祭祀一番就可以下葬了,這叫入土為安。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每次祭祀除了燒紙錢以外還要把死者生前穿戴過的衣服鞋襪和被褥燒掉一些,直到燒完為止,也可以留下兩件衣物,當做念想……

昔在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陶淵明 輓歌辭


俱往矣擁抱陽光


農村老人去世,要告知親友。

三天入殮,設香案,置靈牌,佈置靈堂,親友瞻仰遺容,持紙錢,磕頭。出棺,丟紙錢,兒女披麻戴孝,其他人按親疏關係分別搭長、短白條孝布。三日後,後輩上墳添土。過七七。

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

人生最後一程,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相送,那種悲痛和懷念的場面,始終讓人難以忘懷。

看得太多,早已將悲傷放在心底,那種痛沒多少人能真正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