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衝擊下實體店最後究竟會是什麼樣的結局?

SG小哥


實體門店會有兩個大趨勢,一是向著大品牌、大連鎖的方向發展。另外一種是跟線上緊密結合的方式,實體門店只是作為展示和倉庫的作用。

實體店衰落的本質

很多人認為實體店的衰落,完全是因為電商搶佔了市場,其實這個只說對了一半。

電商的優勢是商品便宜,產品種類多,對價方便,劣勢是時效性差。

實體店之所以會被電商壓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房租過高,沒有規模優勢,種類不豐富。

至於實體店價格高的原因本質是房租高和集採優勢。簡單的說,就是流量成本高,獲客成本高。但是電商以後的發展也會逐漸拉高獲客成本。

大品牌和連鎖店

對於大品牌和連鎖店,價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通過工廠直採分攤成本,房租也會因為電商衝擊,價格越來越便宜。

個體會越來越難做,因為個體沒有品牌的高附加值,也沒有大品牌的直採優勢,只能通過批發商拿貨,中間抽了幾層利潤。所以現在很多批發商的價格,甚至比電商的零售價格還高。

其實對於很多品牌,實體店的銷售還是非常好的,比如耐克、阿迪、李寧、安踏、屈臣氏、名創優品、優衣庫、HM、zara等,數起來可以數一大堆。

所以實體店並沒有完全沒落,只是個體戶的實體門店已經到了完全被取代的邊緣。

個人實體店的出路

個人實體店唯一的出路就是向社交電商方向轉型,依靠個人的ip做銷售,產品只是一個附屬品,你的推薦才是核心內容。

實體店將會是一個展示和倉庫的作用,銷售渠道是未來眾多的社交平臺。例如在社交平臺做穿搭推薦,做美妝產品評測等。

出售的附加值將是個人的信用,而產品不需要再自己囤貨,直接找到廠家做分銷,廠家或者品牌方直接發貨。


小漁的創業信條


電商衝擊下實體店最後究竟會是什麼樣的結局?這幾年,實體地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看見了,不過,如果繼續往前面看,就需要更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了。

簡單說說個人看法。

先說點悲觀的:大量倒閉,並更多的被線上控制。

1.減少,這也就意味著實體店會大量倒閉。

為什麼這樣說?見下圖——我之前就相關問題的回答。

但是,這不會是暴風驟雨,一夜之間發生的,所以,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切身、深切體會到中國新零售革命帶來的興衰更替。

2.被線上控制:電商巨頭對線下實體店的控制越來越強。

大潤發、永輝、步步高、家樂福等實體零售頭部企業被阿里、騰訊、京東、蘇寧易購等投資、併購,大家都看見了;一家家實體小店,被翻牌成了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等,大家也看見了;一家家實體小店繞開傳統的經銷商、批發商,從阿里零售通、京東掌櫃寶等B端訂貨平臺,大家也都體會到了。

這些,都是典型的線下實體店正在被線上控制的實例。

除此之外,線下實體店上線開設線上的“孿生店”,入駐阿里、騰訊/京東等實控的平臺,其行為,也是典型的線上電商平臺對線下實體店控制越來越強的表現。

不死,也會被線上巨頭越來越多的控制,這顯然是非常悲觀的局面。

下面,再說些中性或樂觀的。

1.實體店不會消失。

但是銷售功能下降,服務功能上升是必然的;但是,會越來越多的依附電商巨頭在線上電商、支付、快遞及同城配送,以及供應鏈等方面的生態也是必然的。

2.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電商與實體店相互滲透,但是,在過去的5年時間中,我們就已經進入了一個由電商或者是新零售巨頭主導的時代。

3.連鎖率提升。

無論是投資併購,還是加盟收編,又或者是實體店的主動站隊,實體零售的連鎖率必然提升。

4.轉型升級。

自2017年開始的新零售運動,還在繼續滲透、演進及進化,這實際上也給我們帶來了零售及實體零售的新打法。

但是,所有存活下去的實體店都會面臨與時俱進的被動或主動改造,以及轉型升級的問題。

更多有關實體零售終端、經銷商等傳統渠道商、廠家/品牌商的未來,以及在新形勢下如何轉型的問題,關注李政權頭條主頁及相關專欄。


李政權


我是實體店賣衣服的,開店不到1個月,感覺現在的顧客越來越挑剔,你有鮮豔顏色,她說要深色,你有短款和長款,她說要中長款,有的顧客甚至直接試穿拍照去網上搜到同款購買,不信任實體店的人就是不信任自己,因為實體店可以讓你體驗式購物,買的過程你用眼睛用手可以感受衣服的質量,至於價格多少你也可以提出質疑,不是商場店鋪的東西基本上價格都可以議價的!為什麼還要信任一個摸不到看見一些模特穿版的衣服?買到手質量不好還可能面臨退貨的問題!你們不累嗎?快遞費不貴?網購沒有風險???實體店h有問題直接就去店裡退換了,不用快遞費的呀!我是不是應該學習電商呢?進一堆尾貨掛網上賣便宜,找幾個模特打版包裝一下?讓你們撿便宜貨?坑害他人的內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從未體驗!這輩子都不會做!謝謝🙏








菠蘿蜜妹妹


在電商的衝擊下,實體店優勝劣汰,大量的實體店會逐漸消亡,只有少數的實體店會越做越好。

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進行了轉型,已經和以前傳統意義的實體店差別非常巨大,實體店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轉型:

1就是轉型成為大型超市,以前的實體店就是經營百貨還有雜物,生鮮等等綜合性的一個商場。但現在的實體店很多已經成為超市。

有很多人不明白超市是什麼,這就是以賣油鹽醬醋蔬菜,雞蛋,日用品為主的這麼樣的商場。這類東西呢,是電商很難衝擊的。因為這東西要保持新鮮,而且難以運輸,比如說雞蛋啊,魚呀運輸都是有難度的,所以超市是很難被電商衝擊的。

還有一類呢轉化為連鎖小店,這是我們常見的——食雜店、食雜店也可以進行連鎖,比如我們上市公司紅旗連鎖,它的下面就有幾百家食雜店進行連鎖。也主要賣一些生活用品,它的規模雖然沒有超市那麼大,但是它的位置呢,更接近小區。更方便居民購買,在價格上呢也有自己的優勢。

還有一種實體店化為購物中心,購物中心什麼呢?購物中心呢?實際他本身,不賣貨。購物中心主要是面對經營者,他相當於一個房屋租賃,這麼類似的一個概念。顧客到購物中心購物會有很好的購物體驗,比如說購物中心有有一些美容美髮,還有一些商學院、電影院,一些娛樂設施、文藝活動等等,購物中心是一個具有文化氛圍的這麼一個購物場所。無論是什麼樣的實體店轉型最終呢他都要和線上進行結合,就是說它會有一部分電商的性質。它也會有自己的網店,也可以進行網上銷售,目前無論是超市還是購物中心都有自己的網站。都可以通過網上訂購送貨,送貨上門服務。


孟可的思想空間


就是沒有實體店了唄!這就是歐洲一些國家堅決不讓學馬雲如此的搞法。因為,這樣子的經商只能是解決少一部分勞動力,但長遠看,很多行業是能解決勞動力的,如今中國全民都瘋狂的搞電商經商,本來壓根不能搞經濟的人卻硬撐著頭皮也鑽進電腦搞各種多如牛毛的電商,只顧著一門心思把各種爛貨賣出先撈到錢先說的完事!豈不知的是合格的商業必須是有長久且營業和服務以及售後等等等等一系列程序的,不但解決了勞動力也才是完善了一個物品安全合格的賣買!這樣才是真正的搞商業。可是如今因有馬雲此類人的做法後,加上從改革年代已經走完,各行各業的東西可以說早已飽和!比如:誰家不有上幾個電視?就算搶破爛的家裡都不缺!所以,現如今的模式只能是越來越多的人虧虧虧!有錢的還是那麼多!


葉子46518


電商發展到今天,不說已經到了盡頭,也基本上算是黔驢技窮,雙十一,刷單,新零售,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無人超市,市場下沉,網紅帶貨,,這些不斷炒作的新概念,本質上都是一種危機,但很多人仍然不願醒來,沉浸在商業的思維裡不能自拔,前仆後繼地構建著所謂的盈利模式,想繼續做箇中間商賺差價。

其實商業只是產品分配的一種方式,因為趕上了互聯網時代而走向了巔峰,美其名曰:電子商務!本質上還是一種商品買賣。隨著工業化的持續發力,信息化的深入普及,大部分人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買不到”,而是“不敢買”,面對線上線下琳琅滿目的商品,只有少數人可以隨心所欲,大部分人都只能望洋興嘆。這個時候,再按照商業的理念和邏輯來分配產品,處處以金錢的多少來決定分配多少,盈利的預期來設計運營的模式,就有點逆天了。

互聯網剛開始的時候,尚可利用這一技術來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藉著線上線下的價格差優勢,風生水起,成為巨頭,就算是拼多多強勢逆襲,耳目一新,也並沒有改變其商品買賣的本質。

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為什麼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歸根結底,就是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這個瓶頸就是電商的思維和認知水平,很多人都無法超越,感覺電商會永恆,其實電子商務只是互聯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並不是最終的目的。

互聯網誕生於人類神經高度緊張的冷戰時代,她必然肩負著更高尚的使命,絕不會停留在無聊的商品買賣,加劇貧富分化的低級階段。




飛碟來襲


最近我寫了不少關於實體店困境的文章,對這個問題再說一下自己簡單的看法:

第一,實體店蕭條,不光是電商的衝擊

不可否認,電商確實對實體店有衝擊,但並不是實體店衰落的根本原因,畢竟線上與線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並不能完全替代,那便是電商購物已經很普及,線下消費需求依然巨大。

除了電商通過價格優勢以及客戶的購物習慣搶了線下實體店的份額外,房租的不斷上漲,亦是壓倒實體店的重要原因。房租上漲了,商品就只能加價,加價就只能逼著用戶走網購,客戶自然就流失了,不加價呢就虧錢,所以在高房租之下,橫豎都是死。

第二,未來實體店,結局會是怎樣?

有很多人擔心,電商衝擊,房租高企,最後會把所有實體店都消滅掉,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也必然不會實現。因為人是群居動物,需要高度的社交化,現實體驗需求會永續存在,實體店依然有存活的空間。

只是,未來的店競爭會更加殘酷,只有提供個性化的、高附加值的、無法替代的商品或者服務,才能留住客戶,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實力的、有財力的,還可以將線上與線下打通,構建自己的社群服務,而大多數人,確實必然是會被淘汰的。

社會形態不斷變化,商業模式也在更迭,只有適應新環境、新模式、新思維,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空間,這不但單單是在實體店,在線上其實亦然!


財經宋建文


電商仍在衝擊,實體店僅憑自身仍舊無力反擊,最後結局就會是更不好的,將對社會產生很廣、很深、很遠的負面影響,那麼,社會力量究竟會不會出來幫助實體店抗擊,共同阻止更不好的結局出現呢?

我認為會、相信會,遲早的事。

1 已知

(1)電商對實體店是怎麼衝擊的?

已知,最根本也最有效的1條是價格優勢,電商賣的貨品相比實體店是便宜的。

至於購買方便這1條,正是由於貨品便宜才成為了電商的另一個優勢。若是價格相同,方便這1條雖然應該還會是個優勢,但會弱化一些,甚至剩下一半;如果貴,就基本上是全失去了,因為實體店有體驗的優勢,更有夫妻倆、全家人同逛的好處,還有順便逛周圍服務店、遊樂場的妙處。

為了買便宜的東西,不少人是從來都不怕山高路遠的,沒有車代步可以徒步去,又徒步把東西揹回來,基本上不猶豫、很愜意,因為買便宜貨品的人,多半是腰包裡錢少的人,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發展中國家這樣的人尤其多。

有人說消費者在崗時工作緊張、疲憊致使缺少時間並且沒力氣、沒興趣逛街,所以才網購。這是個因素,但不主要,更不普遍,工作時間裡用手機完成網購的工作者不少,業餘時間內用手機完成網遊的工作者更多。實際上,不少人兜裡缺少銀子比起逛街缺少時間才是主要的因素,於是,才選擇貨品相對便宜的網上店。

這也是網下的地上白天菜市場、夜晚路邊攤從來就沒有消失過的基本原因。無論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都因為錢才關心價,錢多買貴的、錢少買賤的。

(2)為什麼價格比實體店便宜?

已知,是由於電商成本低。與實體店相比,主要是因為電商的成本中不含有高房價、高房租,如果也含有,至少就跟實體店同樣高了,其它種種的費用不低於實體店嘛,其中包括但不止於上交給所在平臺的管理費。

(3)房價是什麼時候升溫和高漲起來的?

這也是已知的,2000年起升溫、2004年起高漲。

房地產商沒有想到把電商給成全了!電商的平臺幾乎是在房價高起、高走的同時搭起、快長的。

電商平臺搭起後的初期就開始衝擊實體店,但不明顯、不普遍,人們的腰包當時足夠鼓的,房價也才剛剛升溫,而電商快長期間就大不一樣了,伴隨著實體店的不景氣直至接二連三地倒閉,也迅速,由此可知,平臺及其電商自搭起、進駐後不久至今,都借了房價高這個勢,擁有了差異化的持續性優勢,衝擊實體店快要達到二十年了。

假設,平臺商在互聯網上建起了貿易市場,成為新型的房東,是因為起初就意識到了應當借、乘高房價這個勢,從而支撐作為零售業後輩的電商向實體店發起衝擊,則可知平臺商是足夠聰明、高明的,房價高真就成了勢。

再假設,平臺商還意識到了消費者會由於房價高而變得缺少錢。

隨著實體店、服務店、遊樂場以及批發市場、中間商,還有中型特別是小型、微型實體工廠被衝擊,失業人員就增加了,數量不算少,這也是已知的。

電商尤其是平臺商至今已經成為零售業強勢的一方,當初所模仿的外囯電商在本國卻仍舊弱勢著。

2 未知

作為普通人,難以預知大勢的走向。

(1)何時房價能降下來?

不知。

也就是不知道實體店到了什麼時候,才能賣與電商相同價格的貨品,或者叫成本相同。

(2)何時城市人氣能旺起來?

不知。

城市裡人一直不少,缺的就是人氣。

倒是知道要讓城市的人氣旺起來,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扶植實體店,讓商店顧客盈門、商街人流如織,再現昔日旺盛的景象。

實體店的人氣是有帶動作用的。能帶起來城市好多個處所的人氣,把人們從家裡吹吸出來。是啊,人們,尤其是下一代人業餘時間大多窩在那裡看手機,總不是個事。

豈止帶來人氣,豈止本市人的氣息!

不知究竟何時能夠重塑購物、休閒、娛樂、旅遊一體化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城市中心,過去,吸引來的不僅是周邊城市、外圍郊區的人,還有遠方的農村人、外省人、外國人。

(3)何時消費者腰包能再鼓起來?

不知。

電商雖繁榮,質量其實並不高,拼多多那麼火應該是直接反映出來了錢多多的人還不多,又頻頻聽到儘管只有那幾個頭部平臺商掙錢多多,其實上面的不少網店同實體店經營狀況差不多的說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人們,尤其是城市裡的人,其實普遍沒少掙錢,但腰包卻越來越癟了!

歸根究底,現在,實體店之所以不好過了,電商若是真的也不好過了,都不過是在實質上被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給衝擊到了。而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房價高,上一輩人買房掏錢多,給下一輩掏的買房錢更多,差不多掏空了,而下一輩人月月還著房貸,之後就沒剩下幾個錢了,養自己的下一輩人還需要自己的上一輩人再貼補錢。

在腰包依舊鼓鼓的人看來實體店的貨品比電商的貴得不多,但是,腰包已癟加上掙錢又少的人日久天長是承受不起的,失業的人就更是了。

3 可知

作為普通人,對大勢所趨是有感覺的。

社會上堅決抑制高房價之勢終究會形成,為了社會全面健康多彩可持續發展而扶植實體店之風終究會形成,特別是,製造業轉型升級正處在增大力度實施的過程中,名優品牌正處在增加的過程中,中小微企業正處在增強內驅力的過程中,尤其是科技正處在加速自主發展的過程中,照此看,就業形勢一定會越來越好,社會的財富必定越積越多,終將普遍惠及全社會。

可以相信,房價和房租會降下來、網上和地上貨品的價格會同等起來,加上城市人氣旺起來、配套設施增起來,再加上人們腰包又鼓起來、生活情趣又多起來,實體店的結局就一定好。只是,在電商繼續衝擊的期間,實體店會仍然有撐不下去的。

實體店的結局好了,電商及其平臺商的結局也就不會差!


肇俊武


哈哈,我歡迎電商加速衝擊,實體店鋪太坑人了,一件幾百元的衣服非要賣幾千上萬元,還在用幾千年來的老方法賺錢,活該!


智者的思考


實體店被電商衝擊,先進銷售模式替代傳統零售的必然結果,現在正在進行中。

實體店在電商高歌猛進中,走向衰落,市場份額日漸式微,逐步被蠶食。從我們身邊小區,商業街,我們可觀察到許多店鋪正在關店,貼轉讓廣告。有的店面一年要轉讓幾次,小區商鋪最先做小超市,便利店,後來開便利店家數多了,相對原先開的,僧多弼少,店住收入,流水漸少,沒辦法關店轉讓。特別商業 街,步行街轉讓最多服裝店,這些日常散步,誑街能看到實體店蕭條。

從消費者我們自身購物來說,購物習慣已轉向電商平臺,智能手機,小家電,服裝衣物,電商購物車裝載品種越來越多,從網上購物,滿足我們一站式購物需要,生活所需的商品,都能從網中及時獲取,並且網上搜索便捷,同一商品還可作不同網店進行比價,而實體店相對,可展示品類少,出售單價往往比線上高不少。

實體店優勢顯而易見的,購物體驗感真切。我們買衣物時,一般試穿進行自身體驗,從不同款式,色澤進行選擇,而這在網上,消費者體驗不到的。

實體店的一些服務消費類行業,電商平臺無法替代。家電維修,家政,醫院,電影,娛樂唱歌,美容護髮,健身,醫藥問診,餐飲,住宿,旅遊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是實體店經營項目上的優勢,電商無法取代的。

而在有些品類重疊競爭中,實體店未必會輸給電商,比如電器銷售,如小米手機依靠強大網上銷售,成為主流品種,其間市場佔有率被VIVO,OPPO打敗,其敗因就在於VIVO,OPPO不依賴於線上銷售,銷售主力下沉到三四線城鎮實體店。因為實體店更帖近消費人群,能找到客戶真正消費需求。後小米調整銷售策略,依靠線下實體店擴展,手機市場佔有率重新領先。

類似服裝,鞋類這些高毛率產品,成本似乎不那麼重要,消費者體驗,更多的人不願到網上購衣物。還有日常生活用品,青菜,肉,生鮮類,米麵油,這些重物不適合快遞品類,電商無法競爭和取代的。

電商衝擊到實體店是小本經營,養家戶口為主業主。對大型超市衝擊相對較小,連鎖店永輝,萬佳,天虹,華聯,沃爾瑪,蘇寧,國美等這些大型集團超市,資金雄厚,同時具有線上和線下銷售和服務功能。並且拿貨量大,與上游議價能力強,根植於本地,帖近生活區。客流量相對穩定。

新零售未來發展方向。線上與線下融合趨勢,各大超市都建立自已電商平臺,APP吸引客流,輔以發展會員,鎖定穩定客流。沃爾瑪收購Flipkar印度電商,對亞馬遜線上業務是個衝擊。電商也與線下進行融合,京東便利店,海馬生鮮,阿里併購大潤發幾個大型超市。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線上大數據,更精準推送服務客戶,未來零售商業模式。

隨著電商競爭加劇,拼多多為首下沉市場開拓,電商基本格局形成,天貓和京東爭奪一二線城市中高端人群,拼多多和淘寶爭奪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低端人群。預計經過三到五年,電商態勢增長趨穩,天花板雖高,最終要到頂的,屆時消費格局基本穩定。

對巨頭們生存不成問題,如何發展問題,而對小微實體店,生存就成為頭等大事。選好品類,服務好穩定客戶群,並加以口碑,誠信服務是其生存根本。

未來實體店會利用其優勢,穩固其基本服務人群,高體驗性,消費品類不可替代性。新零售將會融合線上和線下,各自發揮其優勢,最終形成新商業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