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胡椒等香料

前兩天無事,又抱著手機刷了一遍《長安十二時辰》。

和之前一樣,對於元載這個奸佞小人,筆者依舊是恨得牙根癢癢。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中由余皚磊飾演的元載

好在,看過幾本歷史書,知道歷史上他的下場並不美好,這才老懷大慰。

“籍其家,鍾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

這是《新唐書》之中對於抄沒元載家時的一段描述,其中特意說明從他家中超出八百石胡椒,以顯示元載為人貪吝。

“石”本事容積單位,但常常與質量單位混用,各朝各代“一石”所代表的質量也不大相同。在唐代,“一石”約為53千克,八百石胡椒,則相當於現在的42400千克,也即是42噸半左右。

家裡存瞭如此之多的胡椒,稱其富可敵國(公元7、8世紀)也不為過:

要知道,西哥特人領袖阿拉里克率領蠻族軍隊攻佔了羅馬,洗劫了羅馬城內儲藏大量香料的“胡椒糧倉”(horreapiperatari),同時勒索了城內貴族。

他離開羅馬的時候才帶走了3000磅(一噸出頭)的胡椒,以及5000磅黃金、3萬磅白銀、4000匹絲綢、3000塊上等紅布、五十罐提爾紫染料。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羅馬遭受西哥特軍隊洗劫時的場景

由此可見,胡椒很早就是成為了一種受到全世界廣泛認可的“硬通貨”,而這與起源自公元1世紀的海上胡椒貿易有著很大關係。

希臘人將其入藥,羅馬人讓其上桌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描繪古羅馬宴會的藝術作品,其中大量烤制食物都會用到胡椒

“胡椒量少但用處大”——柏拉圖

公元前4、5世紀的希臘人就很懂胡椒,名醫希波拉克底(Hippocrates)曾建議將胡椒與各種草藥及其他成分混合,用以治療發燒。一直到羅馬帝國時代之前,胡椒一直扮演著如同現代阿司匹林的角色,人們普遍認為它是治療各種疼痛及眾多症狀的“萬能靈丹”。

當時如果有人咳嗽、發燒或遭受毒蛇咬傷,常見的療法就是喝滲有少量胡椒的藥水或是擦胡椒藥膏。在羅馬皇帝尼祿時代,希臘的另一位名醫狄奧斯科裡季斯(Dioscorides),曾經著有一本藥草指南,其中就包含了對於胡椒的藥用功能的介紹:

“各種胡椒都具有使人健康的作用,可以驅寒、利尿、促進消化、排氣、緩解疲勞、明目……”

希臘人這種觀點得益於同胡椒原產地文明的交流——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在陸地上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胡椒就是在那個時候傳入希臘。

而真正讓胡椒登上西方人餐桌,進而開啟了西方胡椒貿易的則是羅馬人。

古羅馬著名美食家阿皮基烏斯(Apicius)以貪吃、喜好精緻的筵席以及對食物的著迷而著稱,據說他曾經僱船到非洲沿岸去尋找超大對蝦。在其留下的470餘道食譜中,每一道都少不了胡椒。

而胡椒由藥材變成一種珍貴的食物調料,使用量大大增加,這著實刺激到了羅馬人的購買慾望,胡椒貿易則應運而生。

在當時那個年代,地中海只是羅馬的內海,而且他們還掌控著紅海的出海口。藉助這個便利條件,羅馬的船隻可以順著季風與洋流,在40餘日走出紅海穿過印度洋抵達印度

羅馬的船隻帶來了羅馬金幣、葡萄酒、染料、青銅器、地中海雙耳細頸陶瓶——這些東西,至今還會在印度西岸附近不時被挖出。

同時啟程返回羅馬的時候,這些船隻總會裝滿了黃金、珠寶、象牙以及各種香料。實話實說,胡椒在香料之中並非利潤最高的(肉豆蔻與肉桂才是),但勝在羅馬人喜愛,需求量在各種香料之中最多。

亞里亞海的女王,里斯本來的強盜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由於掌握了東方貿易,中世紀的威尼斯一度十分富有

“威尼斯不下於巴爾米拉(Palmyra,敘利亞古城)及佩特拉(Petra,約旦古城,納巴泰王國香料貿易中心),是靠在東方貿易之中的特殊地位立足的,它也以此為傲,而當時東方貿易與香料幾乎是同一個詞彙。”——歷史學家約翰·凱伊

到了公元5世紀,羅馬落入蠻族之手,原本熱絡的胡椒貿易便消失了。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中世紀的歐洲人才一睹阿拉伯令人欽羨的財富,也見識到了絲絨的柔細觸感、糖的甜蜜,以及重拾了胡椒的獨特味道。事實上在那個時代,胡椒很快就重新成為了昂貴的奢飾品調料。

中世紀的歐洲人最早能見到的胡椒,都與繼承了羅馬人貿易路線的威尼斯有關。這座有著“亞里亞海女王”之美譽的地中海城市,主宰著中世紀歐洲的香料貿易。

就如同上面引文之中說的那樣,威尼斯同巴爾米拉、佩特拉一樣,都是胡椒貿易沿途的重要集散地。這趟貿易路線非常複雜,要結合海路與陸路兩種運輸方式。

其中最常見的一條,也就是威尼斯人繼承自羅馬人的那條路,就是由

阿拉伯和印度船隻先將胡椒運送到紅海,通常是在亞丁卸下貨物,再經由陸運穿過埃及來到尼羅河。胡椒在此被裝上小船,順流而下來到亞歷山大港,在那裡有成堆來自威尼斯或者是熱那亞的商船在等著貨物。

在中世紀,胡椒價格最高的時候,甚至要高於同等質量的黃金。胡椒還可以用來支付報酬,當時遠航亞洲若是有命回來的水手可以選擇兩三英擔(1英擔約125磅)的胡椒,也就是不到200千克的胡椒,而靠這些胡椒,一名水手可以一生過得衣食無憂。

在15世紀,威尼斯達到全盛時期,經由威尼斯流入歐洲的胡椒佔到所有流入西方香料的80%,威尼斯商人各個賺得盆滿缽溢。

“勿再吹捧希臘人善戰,或特洛伊勇士的長途遠征;亞歷山大大帝及特洛伊,對東方的政府已經聽得夠多;我要歌頌葡萄牙裝飾,戰神與海神均向他們致敬;揚棄一切受尊崇的古代思想,更崇高之榮耀準繩依然出現”——葡萄牙詩人人路易·德賈梅士《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為了開闢出新的航路,直布羅陀海峽以外幾座城市都在做著嘗試。和地中海的城市相比,由於它們在大西洋有港口,因此更有可能發現如何以純海路的方式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甚至是印度洋的另一端。(類似某種“顛覆式創新”)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

1498年初,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的小規模船隊繞過了好望角沿東非海岸朝北方向航行,穿過馬達加斯加和飛舟大陸之間的水道,然後在莫桑比克、蒙巴薩及附近的城鎮馬林迪等地補給完畢,然後航向印度洋,最後他的船隊組中抵達了印度洋西南岸熱鬧非凡的胡椒港卡里卡特

這趟航行,被葡萄牙詩人路易·德賈梅士用一部篇幅長度堪比一本書的名作《盧濟塔尼亞人之歌》記錄下來,將達伽馬的事蹟永傳後世。

不過藝術總是虛構的成分居多,達伽馬本人的膽識和品格未必真的堪比古希臘人。實際上他更像是一個投機的商人——向葡萄牙國王敘功時,他列為首要的一條就是其返航的倖存船隻帶回了12000磅胡椒(約4噸左右),相比投入,利潤高達200%左右。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達伽馬因為“謹慎”,所以派了一名罪犯第一個踏上印度的土地

甚至,達伽馬還會客串海盜。在頂著“印度群島將軍”頭銜第二次來印度西岸採購胡椒等香料時,他在半路上繳獲了一艘由麥加返回卡里卡特的船,船上約有男女老少共計380餘人。水手們進行完“不放過婦女貼身珠寶”式的洗劫後,達伽馬親自下令焚船,全船老幼全部罹難,無一倖免。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達伽馬發現的可以直通印度胡椒港的新航路

達伽馬發現的這條新航路,使得胡椒首次直接經由純海路自印度輸入歐洲,因此而受到了許多讚譽和嘉獎。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厚賜達伽馬及其子孫,每年可得1000金幣的津貼。

除了胡椒貿易之利,這位國王也從達伽馬的遠航之中獲得了一長串頗有虛張聲勢意味的頭銜:

“海這邊葡萄牙與阿爾加維(Algraves)及海那邊非洲的國王,兼幾內亞的君主,埃塞俄比亞、阿拉伯與印度的征服、航行暨商務君主。”

不過葡萄牙人確實趕上了個好時候——明仁宗朱高熾於1424年繼位時,所下達的第一道敕令便是停止所有遠洋航行,並立即遣送京城所有外國官員回國——在此之後,除了鄭和在1436年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南洋,中國再無官方組織的大規模遠航行為。

鄭和的船隊突然撤離,似的印度洋東半部的貿易“裂開了巨大的口子”,孟加拉人、泰米爾人,甚至是在印度西岸做生意的古吉拉特人都蜂擁而至,迅速在填補了貿易鏈條之中的空缺。

“誰當上馬六甲的主人,誰便扼住了威尼斯的咽喉。”——葡萄牙大使託梅·皮雷斯《東方簡介》

只可惜這些這些勢力無法與新闖入的葡萄牙“強盜”匹敵,為了壟斷胡椒貿易,葡萄牙人於16世紀初期奪取了果阿,進而在阿方索·阿爾布爾克的指揮下征服了馬六甲,並在此地抓捕奴工,興建起了大規模的中世紀堡壘“法摩沙堡”(後被英國人炸燬,如今只剩一座名為聖地亞哥的城門,現為馬六甲的象徵)。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被稱為“東方凱撒”的阿方索·阿爾布爾克,他一生都在試圖將印度洋變成葡萄牙的內海

馬六甲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海港,也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在鄭和1409年到訪之後它就成為中國的藩屬。在此地定居和做生意的有非洲人、古吉拉特人、泰米爾人、孟加拉人、中國人、爪哇人、波斯人和馬來西亞人。同時這裡也是出貨量超過卡里卡特的大型胡椒港口,更不要說與當時最為值錢的丁香唯一產地摩鹿加非常近。

丁香和胡椒一樣早就為西方人知曉——當然也是拜強盛的羅馬人所賜——公元4世紀時,丁香、藏紅花、胡椒等香料會被裝在金銀箱子裡,獻給羅馬的主教。

關於丁香的利潤之高,葡萄牙商人方面的資料找到得很少(葡在海外探索方面以“藏私”出名,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曾於1504年頒佈法令,所有海外探險信息均屬於國家機密,不允許任何葡國商人洩露。)只是在一些文獻上表明,麥哲倫繞行地球時就帶著丁香,以便向當地人說明他要找的是什麼,在1521年麥哲倫回到里斯本時,僅剩的一艘船上就裝載著53000磅(約24噸)丁香,獲利高達2500%。

“葡萄牙國王,即香料的主人,憑藉其好惡為胡椒定價格,無論是何價格,無論多麼昂貴,不多久就會售予德國人”——16世紀初紐倫堡市政府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16世紀初,葡萄牙人就已經打破了威尼斯對於歐洲香料的壟斷,而實際上,當時的葡萄牙更加想要做的是將威尼斯排擠出局,建立自己的歐洲香料壟斷體系(葡萄牙人無法與中國東南沿海大商賈競爭中國市場)

除了果阿與馬六甲,葡萄牙人在1515年還佔據了波斯灣頭的霍爾木茲,這裡也是印度洋上重要的香料貿易港口,但是並未能攻下紅海入海口的亞丁(連接黎凡特地區)。

事實上,直到16世紀中葉,歐洲幾乎半數的胡椒仍舊是經由黎凡特地區的海陸聯運,最終由威尼斯的商人進行終端銷售。這其中的原因有三:

  1. 葡萄牙的海上運輸線路要繞行好望角,這片非洲南部的海域每年只有很短暫的一段時間適合通行,即便以現在的航海技術,那片區域都十分危險,這無疑限制了葡萄牙船隻的運力。
  2. 葡萄牙人沒能控制住紅海的各個港口,而香料群島僅僅由馬六甲無法完全封鎖(其他國家的商船可以走巽他海峽進入香料群島),而且胡椒在東南亞地區種植廣泛,很難從源頭上加以控制,傳統的海陸聯運胡椒貿易路線依舊能產生作用。
  3. 中國也是胡椒消費大國,而且當時茶葉、瓷器、絲綢開始在歐洲興起,很大一部分葡萄牙商人會選擇運送胡椒至中國東南沿海(只能觸及這裡,當時東亞地區的海上貿易是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的走私商人把控,葡萄牙人無力與其競爭),換回價值更高的茶葉、瓷器、絲綢運往歐洲。換而言之,葡萄牙船隻向歐洲的運力並非全部侷限於胡椒等香料上。

不過葡萄牙的壟斷經營思路的確給了後來者以啟發,同時其賺取的鉅額收益(1515年前後,葡萄牙依靠香料貿易賺得100萬金幣,相當於黃金和各種金屬貿易額的兩倍)也讓其他國家產生了介入胡椒貿易的原動力。

只可惜葡萄牙的好年景只維持了到了16世紀下半葉,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係,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進入17世紀之後,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巴西,對於印度洋貿易的掌控力度進一步削弱,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時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

英國東印度公司、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建立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英國政府對於印度的殖民地,其實是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解散時讓度出來的

“那些島,特爾納特與蒂多雷,商人自那裡帶來香辛藥……”——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失樂園》

16世紀下半葉,歐洲的胡椒需求突然增加,胡椒的價格暴漲為原來的兩倍。葡萄牙人每艘運送胡椒的船隻,利潤從原來的80%-125%激增至250%以上。

為了平抑胡椒價格,或者說為了進口胡椒及分配其獲利,史上第一家將所有權劃分為股份的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誕生了。

1600年12月31日,也即進入17世紀第一年的最後一天,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許可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名義上只有21年壟斷特權,但實際上卻一直維持了接近300年)。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英國東印度公司標誌

而促使女王下定決心開闢印度貿易的人,也正是為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

1580年的時候,德雷克曾經環形世界一週,在此過程之中,這位伊麗莎白時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自然是順便了解清楚了葡萄牙人在印度買賣胡椒的港口,也知道了例如蘇門答臘這些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尚未擁有胡椒專買權的地區。

雖然德雷克在1596年病逝,但是他的這些發現均被收錄到理查德·哈克盧特(Richard Hakluyt)所著的《英國的主要航行、交通及發現》(1589)一書之中,而哈克盧特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不過實話實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胡椒貿易方面做得並不出色。雖然他們在蘇門答臘島南部建立了殖民地,並且迫使當地人淪為胡椒奴工,但因產量不足而從未獲利(收購—販賣還是有利可圖的)。

17世紀上半葉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由於制度的原因根本競爭不過其對手——荷蘭東印度公司,幾乎出於“被按在地面摩擦”的境地,但好在其堅持了下來,而堅持往往意味著勝利。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殖民地

相比於人盡皆知的尼德蘭“海上馬車伕”的稱號,在胡椒貿易方面,英國人才是真正的“馬車伕”,而荷蘭人從一開始就想要做“大批發商”和“農場主”。

在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了伊麗莎白女王的特許狀,僅隔兩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宣告成立(從1595年4月至1602年間,荷蘭陸續成立了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重點的公司,為了避免過度的商業競爭,這14家公司於是合併,成為一家“聯合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荷蘭東印度公司(全名應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簡稱VOC)A代表了阿姆斯特丹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尼德蘭這個低地聯合王國為了推翻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一直與其進行著局部的戰爭,從1568年一直到1648年為止,打了共計80餘年。可能因為一直飽受炮火洗禮的緣故,這個剛剛建立了20餘年的商人國度,在對外競爭方面顯得尤為強勢。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權力的公司(比最初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權力大得多)。

“各位達人依經驗應深知,亞洲貿易需要由各位擁有的武器而加以保護與幫助,始得推動及維繫,而武器必須以亞洲貿易的獲利來支付,因為我們無法不作戰只貿易,也無法不貿易只作戰。”——荷蘭同印度公司貿易總監科恩致十七人董事會,1614年,爪哇萬丹

“我相信別處在再也看不到到跟厲害的小偷。”——英國海盜丹皮爾指荷蘭水手,1685年

這位科恩頂著“貿易總監”的名頭,但實際上卻是不扣的劊子手——他為了與英國人爭地盤,爾虞我詐,為掃蕩違抗者,一次性屠殺過上萬名香料群島的居民(其中也包括許多歐洲來的商人)。在1619年攻佔雅加達,脅迫當地國王去萬丹為人質,可謂“聲名”遠播。

而後雅加達就被改名為“巴達維亞”,成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洲總部所在地,而在1619年,這位貿易總監科恩就晉升為“總督”,總領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全部業務。

一直到19世紀之前,巴達維亞港口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曾被成為“東方女王”(和15世紀左右的威尼斯“亞里亞海女王”相呼應)。

它以“不受惡劣天氣影響的停泊地”而聞名,同時由於距離香料群島的位置不足50海里,控制了這裡的荷蘭人幾乎全部接收了葡萄牙人對於丁香和肉豆蔻的專買權。(黑胡椒很難壟斷,而像香料群島的特產則因為要規避“過於激烈”的武裝鬥爭,分出1/3左右作為英國人的配額)

為了盡力壟斷香料貿易,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勢力穩固之後,便積極謀取印度地區的權力,當地的統治者甚至被逼無奈與英國人合作,將其港口劃分給英國人才得以逃脫被荷蘭控制的命運。

這是因為荷蘭人的統治實在太過恐怖:依舊是為了壟斷經營的緣故,除了武力奪取優良港口,荷蘭東印度公司還人為地將香料群島上的香料植物移栽至受其管理的島嶼種植,而對於島嶼上的原住民則為了防止其與其它國家商人交易,通常是虜為“胡椒奴隸”,或者是直接滅絕了之……

據統計,從1600年到1640年(17世紀上半葉)荷蘭東印度公司共派出655艘船隻到亞洲,而英國只有286艘。1615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便從東方進口了600萬磅胡椒。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3年到1640年之間,最高的一年(1926年)才堪堪進口了300萬磅,在這37年裡,年進口量超過100萬磅的共計12次而已。

由此可見,在17-18世紀,荷蘭人的海上貿易角色絕非“馬車伕”那麼簡單,他們一直謀求的是“大批發商”與“農場主”的角色。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有兩個重要原因:

  1. 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對於新大陸的殖民熱情高漲,當時這三個海洋大國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爭奪大西洋的航路上而無暇東顧,即便是像英國東印度公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自主權與軍事力量方面也無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媲美。
  2. 荷蘭人掌握了當時亞洲內部貿易——由於明末清興,東南沿海世家大族全面衰退,一直被中國商人掌握的東亞海洋貿易網絡被荷蘭人截取,通過對印度尼西亞(香料)、印度(棉布)、中國(茶葉、瓷器)的循環販賣,再加上從日本獲得的貴金屬作為支撐,荷蘭人的買賣做得比之前葡萄牙人還要“紅火”幾分。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為了讓更多本國商人加入與英國人的競爭,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香料群島地圖》

到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而胡椒為荷蘭積累這些財富,至少做了一半的貢獻。直到1650年的時候,胡椒單項的貿易量仍舊佔據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總量的一半以上。

不過正應了那句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從而衰落下來。

進入18世紀後,荷蘭更是一度被併入了法國,其海外殖民體系慘遭破壞,在亞洲經營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而且自17世紀下半葉(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陷入了反殖民地戰爭的泥潭,接連爆發的戰爭,再加上國內也遭受戰爭的荼毒,公司的業務受到了極大損失,但憑著“家大業大”,這家公司硬挺了100年,在進入19世紀的之前的最後一天(1799年12月31日)宣佈解散。

自此,香料貿易就變成了由英國人主導,法、美、荷等國摻乎其中的新局面。

不過由於17世紀荷蘭人瘋狂向歐洲進口,胡椒的價格已經被降至與現今差不多的水平,一度暴利的胡椒生意也開始變得正常起來,所以唯利是圖的商人們也開始將目光聚焦到一種尤為罪惡的商品上。

胡椒貿易的歷史意義

鏈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貿易的起源、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那些改變了世界的香料

筆者非常喜愛的科幻小說《沙丘》中有這樣一段話:

“香料(美琅脂)聯通了整個宇宙,它是財富、是能源、是一種永恆的追求。”

在弗蘭克·赫伯特所著的《沙丘》系列中,將一切故事貫穿,以及隱藏在所有陰謀背後的訴求都與其筆下的一種名為“香料”的資源有關。

這是對歐洲15世紀到18世紀曆史進程的寫照,在那整整四個世紀之久的時間裡,歐洲所有國家歷史也是被“香料”所左右,而“香料”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用胡椒一言以蓋之。

如果說文藝復興運動與大航海時代,代表這中世紀的結束,那麼胡椒絕對是其中的催化劑。

古羅馬人與古希臘人都推崇香料,而中世紀的貴族階級與教廷也都正視胡椒的價值,所以文藝復興運動這種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思想運動,一開始就對胡椒這種商品有著天然的好感。

隨著進入大航海時代,人類地理大發現的開始,以打破威尼斯對傳統胡椒貿易壟斷為出發點的遠航一海里一海里地走向了成功。在意大利城邦以外的地方,歐洲的大規模商業貿易開始興起,商人階級的勢力逐步增強,直接為日後的資本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

小小一粒胡椒,鏈通了全世界的味蕾,其特有的辛辣味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1.Spice and Silk: Aspects of World Trade in First Seven Centuries of Christian Era

2.The Spice Route: A History

3.The Portuguese Empire,1415-1808: A World on the Move

4.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Moluccas and the Traffic in Spice Up to the Arrival of Europeans

5.Tastes of Paradise: A Social History of Spices

6.The Global History of Pepper: Wealth,Adventure and Coloniz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