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四君子”


喝著喝著,人往往把自己的味道,把人生的味道,把所在國度文化的味道,在小小的一杯茶裡,給喝出來。茶,何以承載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深韻?或許正是其富含或承載著君子般的品質。

茶中“四君子”

茶通靜

茶通靜,因富含鹼,可清心靜氣,實該大志大願者親之、近之。

何以說?讀遍古著,皆述一理,欲成大志,必能收心,方可靜虛以動。老子之道,以酒為藥引,激生命能量,達神靜氣定,治身治心,濟世救人;以茶為丹道,通神茶雅境,靜心養己,靜懷天下,也靜治天下。夫子之理,定、靜、安、慮,方能有得,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而後天下平。釋者之願,空心無我,靜而能斷,求解脫道,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自度度人,有情於世間疾苦,善惠於芸芸眾生。故曰:志者,靜也,茶也。

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感覺到,智者不語,靜水流深。靜是一個人修為功力深厚的重要指標。人能靜,而且如果可以快速安靜、快速入定,那麼很多事就好辦了。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思考,對所面對的事情是該表現柔弱,還是剛強;是該取,還是舍;是該進,還是退,等等,會有一個較明晰的抉擇。靜了,人也就專注了,抉擇後的執行也就更加有力。

其實,人如果不分心,一個人一輩子還是能成就點事的。

而恰恰喝茶,正是在每次的品飲中,不斷地訓練一個人的靜、定和專注力。個人認為,與如茶之類的空靈之物親近些,我們離“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之境可能會更接近些,離自己的大志大願可能就不會太遠。

茶中“四君子”

茶顯雅

茶與博大、深厚並不乏優雅的中華文化相融甚深。

金丹派南宗五祖的《茶歌》曾就歷代愛茶之士有所述。“綠雲入口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兩腋颼颼毛竅通,洗盡枯腸萬事空。君不見,孟諫議,送茶驚起盧仝睡;又不見,白居易,饋茶喚醒禹錫醉;陸羽作茶經,曹暉作茶銘。文正範公對茶笑……東坡深得煎水法……趙州夢裡見南泉,愛結焚香瀹茗緣……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

五千年的積澱,茶已融儒,已升禪,已入道,

難怪乎當下之雙世遺武夷山發出“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感慨。

茶同時也與詩,與琴棋書畫,與山水草木……一些可以指向禪、指向道,指向無限與永恆的載體融合為一。茶可在漸悟與頓悟裡,可在通向禪佛的瞬間,可在街區鬧市,也可在鳥鳴琴音的山水中,可喝個極致純粹,喝個出世入世,也可僅飲個濃濃淡淡,飲個粗獷簡雅。

此雅,已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平凡肉身的指向,是一種由內而外、通觀自我的修行,是因內心的通透而外化於外在的簡約與優雅,更是呈現於生活中可退可進的超然與睿智,是動中取靜、靜中取動的淡然與豪邁。故曰:向道者,雅之,茶之。

茶中“四君子”

茶具細

茶也具細。茶富於靜雅,皆因其每一細處歷經的艱辛與雕琢。

懂茶人都知,一杯茶來之不易,一杯好茶更是難求。茶一片片養護,一片片採摘,一片片揉捻,一片片烘培,再一片片挑揀。每一環節、每一細節的疏忽和不到位,都成就不了一泡至佳之茗,更是達不到走水比例合適、吃火程度恰當、既能柔又可剛、既會死(幹)又能活、既保水又留香這樣矛盾辯證統一的神韻。

茶無處不折射著“細節決定成敗”所蘊含的細微見致的道理,也時時體現著古語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所闡明的細處堅守的規則。茶,細處成之;好茶,更是。人亦然,成大事者,必於細處著眼,也唯長期細處用心者,方能把住和體悟中庸、中和及辯證統一之妙境。

茶中“四君子”

茶載德

茶更載德。何為德?

《論語》首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為大德大修之人,所具所思,所作所為,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瞭解,自己不煩惱、不怨天尤人,仍一路向道、向仁、向善,求自身之圓滿,為世人而坦然無求,心中自有真氣、自有正氣,最終得與世人玄同,這才是真正君子之所為。

《道德經》的“德經”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為率性而為,行善積德,不求世俗之得,這樣的行為才真正蘊含高尚的“德”。

茶似乎承載這樣的品性,成於細微,歷盡風霜、身經摔打、高溫烘焙,經熱水高衝,沸儘自我。知遇懂者,品其空靈之妙;不遇,則僅知其簡單之濃淡。無論外界如何,不管遇與不遇,知與不知,茶,一樣綻放自我。如此,茶,其性,通德,也通上德之人。

恰如明海大和尚《茶之六度》所云,“遇水舍已,而成茶飲,是為佈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無論何方高論,無論古今中外,可曰:向善者似茶。也可曰:茶通向善之人

茶中“四君子”


茶之四品,

亦如四風格各異之君,

賞之、習之,

"吃茶去",

靜品,不言,

靜靜聆聽茶自己的聲音,

一切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