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說過“遠交近攻”這個成語,出自於《戰國策·秦策三》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按照對典故的解釋是: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臨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只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前段時間這一成語在網上也是大火特火的狀態,把它用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是剛剛好,而且也已經給出了新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很難。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㈠ 孩子存在有“畏難情緒”

“畏難情緒”不難理解,它其實就是一種對困難會產生恐懼的心理狀態,具體會表現出在遇到“困難”時會採取躲避、退縮、迂迴的態度去對待問題,對於“困難”而言,缺乏與之面對的勇氣以及信心,在面對“困難”時不僅不會去積極主動的對其進行解決,甚至會用放大鏡去看待困難。

學習之枯燥有目共睹,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無法長時間安安穩穩的坐在那看書,但其他的一些事物總是充滿了誘惑力,諸如看劇、看綜藝、玩手機、打遊戲等等。

我們天生就會迷戀那些能夠讓自己舒適放鬆的事物,而正是這種惰性,才導致了孩子總是會出現在學習上缺乏動力的情況,促使這種畏難情緒產生的,最重要的就是來自於學習上的難度。同時也是因為存在惰性的原因,讓孩子不願去面對困難。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㈡ 由於孩子大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

日本著名腦科學家菅原道仁在他所著的《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一書中提及到,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能夠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多巴胺就像是一瓶“肥宅快樂水”,區別在於“肥宅快樂水”會讓你變得更懶更胖,但多巴胺卻會重新燃起你的動力,能夠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還有一點是“肥宅快樂水”需要用金錢去購買,而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刺激,多巴胺能夠讓我們的大腦持續運轉,同時也會持續產生愉快感,積極性也會因此而產生。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沒有對學習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因為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導致。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㈢ 缺少達到目標的驅力——成就動機,並陷入自證預言

① 對於成就動機的缺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授麥克利蘭將人的需求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歸納。其中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利和親和的需求。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隔壁小剛的媽媽會平地一聲雷,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後來經過接觸瞭解後才知道,原來是小剛每天回家都不知道要去主動學習,總是要等到他媽媽“拿著鞭子”在後邊趕才回去學,但等到坐下後,又要磨蹭著老半天才能把書拿起來,然後小剛媽媽就會出現“暴走”的狀態,最後以“河東獅吼”來結束。

而小剛之所以每天都要在媽媽不斷的催促下才能夠去學習,其實就是因為他自身缺乏“成就動機”所導致的。而“成就動機”則是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夠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馬雲為了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復讀了三年,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擁有著強烈的“成就動機”。

麥克萊倫認為:每個人的成就動機都是不相同的,每一個人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成就動機水平。阿爾金森認為,人在競爭時會產生產生產生理傾向:追求成功的動機和迴避失敗的動機。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② 缺乏“成就動機”導致孩子可能會陷入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上會比較常見的症狀,它是指人們會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進行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自證預言是一種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它是我們對於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後,或是結合現在的狀態對自我進行暗示

這種暗示又會分別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消極的自我驗證,另一種則是積極的自我驗證。如果孩子出現對於學習沒有動力,則是因為孩子對自己進行了消極的自我驗證。

對於目標,消極的自我驗證會讓孩子產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成的心理,而父母如果再反覆的對此加強,更會導致孩子不想去學習。反之,積極的自我驗證則是為自己打氣加油,會相信自己能夠去完成目標,結果也會證實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之前坐公交車,在我旁邊坐了一對母女,只聽到媽媽對孩子說:“早都跟你說過不讓你去學小提琴,你不適合這個,你看看你拉的那是什麼啊,都學了這麼長時間了,還是像鋸木頭一樣,白白花了那麼多錢。”孩子坐在一旁只是在默默的聽著媽媽說。

過了好一會終於忍受不住哭著對媽媽說:“我也才剛剛學了差不多一個月,老師還表揚我有天賦呢,我不學了,反正我學不好,不學了行吧….”或許孩子原本對小提琴是特別感興趣的,但是經過媽媽對她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之後,孩子反而不會再堅持自己,進而會對自己進行否定。

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只是家長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給孩子了一種消極的暗示,正是因為這些,促使孩子進行自我否定,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動機。相信在平時生活中像上文這樣的母親還是特別少的,更多的的是孩子自身沒有學習動力,而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們可以使用“自我決定理論”去對孩子進行教育。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什麼是“自我決定理論”?

根據百科給出的定義,“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紀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並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自我決定論將人類行為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

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這三種動機來源會相互影響、相互侵佔和相互干擾,也可能聯合起來產生多重動機。

相比於被強迫或不得不做的事,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去做一些符合自己意願的事。例如孩子們大多都會對做作業產生抗拒,但比做作業更加痛苦的是來自於父母的責罵以及老師的壓力,所以即便是孩子們再不情願,最終也會選擇痛苦更小的寫作業而避免其他的一些痛苦。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自我決定理論,實則就是在尋找內在驅動力的過程

在平時給自己立下的flag中,有幾個是你能夠堅持做下去的?又有哪些是堅持了幾天後就不了了之的呢?做事如果僅憑意志力,很難會做到持久輸出,這又是為什麼?

❶:這是我們違害就利的原始生物本能

我們的核心處理器——大腦,是一個高消耗的器官,為了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所以在大多數時間都會自主心智來決策事宜,如果某件事並沒有出現反心智的情況,我們就會按照已經習得的習慣去下意識運行。

❷:養成習慣的過程中,“阻力”要大於“動力”

讓孩子去看某些課程讓他們去看電影,他們所便顯出的態度會截然不同,前者枯燥乏味,而後者則會對故事情節充滿好奇與渴望。摩西奶奶說:你願意做的事,就是你最大的天賦。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自身的內在驅動力,使“動力”大於“阻力”,壓根不用去死撐應抗就可以做到堅持,這才是真正的懂得自我決定論。

❸:“苦行僧式”的逼迫自己,實則是在自虐

我們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都是有限度的,如果逼著孩子去做那些本來就不喜歡做事,最終也只是白白在浪費時間與精力,把孩子變成了一個“苦行僧”。人們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上,才會更有動力,更容易取得成功。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在孩子的學習上,應該如何去運用自我決定理論?

1、 減少意識依賴,學會從學習中體驗樂趣,找到“心流”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於學習缺乏自主性,總是會需要有家長以及老師的督促才能夠進入到學習狀態,而這些種種的表現,都是因為孩子對於家長以及老師產生了意識上的一種依賴,也正是因為這種依賴,導致孩子不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對於學習缺少了控制能力。

而學習的枯燥乏味會被孩子們所排斥,但是為了能夠進入到學習的裝,勢必會對其他的一些慾望進行壓制,在這個過程中,會大量的消耗意志力,進而會導致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上表現得力不從心。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F·鮑邁斯特提出了自我損耗的理論他認為我們擁有一種所謂的自我力量,它被稱之為自控力,但這種資源是有限度的,它會隨著我們一天的不斷努力而進行自我調節。隨著各種損耗不斷的積累,包括抵制誘惑、抑制慾望、控制自身等等,最終會步入自我耗盡的狀態。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而心流體驗則是能夠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一項活動中,會達到一個忘我的狀態,而且會做起來毫不費力並且會充滿愉悅感。只有在進入到心流體驗中後,才能夠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感覺到渴望的事。

首先:要去改變孩子的心態,“父母、老師讓我學習”轉變成“我自己要學習”。把學習這個大任務,變成一個個可突破的小任務,讓孩子完成對自我的挑戰與突破,增強自信心。

其次:運用獎勵機制,保證學習的動力。做的好的地方,家長要對孩子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口頭的誇獎、也可以是滿足孩子的小心願等等。

最後:要有明確的目標。關於內在,要提升自己對各學科的掌握、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關於外在,要提高自己的分數,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

其中要注意,外在目標需要是能夠在短期內對孩子形成良性的刺激,以完成小目標,達到一個有力的循環。而內在,則是要對他們能夠長久、持續的努力,提供內在驅動力。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2、 增強自我決定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小狗分為三組,第一組受不到任何傷害,第二組電擊是可控的,只要小狗觸碰籠子裡面的控制桿,就不會受到電擊,第三組小狗無法躲避電擊。

第二天小狗被放入一個穿梭箱裡面,裡面會有一些阻擋電擊,而第一組和第二組小狗在面對幾次阻擋之後,很快就學會了躲避,而第三組小狗大部分沒有嘗試進行躲避,只是被動的等待電擊的結束。

馬丁將第三組小狗的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因為第三組小狗在之前無法躲避電擊的情況下,心中生出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的心理,所以它們無助的放棄了要改變的想法,而是被迫消極的去選擇接受。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如果我們能夠相信自己有選擇的餘地,那麼我們就會認為自己還有能夠掌控局面的能力,而正是這種信念,讓我們得以避免會產生無助感,並且它會促使我們通過各種嘗試來尋找到改變的方式。

由此,家長更應該懂得,要讓孩子改變現有的學習心態,讓他們有能夠去“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感受,進而會使孩子對學習獲得到更多的動力

,除學習外,在其他的一些方面上也同樣能夠增強孩子的自我決定能力。

3、 通過外部加持

現代管理學之父提出了“SMART原則”這一管理法則,所謂的SMART原則包括:明確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要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要具有時間限制(Time-bound)。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家長可以按照SMART原則來對孩子進行外部加持,參考如下:

⒈ 目標要有明確性(S):首先要對孩子的現狀有所瞭解,明確孩子身上真是存在、需要作出改變的問題,對此制定出目標。這裡要求目標要清晰、明確、具體。

⒉ 目標要可衡量(M):可衡量所指的是對於孩子學習的目標,要能去追蹤完成度。這樣可以明確的讓孩子瞭解到自己所完成目標的情況、進展如何。

⒊ 所設定的目標一定是要可以達成的(A):對於制定的這一學習目標,一定要是能夠得以實現的,要讓孩子能夠看到達成的希望。

⒋ 該目標要與孩子的實際情況具有相關性(R):對於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把他的目標設定為去突破一些難點,但如果孩子本身成績比較差,我們再去讓他突破難點,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⒌ 目標需要具有時間限制(T):我們所設置的目標都是階段性目標,需要具備一定的時間限制,如果沒有時效性,那麼設定這個目標與否沒有任何意義。

在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中說:個體生來就有追求優越的內驅力,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個體會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完善的人。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要做的不是讓他們靠著自己單薄的意志力強迫自己去做,而是要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內驅力,運用好“自我決定理論”,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