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宮口河變遷史

宮口河地處涵江舊城區北沿水心河中心地段,從西到東打了個弧圈。因河北岸古時有座媽祖宮,後人便把宮門前河岸稱為“宮口”。

據史載,唐代涵江還是一片剛被圍墾的海灘低地,先民們在此騰海造田,開河引水,從事農業生產。延至宋代,端明殿大學士蔡襄在水心河入海處創建“端明陡門”,防禦海侵,排洪洩水,宮口河兩岸農田得以免除水患之害。宋紹興年間,國子祭酒劉政辭官回鄉,發現水心河河道淤塞,即慨然捐俸,親率民眾疏之,還在河上修橋造亭。入元以後,官府不理水利,水心河再度棄置。

涵江宮口河變遷史


  明朝肇興,人們重新整治水心河,重修端明陡門,宮口河又獲新生。嘉靖三年(1524年),興化知府朱袞走馬上任,來涵探察民情,發現宮口河畔媽祖宮已成荒墟。他便撥款在此建造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澤書院”,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同時,在書院邊重建媽祖宮。宮口河畔從此既是涵江人讀書會文之所,又成信眾膜拜媽祖聖地。

明嘉靖中後期,隨著三江口港興起,涵江一躍而成閩中最大商埠,為莆田、仙遊、永泰、惠安諸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南來北往大量貨物匯聚涵江端明碼頭。當時沒有火車、汽車,必須依靠水運,而宮口河緊靠涵江內海碼頭,便成內河水運樞紐站。只見河上大小船隻日夜穿梭;河邊建起了一座座貨棧和倉庫,一派繁榮。

涵江宮口河變遷史

  從明至清,宮口河邊農田逐漸被改建為倉房和貨棧,河岸也全數改砌石塊,每隔一小段就設河埠頭,以便船隻停靠和工人搬運貨物。為方便兩岸之間來往,河上還建起好幾座木橋。清乾隆時期,涵江幾十家大商號都在宮口設貨棧倉庫,堆滿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從美、英、德等國進口的各種商品。

隨著商貿發展,宮口河兩岸高層樓房日益增多。如清末民(國)初,有一號“十七會伯”的富商,在河東北側建造十幾座“四披水”紅磚洋式樓房,並臨河建起一長排三、四層高圓拱式大樓;大商號陳湖泉也在河南岸建造三、四層高洋式樓房。接著,又有人在河中段南岸建起三層紅磚洋樓。而陳湖泉兄弟陳濟州二亦在河西南側建起歐式水泥高樓。商家們還在河上建起東、西、中三座鋼筋水泥橋。

涵江宮口河變遷史

宮口河這種建築格局和風景從此獲得“水上威尼斯”美譽。直至上世紀80年代,郵政部門還特地派人到此拍了“水上威尼斯”夜景,製成明信片發售。

  史海浮沉,世事滄桑,如今的宮口河兩岸經過幾輪舊城改造,面貌不斷煥新。然而只要你留心探尋,依然可覓當年一些古蹟遺風。(黃黎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