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在《延禧攻略》中福康安是爾晴和傅恆的弟弟傅謙私通生下的孩子,在真實歷史上福康安是富察傅恆的兒子,在野史中有福康安是乾隆兒子的說法。

一般正史裡的說法,認為福康安(1754—1796年)是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贈郡王銜傅恆(約1720—1770年)之三子。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孝賢純皇后(1712—1748年)富察氏之親侄。

在野史中,福康安其實是乾隆與自己皇后的弟媳瓜爾佳氏苟合產下的私生子,也難怪他長得很像乾隆爺了。金庸小說裡也是取野史裡的這個說法。

乾隆皇帝英名蓋世,風流韻事不勝枚舉。據說有一天,皇后富察氏把弟媳瓜爾佳氏叫進宮中做客,萬歲爺第一次看到小巧玲瓏、俊俏可人的瓜爾佳氏,便對她產生了好感。

於是很快就找了機會把她召去,還長時間留在後宮不讓她回府,並把她丈夫傅恆支去遙遠的邊疆統兵作戰,建功立業,當然也不斷提拔重用,權傾朝野。

不過關於野史中的內容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所以福康安的身世也就成了一大謎團。不過正史中既然說是傅恆的兒子,應該是尊重歷史的。

高宗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與弟弟傅恆,系滿州鑲黃旗康熙前期著名大臣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子,姐弟倆相依為命,攜手長大。

富察氏與乾隆夫妻恩愛甚篤,可惜因病過早夭折。傅恆字春和,乾隆時歷任侍衛、戶部侍郎、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等職。

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經略大學士、平叛伊犁統帥,諡文忠。練達深沉,勤謹謙和,資質卓異,文武雙全。面對這種情況,常規做法應該是給福康安“加恩榮”,或者“蔭子”。“加恩榮”的做法是賜給異姓公爵“宗室儀制”。比如賞賜宗室爵位可以享有的“輿前對引馬”,也就是開道車的權利。再比如異姓公爵只能用珊瑚冠頂,加恩榮之後就允許像宗室爵位一樣使用寶石冠頂。而“蔭子”更好理解:原本異姓公爵薨逝後只有嫡長子可以襲爵。鑑於你為國家所做的突出貢獻,皇帝再額外多封一個爵位給你另一個兒子。但不知道出於何種考慮,乾隆皇帝決定衝破定製,不按常理出牌,授予福康安只有宗親才能獲封的“固山貝子”頭銜。清朝入關後,異姓功臣在世之時能夠獲得貝子頭銜者,唯有福康安一人。值得一提的是:福康安獲得的貝子頭銜可不是普通的世襲頭銜。尋常的貝子只許世襲,但每承襲一次,就要降爵一等,即所謂“遞降襲爵”。但乾隆皇帝特別批示福康安的貝子頭銜允許“承襲三世”,之後再按則例降爵承襲。換言之,三代以內,世襲罔替!這份上諭公佈後,朝野上下不禁議論紛紛:萬歲爺為何讓福康安一個異姓外戚,享受只有皇族宗室才能獲得的待遇?究竟這兩人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關係?正當坊間流言四起之際,前線傳來福康安客死軍中的訃告。嘉慶元年(1796)五月,獲封貝子不及半年的福康安因身染瘴病歿於行軍途中,時年四十有二,正值年富力強之時。驚悉噩耗的乾隆皇帝哀痛萬分,下旨追封福康安為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不僅福康安成為郡王,乾隆皇帝還推及其父,給傅恆也追封了郡王銜;對於福康安的子孫也眷顧有加,下詔命富察·德麟降爵一等襲封貝勒,其子襲貝子,其孫襲鎮國公,世襲罔替。聞聽此詔,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此前,福康安以異姓獲封固山貝子,已無前例可循,引得朝臣紛紛揣測他與乾隆皇帝的關係。這次,乾隆皇帝不僅再次為他衝破祖制,而且是越級冊封!按例,福康安生前只是貝子銜,即使追封也應該是晉升貝勒,而不是越級擢升為郡王。同時,不光福康安變成了王爺,連帶他老爸傅恆也被推恩為郡王,此等殊寵讓人瞠目結舌。一時間,福康安本系乾隆皇帝私生子的說法不脛而走,傳至晚清民國仍然經久不衰。

此等宮闈之事,正史自然不會有所記載,但歷代筆記中的描述卻大致相同。福康安的生母是傅恆的夫人,孝賢皇后富察氏的親嫂嫂。因這層關係,她時常和女眷、命婦們一起入宮聊天。某日恰逢富察皇后千秋節,傅恆夫人和往常一樣前來道賀並參加壽筵。觥籌交錯之間,皇后意外地發現嫂嫂跟隨宮女提前退場;不久,乾隆皇帝亦離席而去。心生疑惑的她隨即差侍女去探望傅恆夫人。侍女回報夫人門戶緊閉,因不勝酒力留宿宮中。至此,富察皇后心中便明白了八九分。次日,傅恆夫人前來辭行之時,皇后冷眼相對,只說了一句:“恭喜嫂嫂!”夫人眼見被小姑識破,羞得面紅耳赤,匆匆返回府中。此事惹來滿城風雨,更有好事者賦詩一首:“家人燕見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此詩後被收入《清朝野史大觀·清宮詞》中,大意是:皇后在宮中舉辦家宴之際,乾隆皇帝寵幸其嫂。而福康安作為外戚(丹闡,滿語皇后一族)獲封貝子,令世人都懷疑他便是當年的龍種。聯繫到乾隆皇帝對這位內侄備加榮寵,“生封貝子,死贈郡王”,二者是親生父子的傳言似乎愈加確實。除去野史記載外,在官方修撰的《清實錄》《清史稿》等文獻中,也能找到福康安系乾隆皇帝私生子的蛛絲馬跡。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乾隆像

首先,宮中撫養。按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福康安由垂髫豢養。經朕多年訓誨。至於成人。”要知道在清代,通常只有皇子可以生長在宮中,即使皇孫也不能輕易入宮覲見皇帝,更不用奢談豢養於內了。當年康熙皇帝破例將小弘曆帶回紫禁城撫養,這等恩德讓乾隆皇帝銘記終生,甚至作為“立聖孫可保三代”的證據到處宣揚。而福康安竟然自幼被乾隆皇帝安排在宮內撫養,並時常親自教導訓誨,直至長大成人。這份恩典絕不會僅僅因為他是皇后的侄兒,或者父親是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就能夠享受到。

其次,不尚公主。查閱《清史稿》可知:福康安的大哥福靈安是多羅額駙,迎娶了宗室郡王之女為妻。二哥福隆安為和碩額駙,迎娶了乾隆皇帝的第四位皇女和碩和嘉公主為妻。而乾隆皇帝最寵愛的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生於乾隆二十一年,剛好比福康安小兩歲,可謂天造地設的一對。但是,對於“生封貝子,死贈郡王”,集萬千殊寵於一身的福康安,乾隆皇帝不僅沒有擇為國婿,甚至連親王、郡王的格格都沒有指婚與他。

再次,世襲罔替之議。儘管福康安已經成為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唯一的異姓王,但這並非乾隆皇帝的本意。早在冊封福康安為貝子之時,乾隆皇帝就表達過自己的初衷:福康安戰功卓著,理應和鐵帽子王一樣,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那麼,乾隆為什麼猶豫再三沒有這樣做呢?理由也頗為簡單:自順治朝入主中原到乾隆朝這一百年間,只有怡親王允祥有此殊榮。可允祥的身份是康熙的親生兒子,雍正的十三弟,屬於皇帝的至親血脈。倘若福康安被賜予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頭銜,就等於將他與乾隆的關係公諸於世。

為了制止坊間愈演愈烈的留言,嘉慶皇帝親政之後開始收回乾隆破例賜給福康安一家的各種恩榮。乾隆皇帝在世之時,福康安之子富察·德麟的爵位是多羅貝勒,官拜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嘉慶皇帝掌握權柄後,將德麟降爵為固山貝子,革去一切職務,變成了閒散人員。賦閒在家的德麟出於對皇帝的不滿,整日去酒樓、茶肆中抱怨,好事之徒便聚攏過來,向其打聽福康安與乾隆爺的往事。嘉慶聞聽後勃然大怒,下令德麟在家閉門思過,不許在外惹是生非;最後乾脆革去他貝子的頭銜,打了一頓板子,發配西陲。嘉慶皇帝的種種做法和乾隆皇帝給予福康安的殊榮形成了強烈反差,似乎是希望藉此以絕天下悠悠之口。

不論這樁歷史公案的真相究竟如何,福康安作為一位冠絕百僚、爵超五等的異姓王,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感情確實不啻於家人父子,其待遇比之皇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其中的隱情耐人尋味。

傳言乾隆真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有些現代人知道這個私生子是誰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乾隆年間名將、大臣。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

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此外,他還參加制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籤制度。f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