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在敵後開闢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位於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及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8月下旬,八路軍成立後各部相繼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八路軍115師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由紅一方面軍及陝南紅軍等整編而來,1937年8月下旬整編完成後即東渡黃河,1937年9月下旬取得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大捷”後,115師逐漸分兵,其中師政治委員聶帥率三千餘人留在五臺山開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通過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遊擊鬥爭,部隊迅速壯大,同年11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晉察冀軍區轄冀晉、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軍區,政治委員分別是王平、林鐵、劉道生、李運昌。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冀晉軍區成立於1944年10月,司令員趙爾陸,政治委員王平,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司令員、政治委員仍為趙爾陸、王平。王平是湖北陽新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八路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冀中軍區政治委員、冀晉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王平曾任北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第一縱隊政治委員、北嶽軍區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王平將軍授銜上將。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冀中軍區最早成立於抗戰初期,1938年5月人民自衛軍、河北遊擊軍等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1943年冀中軍區併入晉察冀軍區。1944年10月,冀中軍區恢復,楊成武任司令員,政治委員林鐵,抗戰勝利時未變。林鐵是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人,曾留學巴黎、莫斯科,抗日戰爭爆發時任河北省委委員、軍事部長,後曾任鄧宋支隊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河北軍區政治委員,建國後從事行政工作並未授銜。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冀察軍區成立於1944年7月,司令員郭天民,政治委員劉道生,到抗戰勝利時未變。劉道生是湖南茶陵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及長征,抗日戰爭爆發時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政訓處主任、政治委員,後曾為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冀察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察哈爾軍區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主任、第十二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劉道生被授予中將軍銜。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李運昌是河北唐山樂亭人,曾考入黃埔四期,後曾於海陸豐、汝城、樂亭等地開展鬥爭,抗戰前一直於冀東地區開展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時,李運昌於冀東開展武裝鬥爭,曾組建冀東抗日聯軍,後曾任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司令員、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抗戰勝利後,李運昌率部挺進東北,曾任東北人民自制均第二副總司令,後曾為冀察熱遼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李運昌從事行政工作,並未授銜。

抗戰勝利時,晉察冀四大軍區政治委員都是誰,後為何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