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级行政区“两浙路”(今浙江和苏南、上海市)先连续遭受旱灾、蝗灾,之后紧接着暴发瘟疫。其中,越州灾情最为严重,震惊朝廷。危难之际,神宗派皇帝首席顾问兼任成都市长的赵拤[biàn]出任越州市长(主要管辖今浙江绍兴等地)。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赵拤到任立即深入调查实情,灾疫并发,灾民无食,官府无粮……他发现不法粮商人乘机高价兜售囤粮,大发国难财,官府屡禁止不止,反而使粮价飙升……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断然决定在抗灾救灾的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政策:放开粮价,鼓励粮商高价售粮。

赵市长的政策一经发布,粮商为赚钱就敞开销售,灾民见有粮救命,不惜重金买粮自救……无论是越州本地,还是外地粮商听说:越州放开粮价,官府鼓励卖高价。于是,星夜贩粮到越州,几日之内越州余粮堆积如山,灾民不再抢购,各地粮商纷纷降价促销,粮价竟然跌得比灾前还低……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灾民得救的灾民,在赵拤的带领下开展生产自救,很快恢复了生产,都过幸福的生活。百姓们在路上碰见赵拤,亲热得像对待父母一样。

赵拤支持和鼓励粮商高价卖粮,表面上看让米商大发国难财;实际上,这是赵拤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后,采取的无奈之举。虽是迫不得已,但在灾民命悬一线之际,却不失最佳选择,并且达到最好的效果。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赵拤临危受命,当时灾民无食,官府无粮,即使朝廷调运,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如果打击粮商高价售粮,必然导致灾民更加缺粮,出现粮食黑,粮价更高,灾民更苦。不如,索性将粮价放开,鼓励粮商高价售粮。如此以来,粮商得利发财,灾民得粮救命,各得其所有,何乐不为。随后,粮商逐利而贩,灾区粮积如山,粮价自然回落……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赵拤这么做,其实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他开始支持鼓励粮商高价售粮,别人只从表面看,肯定认为,他和粮商官商勾结,大发国难财。这在当时,无论从天理、人情,还是国法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其后果,轻则罢官入狱,重则杀头抄家。

但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声名的荣辱,个人在官场上的沉浮,而是以灾区百姓为念,以天下苍生为怀,果断决策。这得需要多大的胆略和勇气!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他完全可以选择,层层汇报、逐级上报,按部就班的套路,能确保自己游刃有余;也可以采取墨守陈规的办法,打击粮商,为自己赢得美誉;既可以在灾民面前声泪俱下地做秀,也可以在皇帝面前慷慨陈词,提出合理化建议……

但是,他都没有。他竟然选择了,这种看似伤天害理的办法?这正是我今天为什么要写赵拤的原因。


王丹誉:北宋市长竟然支持商人发国难财,灾民为何视其为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