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了古代商人的地位?

王真繁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

古代商人地位低,主要原因在于:

1.与儒家主流价值观相悖

在古代,封建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奸诈,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会崇尚耕读传家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东奔西走流浪人一般的商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3、商人职业属性决定

商人并不直接进行生产,而是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易中发挥作用。交易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分工。没有专业化分工,就没有交易。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绝大多数都是男耕女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对交易的需求本来就低,所以商人的作用也就不显眼。




历史的留白处


商人地位的低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是统治者的意愿,他们想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过去战火不断,征兵打仗那是常有的事,农民既能生产出军粮,又能够提供壮丁服务。而商人,他们不从事生产活动,

其次,商人的存在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本来过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交完赋税,留着自己吃的粮食都是紧巴巴的。而商人就是为了获利而存在的,他一看市场上的粮食这么少,物以稀为贵,就开始他们的囤粮大计,这粮食越囤越多,市场上流动的就越来越少了,这价钱自然直线上涨,越涨农民越买不起。

第三,商人有了靠山势力大还会和王公贵族结交,必定会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


花开水不流


商人地位低这跟秦始皇和汉武帝有关系,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商人地位非常低,跟逃犯相提并论。秦始皇还把商人当成了需要除掉的“五蠢”之一。

原因大致有三

一.商人不纳税,对国家而言没有用处。

二.秦朝法家治国,重耕战,子民只需耕地,打仗。

三.为社会跟统治稳定,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因灾荒农民不耕地了就叫流民,流民变会产生强盗,若有人振臂一呼就会成为叛军。所以历朝历代都把治灾当成头等大事,一场天灾,形成的流民就可能动摇社会的根基。而商人恰恰跟流民性质一样。

众所周知,古代的赋税非常重,国库是否充盈,就看赋税了。你种田要交赋税,就连成年人也要。只有商人越富。虽然拿着大量钱财,但却从来不对国家做贡献,这一点,让秦始皇无法容忍,他的心里就十分不满。还有就是汉武帝,在汉武帝的时期商人,就是刀下的鱼肉,基本上没有社会地位可言。

这两个皇帝对商人的看法影响到了后世中,商人的地位。在英明神武的皇帝看来,如果国家缺钱了,那么商人就是移动钱包,因此,他们也就成了牺牲的对象。

直到宋朝时期建立了商业税的体质之后,商人的地位才有了渐渐的改变,所以说,宋朝的商人是比较幸运的。地位明显的提高。所以宋朝算的上最有钱的朝代了。肯定的是,在其他朝代商人的地位真的不高


黄昏的草


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1.儒家思想的束缚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儒家学说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对贸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人员一般,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这些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3.货币不发达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钱粪土,清高的读书人自然会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封建统治者最怕别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敌国,谁都保不准他会干什么事,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


流明贝


这个问题很有趣,回答起来需要剖析很多东西,不过我可以先给大家一个结论:根本原因是货币经济的发展程度。

古代商人地位低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必然,世界范围内不只有中国的商人没地位,很多国家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将其归咎为:儒家思想的重农抑商精神。事实上错误的,最先提出重农抑商的不是儒家,是法家。而儒家,恰恰是为了把自己推上正统而去应合的重农抑商。

法家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学派,它关心的事情是:如何使国家上下一条心,如何使国家强大。它和用爱发电、整天到处用价值观去感化别人停止战争的学派不同,它的目的是扶植起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以战止战,统一天下!

所以这种学派提出的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会比较偏向务实,这是我说重农抑商是历史必然的一个体现:因为法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商业对统一国家造成的侵蚀作用。

如今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抨击重农抑商,但历史就是这样,有些东西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

下面我将重点讲述重农抑商为何是当时的历史必然。

我先给大家设定一个例子:商人在农业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农民在游牧社会里扮演的角色------不合时宜。

商人是以商业为主业的一个阶层。

什么是商业?有没有人尝试本质地去理解商业?商业说白了就是:交换;就是互通有无,我拿你没有的东西,去换你有而且我又需要的东西,就叫商业。

但是单靠以物易物发展不了商业,所以一般等价物诞生了,在一般等价物诞生之前的商业都是非常原始低级的,一般等价物轻质化后,商业才慢慢的变的高端。

所以一般等价物不断的演变,趋势是越来越便利。最后,货币出现了。

但是,古时候的货币是金属货币,金属可不是一个高产的东西,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金属铜它即是货币,又是生产资料,所以古时候的货币产量是非常低的,你不要被电视剧里动辄几百万惯铜钱的片段给骗了。

因为产量低,所以货币并不能被古时候的国家普及,有很多农民事实上手里掌握的货币非常少,哪怕是到了唐宋时期,山野乡村之间以物易物的现象都还是很普遍的。

所以,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征收赋税是不可能征收货币税的。

古时候征税不征货币,那征什么?

征实物,一般时候的税赋以两种实物组成:粮食、布帛。

所以古时候的粮食、布帛在部分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依然在长期充当一般等价物。

而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又决定了:只有能在事实上生产实物的人群才是国家的根本。

法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在他们主张的政治改革中就非常具有针对性了:编户齐民----实行户籍制度。

干什么用?用作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凭据。

为了有效得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你必须得控制这些人,把他们捆绑在土地上。

于是形成了一套户籍制度和兵役制度。农民,不仅成为了社会上实物财富的创造者,还成为了国家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以此达到国家自上而下的控制,这就是法家的算盘。

但这还不够,因为社会上还有一群经商的人,他们不直接产出实物价值,却通过将一个地区的特产运到另外一个地区来获利,如果这群人越来越多是不是意味着从事实物生产的人越来越少?那个时候还没有市场学派,没有人能意识的到依靠市场来调节生产。

同时,这些人走南闯北,是不是意味着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会减弱?你这些人整天走来走去,我怎么征发徭役和兵役呀?

于是,法家又提出了“重农抑商”。

通过打击商人的社会地位来组止社会人员流向这个行业。

所以说,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等到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货币产量越来越多,商品经济繁荣的时候,商人的地位才开始慢慢上升。

中国从唐代的时候才开始实行货币税,但是不普遍。明朝的一条鞭法才开始正式实行货币税,在此之前,国家征税一只以实物为主,这个时候虽然重农抑商观念尤存,但是货币税实行不久后,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便是商人的地位和货币经济的关系。


小邪杂谈


在农业时代,国家政府的税赋主要来源是农业税,因此整个国家的运转就是靠土地创造的财富来运转的。要让土地有所耕就必须让人勤劳的去耕种,因此农业时代国家的制服就是想尽办法让人口不流动,静止来为农业服务的。只要农业能够保证,国家就会平稳;如果农业能够发达,国家就会富强。

农业社会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样人民的思想比较单一,容易控制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能够降低统治者的管理成本。

然而经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商品的流动,随之带动的就是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一方面破坏农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所以商业的发达虽然能带动财富的积累,但是对“小农经济”模式的破坏性很大,农业收到破坏,整个社会立马就能出现动乱,所以农业时代都是“重农抑商”的。





潇骁宇1


农业社会,以种田为生,而商人投机打靶,就是一个二道贩子,不从事具体劳作,就是把一个地方压低价,买到另一个地方要高价。甚至有些发国难财,故意囤积,造成商品价格高得离谱,民不聊生。自然地位不高。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以读书为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这样来的。


平凡的世界1


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因素影响了古代中中国商人的地位。

第一个跟思想观念有关系。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思想观念就认为勤劳工作带来收获,

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带来收获,

这最为正常最为合理的!

而商人通过交易和买卖就能够赚取大量的财富,

这种行为被视为投机取巧,非常不道德。

所以,

中国古代商人被看作是社会的蛀虫。

第二点跟中国的经济形态有关。

中国经济形态长期以农业为主,

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

追求的就是人口多,耕种的土地多,产出的粮食多。

有了粮食,就能够维持一个王朝的正常运转。

这种经济形态决定了农业是主要经济,

并且没有很大的商业交易的必要性。

从事商业交易的那些人,也就是商人,

当然也就没有地位了。

但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国家的进入,

把西方的贸易概念和思维带入了中国,

商人交易成为了当时经济的新形态,

很快中国就出现了大批的买办阶层,

他们依附于西方国家的货物交易,

迅速的控制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得到了极快的提高。

第三个原因是跟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系。

王朝的统治者最大的任务,

就是让老百姓保持稳定,不流动,不交易,不传播思想,不造反。

所以老百姓一辈子最好都在自己的土地上,

连自己的村子也不要出去,

这是最符合统治者利益的。

而商人走南闯北,并且有钱,

是统治者最担心的不稳定因素,

也是中国儒家思想里面最痛恨的一种人群。

这跟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是完全对立的!

基于这三点原因,

商人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都被人所歧视,

处在社会的底层,

虽然他们有钱有财富,

但是并没有对等的社会地位,

而且,

他们的财富随时都可以被王朝统治者洗劫一空。



熊爸爸讲历史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

到了明清的时期,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现“红顶商人”,商人也可以参与国家的建设治理,经过改革开放到了二十一世纪,商人的地位简直处于社会的最顶层,为什么商人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自己的地位会出现飞跃式的上升。

1、儒家思想的束缚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儒家学说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对贸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人员一般,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这些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3、货币不发达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钱粪土,清高的读书人自然会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封建统治者最怕别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敌国,谁都保不准他会干什么事,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入到新时代,一个国家的繁荣自然要靠经济来带动,需要商人来建设国家,因此在新世纪,商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更多人想做生意当商人,更想挣非常多的钱。


历史的足迹66


重农轻商政策,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央王朝一直都执行重农轻商政策,原因很简单,农业为本的生产方式可以解决饥荒问题。其次,重视农业可以愚民,保障其皇权的稳定。

官爵制的文官管理制度。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可以看出古人把读书看得多重,士农工商,商则排到了最末。

最后商业中很多重要领域,盐铁等被官方垄断。限制了商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