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大多數是接觸陌生人的次數少了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都知道如何去交流,他們在餓的時候會哭鬧,在開心的時候會大笑。然而,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交流方式漸漸開始從簡單的肢體動作過度到語言。而在這一階段,他們需要大量地練習,才能夠更好地掌握這種交流方式。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孩子不愛交流是因為年紀小,其實不然。而真實的原因反而是他們缺乏了相對應的交流經驗,從而沒有學會應該怎麼很好地用語言跟別人進行交流。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看作是掌中寶,他們生怕孩子在跟旁人接觸的時候會被欺負,或者害怕他們學到不好的東西,所以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在成長的階段與陌生的玩伴交流,寧願長時間讓孩子待在家裡,或是在外出的時候有意隔絕他們跟陌生人的接觸。

這種做法雖然能夠很好地保護孩子,但實際上孩子亦很可能會因此失去了鍛鍊的機會,甚至錯過了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會有怯生的心理活動。他們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腦子裡出現的首先是這些問題:我有沒有見過這些人?見過幾次呢?我跟他們玩耍會被爸爸媽媽批評嗎?

孩子在剛開始使用語言交流時,他們會有很多顧忌,那是一種出於天生的保護。而如果這時候,家長正好隔絕了他們與陌生玩伴的交流,減少他們鍛鍊膽量的機會,那麼日後孩子也將會與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很難再通過後天的努力彌補。

重要的是,在這種生活環境下,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出現這麼一種認知:交流並不是那麼重要,我自己一個人也能夠玩得很開心。久而久之,在這種認知的影響下,孩子交流能力的提升將會漸漸地減緩,甚至出現主動與人保持距離的情況。

然而,社交挑戰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如果家長不對孩子的社交加以引導,反而通過一種逃避的方式去抹殺孩子的交際機會,那麼對於孩子日後的成長以及待人處事方面的能力都會出現一定影響。

每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大多數是接觸陌生人的次數少了

孩子之間的互動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正確的社交引導以及孩子的社交能力鍛鍊是育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1)通過“偽裝遊戲”讓孩子減少社交恐懼

孩子不喜歡跟陌生人交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恐懼蓋過了他們的好奇心。按理而言,每一個孩子都會在自認為安全的社交範圍內滿足自己對陌生人的好奇心,所以一旦孩子出現不愛交流的現象,說明他們的內心存在社交恐懼。

而家長面對這樣的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偽裝遊戲”降低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提高他們對交流的好奇心。每一個孩子天生對遊戲都有著無緣由的安全感,所以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完成這個“偽裝遊戲”,父母可以在平日空閒時間裡給自己一個“角色定位”,比如說爸爸可以偽裝成醫生,以醫生的角度給孩子將各種有趣的事情;媽媽可以偽裝成老師,給孩子講講“學校裡的趣事”。

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會從家長的“偽裝”中漸漸對身邊陌生的一切重拾興趣,並且對孩子的社會認知以及交流能力都有著一定的提升。

2)避免溺愛產生交際惰性

事實上,家長的溺愛也是讓孩子變得不愛跟陌生人交流的一個主要原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想要什麼都能通過父母來滿足的話,那麼交流對於他們而言的確也就失去了大部分意義。所以,要讓孩子主動對陌生人(陌生小朋友)進行交流,最好的方法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看到交流的必要性。

舉個例子,在孩子對某個小夥伴的玩具產生興趣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不應該二話不說給他買一款同樣的玩具,而是嘗試著讓他用自己的玩具與小夥伴提出交換或一起玩的要求。這種做法能夠很好地激活孩子的交流能力,並且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3)做好榜樣示範作用

除了對社交的恐懼之外,有的孩子不喜歡交流的原因單純是因為模仿家長行為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長自己並不喜歡交流,他們會刻意躲避社交聚會場合、很少主動邀約他人、不喜歡向身邊熟人主動問好。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對交流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

因此,要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父母應該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正面影響,主動組織社交活動,並且多用禮貌用語,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氛圍的薰陶。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陽光樂觀,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讓陌生人走進他們的生活,從而學會如何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是孩子學會交流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