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灭亡,南宋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却存在不了多久?

鬼马历史


北宋与明末,最大的外患都是女真人。两者都让女真人杀入了京师,夺走或逼死了皇帝,但宋可延续,而明不可以,主要原因在于:

宋朝内部是没有问题的,民心思宋挺宋。而明末天下义军纷起,官僚盘剥老百姓,已失众望。

宋内部没烂,明内部烂透,洪承畴、吴三桂叛,张献忠、李自成反,南明必灭。

只是内部的张献忠,李自成无本事,让女真(清)得了天下

金(女真)入了京师只能掳人而回,得点财利,毕竟再入大宋腹地也打不赢; 清(女真)入了京师,大明内乱已四起,自然要乘机一统。


彭长虎


题主也说了,南宋是守住了半壁江山,最起码还有长江天险可以守。

蒙古族毕竟是草原上的马上民族,对于水战不是很擅长,所以一直打不过长江。

至于南明就太惨了。主力部队尽失,只剩下几个明朝遗老,苟延残喘。

宋朝经历了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掳走,可以说全国上下,都是团结一心,抵抗侵略的。

至于明朝,甚至连南明皇帝都不是正统的,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祯都上吊自杀啦,怎么让民众反抗。

南宋的时候还出现了很多的民族英雄,抗金将领,蒙古的大汗都丧身在中国的钓鱼城之下,纯属是机缘巧合。但是也因为蒙古大汗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内乱,给了南宋以喘息之机。渐渐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

至于明朝则是出了几个大汉奸,清朝的三藩之乱就是明朝的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大汉奸造成的。

说宋朝时出现的几个造反派,像宋江都被招安了,用来抵抗方腊的起义军,是以梁山好汉的性子,出现在抗击少数民族的战场上,也不足为奇。

至于明朝有才能的都被逼着造反,最后生生地被李自成将明朝给灭亡了,让清朝捡了一个大便宜。甚至就是明朝的军队都被逼着造反,这样的国家还想保留半壁江山,难啦!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用现在的话来说,原因就是崇祯死后,大明没有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

对于金国来说,北宋的灭亡是个意外,金国的本来目的只是灭辽,但后来金人看到辽国败军都能击败宋军,于是南下灭北宋。

对于清朝来说,明朝的灭亡也是个意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杀,与清朝打了数十年的大明突然没了,于是随吴三桂击败李自成,正式入关。

可是,北宋亡后,宋朝还有赵构这一领导核心,还有“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最终已杀岳飞为代价保住了半壁江山。

反观大明,虽然清朝入关后还有半壁江山,但始终没有一个领导核心,被追杀过程中政权更迭是大忌。

此外,史可法、何腾蛟等志大才疏,气节可佳而能力不足,当大明最后的保护神晋王李定国出现时,为时已晚。

假使郑成功不一味的自保,能与李定国联手,中兴大明保住半壁江山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然而,公元1662年,李定国和郑成功在同一年去世,这一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于昆明,大明彻底亡了。







心向青山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句话其实也指出了南明迅速灭亡的深层原因。

南明所面对的形势比东晋、南宋都要好,首先,明朝在南京有一套现成的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是南京在整个明朝一直是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明代实际上是“两京制”,南京有六部尚书,所以,福王朱由崧一到南京,就有现成的机构可以立即投入运作。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宋高宗要在渡过长江之后,重新建立行政机构。其次,在南宋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了,有所谓“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说法。重建大明,急需赋税和人才,南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明朝有强大的海军,郑芝龙父子率领的水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是,无论是明朝,还是南明均未能利用好水师,做到水陆配合。水师对于南明来说非常重要,水师可以封锁长江,一旦控制了长江,清兵就无法渡江了。

(明代皇帝上朝时的情景)

南明内部,文官与文官不能配合,文臣与武将不能配合,官军与农民军不能配合,海军与陆军不能配合,藩王与藩王之间不能配合,尚未御敌,已陷于瓦解,最深层的原因,仍然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第一:文官集团

有明一代,党争激烈,朋党之祸源自丞相制度被废,明代的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实,权力不固定,“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而且内阁的票拟,必须得到皇帝的授意,司礼监秉笔太监往往代皇帝批答,这就使得内阁之上还有宦官。

内阁首辅“其事既轻”,也使得整个文官集团没有了一个“带头大哥”,互相看不起。

(万历皇帝画像)

万历朝的党争,被带到了南明,为什么这么说呢?明代万历年间与崇祯年间,年代其实相隔不远,因为中间的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万历朝发生的“国本之争”,后续影响被带到了南明,弘光帝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东林党人当年为了维护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反对朱常洵即位,与万历皇帝僵持了很多年,万历皇帝无奈,最后只好封朱常洵为福王,封地在洛阳,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受封之后必须就藩,于是,朱常洵不得不离开京城,“国本案”暂告一段落,朱常洛的皇长子地位得到了维护,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擒获,福王朱常洵死后,其子朱由崧继位为福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再加上他的三个儿子下落不明,此时,明朝皇位的继承人,按照祖制,应当是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可是,当年东林党人反对过朱由崧的父亲,他们十分害怕朱由崧即位以后会报复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天天强调要遵循《皇明祖训》,如今却不支持朱由崧,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福王朱由崧最终在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的拥立下即位,于是,就造成了文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南明还未在江南立足,已爆发内讧。

第二:孙可望与秦王

南明的军队主要有江北四镇,还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后期面临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是,李自成与张献忠的部下都有归顺明朝之意,但是,南明小朝廷内部,文臣与文臣之间、武将与武将之间尚且不能联合,怎么能够招抚李自成与张献忠的部下呢?南明的皇帝与官员反而看不起农民军,将农民军看作是“贼”。实际上,明朝后期,农民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官军了。

永历小朝廷自身已风雨飘摇,但对于封孙可望为秦王一事,犹豫不决,致使孙可望非常失望,孙可望被逼走之后,投降了清朝,清朝立刻封其为义王,孙可望到了清朝,献上了南明在云贵地区的防御图,致使南明的虚实尽被清廷所知,清军进入云南和贵州,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第三:海军

明朝的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郑成功父子率领的水师实际上是明朝和南明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崇祯皇帝在位之时,并未能够有效利用水师,做到水陆配合。到了南明,更没有想到要利用水师。对于南明来说,水师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利于水战,有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利用江南地区的有利地形,充分发挥水师的作用,就可以构建一套防御体系,水师一旦封锁了长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清兵就很难渡江了,南宋之所以能够抵御元朝骑兵很多年,就是充分发挥了水师的作用。

郑芝龙虽然有私心,以拥立唐王之名,争权夺利,但是,郑成功是一心想要北伐的,然而,郑成功的水师依然没有与李定国的陆军做到很好的配合。

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与郑成功本欲会师广东,直抵长江,如果明军得以会师,那么,南明后期最重要的两支武装力量就能够得到重整,复兴大明,指日可待,可是,郑成功并未按照约定会师,使得李定国大失所望。

南明文官集团内部爆发内讧,文臣与文臣不能合作,陆军与水师不能合作,藩王与藩王之间为争正统而互相攻讦,究其原因,就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代科举考试的殿试)

清朝同样没有宰相,那为什么清朝能够打败明朝呢?虽然说清承明制,但是,清朝并没有完全复制明朝的制度,清朝没有司礼监秉笔太监,清朝皇帝亲自批答奏章,相当于皇帝担任了宰相之职,顺治年幼即位,但是有摄政王多尔衮,康熙年幼即位,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摄政王与辅政大臣不是来自文官集团,摄政王是宗室,辅政大臣是勋贵集团。到了晚清时期,李鸿章虽然也是来自于文官集团,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此时进入中枢权力机构的大员,基本上都已经掌握实权了,李鸿章甚至掌握了部分兵权。清初鉴于明亡的教训,对明朝的制度还是有所改进的。


腾飞说史


北宋和明都是被一个叫金的国家给灭掉的,那么为何北宋灭亡后,保住了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而明朝灭亡后,南明确支持不了多久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来看待。

北宋虽然灭亡了,皇帝和皇室成员基本上被金军一网打尽。但是,毕竟皇室成员里还逃出去了一个皇子,而且这个皇子还是成年人,他就是康王赵构。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国君。

赵构建立南宋之后,开始在长江以南,建立都城,抗拒金国。当然这时候的皇帝赵构主要是负责跑路。

真正替赵构抵挡金军的是朝中个地方的官员,和普通的地方豪杰。

就仅仅一个中原的河南地区,就消耗了金国的很多士兵。更何况这时候的南宋还有很多名将,岳飞、韩世忠、吴阶兄弟、刘琦、王俊......。

这些人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若是金军想要灭掉南宋,就必须要达到长江以南,这个也是金军明白的。

提到金国最为著名的将军,可能就要数金兀术了吧。

金兀术带领着他的部队,确实是达到了长江边上,但是,金兀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大将韩世忠,差点把性命给丢在了这了。

当时金兀术带领着十万金军在长江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时候的韩世忠正向他靠近,还差一点抓住他。

金兀术死里逃生后,意识到了危险。他带领的十万大军,被韩世忠的八千人赶到了黄天荡。金兀术龟缩在黄天荡不敢出来。

大家是不是有个疑问,为什么金兀术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过韩世忠的八千人呢?

要知道此刻是在长江,打的是水战,金兀术被堵在了长江的岸边,他想北上,就必须要过长江,可是,长江上有善水战的韩世忠军队,他们过不去。

金兀术大军的短板就在于他们不善水战。让他们骑在马上,他们无所不能,但是,让他们上船,他们就只会上吐下泻。没办法因为头一次坐船,晕船呀。

这时候的金兀术吓得要死,赶紧给韩世忠求和。只要韩世忠能放他一条生路,他就把所有的宝贝全部给韩世忠。

韩世忠当然不答应了,金兀术本来以为这次自己要死在长江边上了,但是,最后他还是逃脱了。因为他们出重金找了一个当地人,当地人给他们引荐了一条小路,他们就偷偷的离开了。

自此之后,金兀术再也不敢来这里和韩世忠,决一死战了。

可以说这也是金兀术最后一次的江南之行了。

因为长江边上有韩世忠,金军过不了长江,所以就灭不了南宋。这时候金军想从陕西通过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灭掉南宋。

没想到的是,他们连山西都过不了,这里有名将吴阶。吴阶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每次和金军交战,都是把金军打的人仰马翻,根本前进不了一步。

在山西这个地方,两军打了几年,都是毫无进展,只好相持下来。所以,金军灭南宋的计划,也就成了泡影。

还有中原的岳飞,更是他们逾越不过的一条鸿沟。

总之,金军灭不了南宋是因为南宋有名将在,还有百姓的支持。

在看明朝就不一样了,当然明朝面对的是后金,后金相对来说,没有当时攻打南宋的前金强悍,但是,他们后金有一个前金没有的好处。

这个好处就是明朝的将领很多投降了他们,并且给他们引路来灭大明。

这个通敌卖国对于大明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吴三桂,耿忠明.......。

在一个对于大明来说致命的问题就是,当时国内还有很多起义军,比如说李自成......。

明朝可以说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金国的入侵仅仅是一个外因而已。

还有那时候南明的皇帝,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陆秀夫背着他逃到了崖山,然后跳江殉国了。至此,整个大明王朝终结了。

南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了内忧外患之中。


史学达人


北宋灭亡后,由赵构建立的南宋政权(1127年—1279年)在历史存在了152年,而明朝灭亡后,由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1644年—1683年)仅存在了短暂的39年便宣告结束,为什么当时的南明政权不能像南宋那样守住这半壁江山呢?下面我来和大家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外部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看南宋时期的地图。

北宋当时被金国所灭,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政权,此时的金国也曾多次进攻南宋,想一举吞并,但此时的金国却不具备这个实力!其一,金国对刚占领的汉地统治不稳固,民间常有抗金的武装力量;其二,金国刚崛起,本来内部就有不同的派系,1135年金太宗去世,他的孙子完颜亶继位(金国第三代君主),此时金国内部的派系斗争便更加激烈,内政不稳,当时对南宋的态度分为主和和主战两派,后来以和为主。也因此给了南宋喘息之机,使南宋得以偏安一隅。

反观南明当时的情况,这里我们先看一下南明初期的地图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问题,明朝不是后金(清)所灭,而是亡于农民起义军,也就是后来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所领导的起义军,南明政权后来被清所灭。1645年的局面如下图

到1645年,此时南明的主要大敌便是清,为什么南明抵挡不住清军的进攻呢?这里我先说说清国的优势,其一,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清军军事力量强大,先后灭了大顺,大西两个政权,其二,内部相比当年的金国来说,更加稳定,没出现大的内部矛盾。其三,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后方较为稳定。其四,清军攻势迅猛,没给南明喘息之机,所以清军一直南下进攻,最终覆灭南明。

内部因素

南明之所以迅速灭亡,与当时复杂的内部环境也是分不开的。首先南宋之所以能守住江山,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赵构上位,名正言顺,他是宋徽宗之子,得到当时官员,百姓的认可。其二,北宋亡于金国,当时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南明则大不相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南明,南明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权,内部有多个政权并立,而且都称不上是很正统的政权。最初是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被清廷消灭,后来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建立起隆武政权,但也维持了不到一年。为什么都灭亡得如此之快呢?其一,朱由崧,朱聿键上位,威望不够,得不大广大人民的支持。其二,当时的社会综合实力实在太差,明末人民生活本来就很窘迫,所以才引发农民起义,加之多年的战乱,生产一直遭到破坏,得不到发展。

隆武政权之后,便出现了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并立的局面,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半月后,朱由榔于肇庆称帝,建立永立政权。本来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还不团结,更是分成了两个政权,外患未除,为了争夺帝统,两个政权竟然相互火并,兵戎相见,所以岂有不亡之理!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便乘势攻克广州,绍武政权覆灭。此时,南方大半江山已落入清廷之手。

到1662年1月,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明朝皇统彻底灭亡。这时只剩下郑成功在台湾所建立的郑氏政权了,史称明郑时期,郑氏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但已无力回天。到1683年降清,南明时期彻底宣告结束。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肯定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教补充,一起来探寻历史的真相!


灵魂的感触


我是小小,专业解读不一样的历史。一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内忧,第二就是外患。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北宋灭亡后南宋宋能坚持很久,为什么南明很快灭亡?我们先来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原因。

灭亡原因和政权上的对比

1.北宋的是由金人灭亡的,当时的北宋末年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明朝末年外有后金,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大明王朝是由李自成农民军推翻的。

2.北宋灭亡后,南迁的抗金派和投降派一致拥戴唯一一位逃出来的皇族康王赵构为皇帝,南宋政权初期统治集团内部较为稳定,而且赵构是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帝;反观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内部派系争权夺利,党派之争非常严重,而且南明先后建立的五个政权:弘光政权、鲁王政权、绍武政权、 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等均是由明末非常有实力的武将扶植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没有多大的实权。



3.凝聚力:南宋建立初期,南宋臣民大部分都十分痛恨金人,可谓是万众一心;反观当年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大部分都巴不得李自成快点攻破北京,连民心都丧失了的明朝不灭亡才怪。

军事上

南宋建立初期,金人再一次向南宋发动战争,但是由于遭到南宋朝廷的顽强抵抗,金人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黄天荡一战中金人的十万大军被八千宋军重重包围。;反观南明政权在数次的对清军的战争中都是败多胜少。

南宋时期有非常多的名将,例如岳飞、韩世忠、刘琦、张浚等,他们都是一心为国的,正是有他们的存在,南宋在初期才能抵抗金人的数次侵犯。反观南明时期的武将,只有李定国是坚定反清的,其它有能力的将领大都投降满清,李定国一人难以支撑大局。



(南明著名抗清将领李定国)

经济上

纵观整个宋朝,经济发达程度是历代王朝之最,十分富裕,而且无论是北宋还是后来的南宋,国库存银的数量都是数千万两、打起仗来根本不缺钱;反观明朝末年,国家经济已经崩溃,国库仅有十七万两白银,连军饷都发不起,士兵肯买命才怪。

最后总结:综合以上所述南明朝廷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样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主要有三点:1.政权内部派系争斗十分激烈,君弱臣强,政令不统一;2.失去民心的政权不能长存;3.国家经济崩溃。


小行读史


因为北宋的灭亡是军事上的实力不敌!

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 标志着北宋灭亡!但都城虽失 皇帝被俘 ,可大宋的 各地军队 朝廷官员 普通百姓还是依然拥护赵家皇帝! 最要紧的是 天下读书人仍然奉大宋为正朔!

而且当时灭亡北宋的金国 属于北方少数民族 ,北人善骑马,南人善使舟!能骑善射的金国勇士 遇到大江大河却是无能为力!

所以 北宋打不过金朝 但有长江天险的南宋却可以偏安一隅!

而 南明跟南宋相比差距要大的多!!

第一

明朝在被满清所灭之前 已经被农民起义折腾的千疮百孔 民不聊生 所以当时南明并不得民心

第二 军心涣散

南明小朝廷众多 却都是兵微将寡 几无立身之地 ,便是如此 都不懂联合各自为政,甚至还想互相吞并!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诗赞扬郑成功,其中对南明的灭亡却是有一个侧面而又准确的描写!

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第三

大清灭亡明朝 用的大多却是明朝的军队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而正因为如此

南宋用来抵挡金国的无上利器 长江天险!

南明用来抵抗同样是女真人的大清 却是毫无用处!!!





府少爷的历史观


宋高宗赵构南逃,其他皇室成员都被金兵掳走,赵构就成了唯一合法皇位继承人,还是很有号召力。宋太祖赵匡胤善待文人士大夫,虽徽宗无道,整体宋朝皇帝还是得到士大夫阶级所拥护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待文人态度和赵匡胤截然不同,不但没有尊重士大夫,给的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少的。明朝宗室南逃,却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崇祯皇帝的儿子,一开始各方势力都想推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皇位继承人。东林党推举潞王,阉党余孽推出福王,最后支持推福王的马世英联合南京附近四镇军阀强推福王上位。南京所在的东南地区却是东林党的发源地,地方士绅、文人大多是东林党的支持者。福王朱由崧成了弘光帝以后,东林党以及复社这些文人才子们并不是积极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清兵。而是不断的搞出“童妃案”、“假太子案”、“大悲案”来否定弘光帝的合法性。

南明弘光政权在政治上,正统性受到质疑,得不到江南士大夫阶层支持。朱由崧本人登基后只是忙着选美女,找蛤蟆,任用马世英、阮大铖这样的阉党余孽,对即将到来清兵也没做什么准备,对积极组织应战的史可法也没支持。内讧不已的南明政权和南宋政权相比正统性有很大差别,又得不到江南士大夫阶级支持,政治和经济上就失去先手,再看看军事实力。

实际最后打败南明政权的不是清朝八旗士兵,而是推举弘光帝上台的汉奸军阀。金兵和满洲八旗兵都是骑兵为主,一旦攻到了江南的河网地带骑兵的优势就丧失了,伴随着水土不服很快被击败。历朝历代都有例可循,三国的曹操、前秦的符坚、金朝完颜兀术和完颜亮、元朝的蒙哥汗,后来忽必烈和多尔衮都是用汉族的汉奸将领带领汉族士兵打江南。骑兵南下要不就像符坚和完颜亮把自己玩死了,要不像曹操、完颜兀术差点被活捉。

金朝完颜兀术攻打南宋政权除了宗泽、岳飞指挥得当,还有很重要的两点,宋朝南逃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还在宋朝手上作为屏障。中国历史上北方政权想要夺取南方,都是从汉中拿下四川这些长江中上游地区,由上游攻破长江天险夺取江南的。四川的吴阶、吴麟兄弟多次打败南下金兵,为南宋政权保住了四川这个重要的税赋和人力基地。宋朝以文御武很重要一点是军队属于国家,由政府发给军饷,军队号令是统一的,在南逃过程中也有将领想要挟持高宗赵构,军队军阀化。金兵进攻稍微放松后,南宋的文官集团就把军权控制在枢密院,岳飞因为军饷粮草接济困难,曾想自己筹措军饷,高宗那里门都没有。南宋政权最后能守住长江以南并非侥幸。

南明政权不但内部内讧不已,军队经过十几年战斗,国家经济崩溃,早已没有军饷粮草发给士兵,都是将领带兵抢劫维持,军队早已变成军阀,朝廷指挥不动了。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手里,中游在左良玉手里。左良玉和东林党关系密切,对弘光朝廷不是很感冒,而弘光朝对他的防备更甚于对清兵来袭。左良玉手里缺粮,率兵要到南京找朝廷要粮食,弘光朝的将领们对付他比对付清兵积极多了。南明政权后来的小朝廷都掌握在军阀手里,有气节、操守的像郑成功、李定国积极抵抗清军,但已无力回天。像郑芝龙这样的没把皇帝卖给清兵换荣华富贵,那是皇帝运气好。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南宋是一个政权,而南明是多个政权。其实明朝的快速走向灭亡,崇祯是直接原因,换一个昏庸的皇帝直接逃走恐怕还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也许朱棣也感觉北京有点危险,所以在南京也摆了一套中央机构,作为北京的备选,像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就是南京兵部尚书。

但是崇祯帝却死守北京城,自己死守也就算了,也不派太子南下,造成了整个皇室直系皇位继承人都集体遇难,设想若崇祯帝南下南京,把北京城让给李自成,那结果就是清军与农民军直接对抗,明朝也有了喘息的机会,即使崇祯帝不南下,派太子或者引导诸皇子南下,即使崇祯殉国,那从北京逃出的皇子也可直接成为皇位继承人,坐镇南京,继续领导南方军民对抗清军。

但事与愿违, 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缢,崇祯的皇子也不知所踪,这直接导致明朝皇室血脉的断绝,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照都是在同一年不知所踪,崇祯皇帝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扛起复国大旗的血脉。所以南明政权是在明朝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由原来明朝的几个藩王陆续建立的政权。因为这几个王爷和崇祯的皇室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的号召力相比于南宋的宋高宗赵构而言就差出很多。他们手下的将领谁也不服谁,几个政权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而且为了争夺所谓的明朝正统,他们之间还相互倾轧。这种无休止的内讧,直接给了清朝等外来势力各个击破的机会。

经过南方个派别的激烈争夺,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高杰、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朱由崧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可是弘光朝的凝聚力却是不尽如意,尤其是弘光元年(1645年)新朝廷发生三大疑案,凝聚力更是严重削弱。不管怎么样,弘光帝的继位是符合祖训的,是代表大明正统的。

可惜由于朝廷内部的不和,弘光帝仅在位一年南京即沦陷,不久被清军俘获。弘光帝一死,各路藩王野心滋长,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

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先后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伪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布监国,但都是昙花一现。

后来出了一个有作为的隆武帝,可是也是不久失败被害。隆武帝死后,其弟朱聿鐭援自立,改元绍武,不久桂王朱由榔称帝,为永历帝,双方为争正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等到永历帝坐稳了皇位,已经是败逃到广西,长江之南的广大地区大多落入清军之手,大势已去了。

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样,刚一灭亡就有不可置疑的皇帝继位,快速凝聚人心,团结军民抗清,南明的形势不至于如此恶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