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軍事防線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是建立在四川盆地,因為其險峻的地勢註定蜀地是易守難攻的。後來的李白的《蜀道難》中也感嘆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孫子兵法·地形篇》: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唐朝宰相杜佑對著句話做出這樣的解釋:"知地之便,知天之時。地之便依險阻、向高陽也天之時寒暑、法刑德也。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勝乃可全,又何難也。"他提出了古代戰爭的三個關鍵要素:天時、地利和人和。

類似的理論在之前的《隆中對》中也有涉及,諸葛亮當時就提出北方曹操已經佔據天時、江東孫權佔據長江天險,因此諸葛亮建議劉備佔據荊蜀以求人和。當然,我們都知道蜀地不僅僅有著人和,更有著地利。

在後來的三個政權之中,國力如此疲敝的蜀國能夠存活幾十年之久,除了依靠與東吳的聯盟外就是因為蜀地的險峻。

《三國志·鄧芝傳》: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依靠地利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在險要的地勢的基礎上還需要加上正確的軍事防線。那麼蜀漢的軍事防線到底是如何的呢?

在這裡,筆者僅僅依靠一些文獻記載來大致推測一下。

北部防線

漢中地區

從後期鍾會、鄧艾滅蜀之戰中,大致可以認為蜀漢在漢中地區有過至少一道防線,也許還有更多,但是因為魏國滅蜀之戰發動的突然性造成蜀國漢中防線的全面崩潰。而我認為的那道防線是以南鄭為中心,以漢、樂二城、白馬塞、陽平關等為防禦據點。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軍事防線


南鄭在中間統籌兼顧,漢城在南鄭西,樂城在南鄭東,二城皆臨沔水而建。《水經注》卷二十七中詳細描述了沔水的地理位置。

姜維時期,曾令監軍王含以五千人守衛樂城,護軍蔣斌以五千人守衛漢城。 在鍾會伐蜀的時候,用大軍包圍兩城,但直到蜀漢滅亡這兩座城池也未被攻下,可見漢、樂二城是相當堅固的。

而白馬塞和陽平關同樣位於沔水附近,因為沔水流經的白馬山山勢高峻,可扼險作關。白馬、陽平二關正是倚白馬山緣沔水兩側修建而成。

《水經注》: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

陽平關的險峻早在曹操征討張魯之時就得到了驗證,張魯軍當時就是依靠此關的險峻能夠將強大的曹軍阻擋在漢中之外。

《三國志·武帝紀》:張魯使弟韂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里,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

到了劉備奪取漢中後,進一步加強了陽平關的守衛。到了蜀漢末期,守在陽平關的是傅儉和蔣舒(說實話不是十分清楚陽安關與陽平關之間的關係,在這裡我姑且認為他們是守在陽平關),最後因為蔣舒的投敵才導致陽平關的失陷。

漢中地區的防禦是蜀漢作為防禦北方的第一道防線。

劍閣

劍閣位於漢德縣北部。此地崇山峻嶺,山勢綿延二百餘里,其間因水流的切割,形成陡直的峽谷,人難以通行,因此鑿山架樑,上鋪以木板,修建成棧道。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軍事防線


《水經注》:連山絕險,飛閣通街,故謂之劍閣。

由此可見劍閣的險要,因此,劍閣註定是一個戰略要地。蜀漢曾長期派遣軍隊在此駐軍。而漢中失守後,姜維就是將大軍駐守在劍閣之中,擋住了鍾會的大軍,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鍾會必定回師。

涪縣、綿竹

之後還有涪縣作為第三道防線。而第四道防線就是綿竹關,綿竹倚綿水、鹿頭關而建,自北而來必經此地。劉璋防禦劉備的入侵時,先是命令張任、冷苞、鄧賢、劉璝就是任命李嚴作為守將防守綿竹關。蜀漢末期,朝廷聽聞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後,當即命令諸葛瞻父子帶兵前去涪縣防守,涪縣失守後再退守綿竹,直至戰死。可見,錦竹歷來都是保衛成都的軍事重鎮,具有重要軍事防禦價值。

雒城

雒城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護。雒城修建在雒水南岸,因為有雒水作為一道天然屏障,所以易守難攻。劉備攻蜀的時候,光攻打這個雒城花費近一年的時間。雒城的堅固可見一斑。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軍事防線


東部防線

雖然與東吳是同盟關係,但是因為之前因為荊州與東吳有過大戰,而且都是蜀漢遭受巨大損失,因此對於東吳的防備是必不可少的。而蜀漢對東吳的防線主要有兩道,第一道是以永安為中心的外層防線,第二道是以江州為中心的內層防線。

永安

永安之前叫做魚腹縣,法正曾經提到:

"又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

法正在這裡就指出了永安的重要性,在勸降劉璋的時候指出成都的門戶已開,沒有任何防守的意義。

夷陵之戰後,遭遇大敗的劉備退至白帝城,為了防備東吳可能的入侵,設立永安都督一職,並任命託孤大臣李嚴作為第一任的永安都督,可見劉備對永安的重視。就連諸葛亮都承認,永安有李嚴在,足以應對東吳可能來犯之敵。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軍事防線


江州

江州位於兩條水路長江與嘉陵江的匯合口,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如果想要通過水路進入川蜀之地,江州就必定首當其衝。為加強江州的防禦力量,蜀漢在江州外圍還設置了若干水陸津關,並派遣大將帶兵駐守。

《華陽國志》:車騎將軍鄧芝為都督,治陽關。

這裡的陽關就是在江州外圍建造的水陸津關之一。

結語

因為不同的政治關係,蜀漢的防線力量有明顯差異。因為與曹魏的敵對關係,蜀漢的大量軍事力量就要投入到北部,以求伺機進攻;東吳是一個聯盟關係,因此,東部主要就是防守為主。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南部蠻族的叛亂,還專門控制了三條南中通往成都的道路,以便可以快速派兵鎮壓。

憑藉著四川盆地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正確的防守策略,蜀漢在經濟、軍事實力皆不如魏、吳兩國的情況下,依然維持三國鼎立格局達數十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