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三张面孔: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清康熙帝赞其:“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史学家赵翼评说:“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毛泽东评价:“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这些评价,勾勒出朱元璋为人熟知的三个标签: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朱元璋的三张面孔: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时势造英雄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纪纲大败,由是豪杰并起海内瓜分,虽元兵四出无救于乱,此天意也。”

——《明太祖实录》

历史大势总是很微妙,朱元璋自己也曾感叹时势造英雄。朱重八的逆袭,确实得益于社会动荡中利益的再分配,但是分配到他这个阶层,可不只分了一次。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中,草根皇帝只有2人,刘邦和朱元璋。而刘邦之后,朱重八这样的草根再崛起,却用了1570年。


朱元璋的三张面孔: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秦末,贵族时代末路,农民起义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在这样的历史机缘下,地痞刘邦完成了逆袭。而他的子孙,给之后的草根设下了极难逾越的屏障。西汉武帝频繁用兵,增加税赋,以至于户籍百姓流失成为隐户,投入旧贵族和地方豪强怀抱,社会开始步入豪族化。汉武帝还确立了察举制,寒门再难出上品,豪族逐渐进化成为有文化的豪族,即门阀士族。直到安史之乱前,中国都是豪族社会,豪族与皇权共天下,掌握着绝大部份社会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士庶天隔中的寒门庶族,不是贫民,而是下等豪族。朱重八之辈,俨然是主流社会福利外的小可怜。

安史之乱的动荡和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接连对社会形态洗牌,到了宋朝,中国步入了平民社会。没有与天子共天下的豪族了,但是共治的信念还在,只是豪族换成了士大夫。即便这样,文化水平有限的朱重八,还是边缘人物,主流社会福利依然遥不可及。

中国历史上,中原和草原一直是相爱相杀、相互塑造。积弱的宋王朝,被草原民族推翻了,社会再次大洗牌。到了元朝,虽然朱重八依然是边缘阶层,但这个时候,所有汉人都是边缘阶层了。终于,元朝末年,社会利益再分配的时候,草根如朱重八才实现了完整的逆袭。

朱重八摇身一变成为朱元璋。璋,是原始社会祭祀的礼器,被称作“夏玉之魂”,仪仗肃穆,驯化民心。《周礼大宗伯》中记载:“(天子)以玉作六器,以礼天下四方,……以赤璋礼南方……”赤璋,即是祭祀南方朱雀的礼器。淮西乡村走出的朱元璋,没有辜负他的名字,终于成为明王朝的天子。

狠人朱元璋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傍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廓,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御制皇陵碑》

朱重八自幼艰辛,生活之于他,是一个低谷接着一个低谷,毫无希望可言。少年朱元璋阅尽世故,磨练的意志极强。强大到打败陈友谅这般狠人,踩着他的尸体做嫁衣,一路称帝。后面的史实告诉我们,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洪武帝,是个更狠的人,心狠手还黑。


朱元璋的三张面孔: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都要做的事,就是过河拆桥。之前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想的都是排队分蛋糕,但领到的都是盒饭。虽然是国之常情,但是到朱元璋这里,做的就异常惨烈,因为他想对丞相制度下手。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下的大棋。他利用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派系争端,抬了小虾米胡惟庸做丞相,接着又捧杀胡惟庸。胡丞相的突出贡献就是串联了大半个朝堂,朱元璋不但废除了丞相制度,还顺手收割了大部分老兄弟。胡案中,逾万人被杀,但是跟郭桓案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郭恒一案,逾3万人被杀,六部官员被割的像韭菜,而且“民中之家大抵皆破”。老朱这一次,是薅全国地主的羊毛充了国库。

朱元璋策划的几桩洪武大案,要是放在立宪政权中,妥妥的白色恐怖。提到白色恐怖,怎么少得了特务组织,锦衣卫和检校就是朱元璋的耳目和屠刀。读一下《明史》,就知道锦衣卫和检校有多么骇人听闻了。

“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无忧也。”寻愈。帝使画工瞷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图。讷顿首谢。”

有了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考校官员就容易很多,这就引出了洪武年间另一个杀人大户:肃贪。穷苦出身的洪武帝,在肃贪上是异常的狠绝,或者可以说是用力过猛。他规定:贪污逾60两银子以上者,立杀。但问题是,明朝官员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清官如海瑞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结果就是贪污不断,杀不尽杀。史料记载,朱元璋前20年任期,玩死了大部分官员,从省到县都很少有做到满任的公务员。其中,因贪污受贿被杀者,多达几万人。气极之下,朱元璋出台了更极端的法令,贪污即杀。这样一来,官吏人口锐减,以至于公务员不足,出现了“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奇景。“戴罪立功”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洪武时期的士大夫,是真的惨,与天子共天下是不用想了,能平安活到退休的都是幸运儿。为了不做官装疯食“狗屎”如袁凯者,也是有的。

但是,不得不说,朱元璋用他自己的方式坐稳了基业,极大加强了皇权,整肃了官场秩序。

劳模太祖

“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康熙

中国朝代一直延续着所谓的正统继承性,所以历代的皇帝还有另一个习惯:商业吹捧前朝帝王。清康熙帝就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虽然潜台词是“感谢老朱,为后世皇权添砖加瓦”。不过呢,但凡想做明君的人,对子民,也是怀着一颗老父亲的心,朱元璋也不例外。

前文提到老朱肃贪的负面,那它的正面不就是爱嘛,受过切肤之痛的朱元璋,不想让他的子民受这种迫害。法律一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百姓权益的存在,朱元璋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他不但制定了《大明律》,还亲自写定刑典《大诰》,而且《大诰》还颇点判例法的影子。



朱元璋的三张面孔:布衣崛起、残忍、能君

从几桩大案、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严格的法度中,不难看出朱元璋是个控制欲极重的人,他当然爱子民,但是他更爱掌控子民。

按照历代已有的传统,朱元璋把百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而且还进一步划分,细致到儒户、医户、校尉、力士、弓兵、铺兵、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这样的二级分类。就这样,朱元璋固定了所有人的户籍,裁缝的子子孙孙都只能是裁缝,厨子的子子孙孙都是厨子。此外,他制定里甲制度,编制了《鱼鳞图册》,就相当于做了人口普查和土地普查。之后,就是严格界定百姓的活动范围,禁止农民进城打工,限制人口流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路引。百姓如此,官员更不轻松,不但性命得不到保障,在职期间应该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朱老先生也都分门别类的规定好了,违反了是要杀头的。

从胡惟庸案,狠人朱元璋蛰伏多年捧杀丞相废除中书省,就能看出他对行政机关划分不满意。《明朝哪些事儿》里描写的特别生动: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

如此看来,朱元璋是想把他的国家打理成一个大型真人游戏,他希望所有人拿着即定的剧本,做着规定的事儿,俗称NPC。

朱元璋就这样事无巨细的掌控着庞大帝国的皇权秩序,还运营的十分成功。而刘邦打下江山后只做了7年皇帝,是吕雉替他稳了社稷;李渊打下江山后只做了8年皇帝,是李世民稳了社稷;赵匡胤打下了江山,还做了16年皇帝,只不过宋朝是出了名的积弱受气包。不得不赞一声,朱元璋真是“大魔王”段位的选手,不但打下了江山,还一路扩展疆域,自己坐稳了江山,还定立了秩序。而且,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其勤政非常出名,他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日复一日的运作着强大的国家。

但是,朱元璋真的没有感情吗?他恰恰具备一个中国男人最绵长的情感和担当:家族观念。他朱兴宗,殚精竭虑为后世打造了一个盛世皇权帝国,对子孙可谓是情义深长。而他的子孙也是不吝溢美之词,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尤其是去读《资治通鉴》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我一般给大家建议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有重要人物画像

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出来后得到了国学大师钱穆跟台静农的推荐。

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不需要像看十七遍,能够全部看一遍,重点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错了,点击下方横条即可参团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