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栓‖建構閱讀體系的三個意識


張貴栓‖建構閱讀體系的三個意識


一是語文意識。《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強調“三個基礎”:“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張貴栓‖建構閱讀體系的三個意識


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成長、發展和工作、生活的基礎。語文是思維的憑藉,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是負載文化、知識的,這正是語文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特點。

全民閱讀時代,我們拿什麼改變教育呢?可以說是語文。語文意識首先體現在它的基礎性。在我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中,充滿了語文味兒。因為語文是基礎學科。就語文本身來說,字是詞的基礎,詞是句的基礎,句是段的基礎,段是篇的基礎。閱讀是表達的基礎。曹文軒說過,閱讀是弓,寫作是箭。因為語文是基礎學科。就其它學科來說,閱讀更是理解的基礎。語文的基礎作用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把第一閱讀稱之為“基礎閱讀”。

二是主題意識。大閱讀時代的確到來了。我們拿什麼走進大閱讀的課堂?可以說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核心理念就是“課內大量閱讀”。量有大量、少量之分。大量是針對適量而言,少量是針對精量而言,不管怎樣講大量閱讀,我覺得,我們應該在課內選擇適度、精量的閱讀材料,需要關注的是,這些群文章構成了多文本,有必要像我們使用的教材一樣,以單元形式呈現出來,先有單元主題,後有閱讀內容,逐步使用完整的有效鏈條閱讀,形成系列化的類閱讀。然而,由於主題意識不強,在好多課堂上,大家都在實施大量閱讀,看來也是閱讀了好多文章,整節課下來,不知道本節課的主題是什麼,或本單元的主題是什麼,師生一起坐上了閱讀主題的“暈車”。只是在“量”上下功夫,這些文章不能形成“串珠式”閱讀。還有的課堂,教師的板書設計不夠嚴密,只是把一篇文章的題目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實際也是閱讀了許多文章。試想,我們能把這一文章的題目作為本節課的閱讀主題嗎?當然是不能的。不過,這種課堂現象比比皆是。

無論是大量閱讀,還是課內大量閱讀。首先應該確立一個閱讀主題。比如:《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就可以稱之為一個閱讀主題。其次,有目的地選擇一組描寫人物的文章即可。我認為:《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這一閱讀主題,出示最好,即使不出示,也要出示在師生心裡。起碼要有這個意識。

張貴栓‖建構閱讀體系的三個意識


三是學習意識。李希貴先生很清楚地講過,語文主題學習這個實驗課題,為什麼不叫主題閱讀,為什麼不叫主題教學,而叫語文主題學習。

首先,基於學生的學習。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更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上可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是課堂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整個課堂的效果應該表現在學生身上,而不是教師身上。精彩學生成就精彩教師。

其次,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一味地強調教,還是在強調教師的作用,其結果就是展示教師的精彩。角色改變需要從方法改變做起。2012年開始,我們讓課堂成為學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學設計”是落實這一理念的第一步,我們做了三個改變:第一、改“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第二、改“教學內容”為“學習內容”;第三、改“教學流程”為“學習流程”。把“教學”改為“學習”,理念變了,方法隨之變了。理念變了,環節變了,方法變了,課堂變了,學生變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靈動起來,生本課堂,越變越好。

張貴栓‖建構閱讀體系的三個意識


其三,基於學生學習的課程。大量閱讀需要把課程系列化。課型是載體,支撐著課程,課型的系列要求比較明顯,可以把它劃分為三種課型或四種課型。如果是三種課型,就是“整體預習課”、“基礎閱讀課”和“拓展閱讀課”;如果是四種課型,就是“整體預習課”、“基礎閱讀課”、“整合閱讀型”和“拓展閱讀課”。目前,不管叫什麼課型都好,我們不要一直在課型的問題上處於糾結狀態。課型的系列要求關鍵是系列化,那就應該說,前一種課型必須是後一種課型的基礎課型。閱讀有內容,豐富著課程。圍繞專題展開閱讀的學習,就是基礎閱讀、鏈接閱讀和拓展閱讀,就是有效閱讀,或將成為高效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