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義嗎?

朱高熾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八月十六日生,正是八月十六月圓出生,民間有諺八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也許是出生於至陰之時,他的一生也像那月亮一樣,至柔至陰,從沒有什麼暴怒殺戮,一生施仁義,更難得的是做為帝王掌握萬千人性命他沒有任性,他寧願自己麻煩也不容許傷害別人。

有一次朱元璋考察幾位世子讓他們去檢閱守城衛兵,其它幾位世子檢閱以後立刻就回來了,只有他遲遲才回,朱元璋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他恭敬的回答到“旦甚寒,挨朝食而後閱,故後”,為了士兵不受凍捱餓,他寧願自己受凍等他們吃完才檢閱。

愛民之心日月可鑑,要知道當時是朱元璋考察世子的時候,我相信其它幾位世子都是知道的,他們高效的完成任務檢閱了守城的衛兵,對於士兵的飢渴他們視而不見!以此給朱元璋留下了果敢幹練的好印象!朱高熾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沒有為自己考慮,他寧願最後一個完成任務也不願士兵餓肚子!他雖然不爭名利,但後來朱元璋還是指定他為朱棣的繼承人我想這一定是他的仁義感動了一生殺人如麻的皇爺爺吧!

明仁宗朱高熾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義嗎?

他不光善良,還能統兵拒敵。朱棣舉兵靖難時他奉命居守,要知道朱棣乾的是造反的買賣,古今藩王造反成功者只有朱棣一人,以一藩對抗全國,朱棣想都沒想就帶走了北京城全部兵力,只留下老弱病殘,並且還人數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不到,他並沒有驚慌也沒有鬆懈!他料定敵軍一定會全力攻取北京,因為北京是朱棣出征將士的家呀!他們的父母妻小都在城中!明實錄記載

旦暮治守備及禦敵之具,撫綏城中兵民人人歡悅,諮求老於兵旅及才識文吏與之同事推誠待之,皆為盡心!每四鼓而起,二鼓及息,左右或以過勤為言者,答曰“君父身冒艱險在外,此豈為子優逸時,且根本之地敵人所必趨者,豈得不御備”

他從早到晚做城牆守備工作,安撫城中軍民,人人都很高興,並且向懂兵旅之事和有才華的官吏請教,與他們一起工作坦誠相待,這些人都盡心盡力的工作!每天他四鼓就起(凌晨一點到三點),到二鼓(晚上九點到十一點)才休息,一天才睡四個小時,手下勸他不要過於操勞,他說父親在外冒險出征,做兒子的怎麼能選擇安逸呢!況且北京是出征軍隊的根本之地,敵人一定會來攻打的!

他的猜測很準,不久在他準備好城中守備工作以後,敵人李景隆就帶著全部兵力五十萬軍隊圍住了北京,此時城中加上老弱不及一萬,面對軍心動搖,他鼓舞激勸軍民,連城中的婦女和小孩都願意為他效勞守城。更可貴的是他幾次登上城樓,冒著箭雨和投石與軍民一起守城!就這樣城中軍民萬眾一心,共同對敵!

他並不是死守,幾次派人夜間打開城門偷襲李景隆的軍隊,敵人晝夜不得安息,自殺或死傷無數!李景隆見士兵疲憊只好下令幾十萬軍隊後退數十里,以幾十萬大軍圍一萬老弱病殘,數日沒有攻下城,而且反被守城軍隊擊退數十里,可以說他已經輸了,因為軍心已動搖!後來朱棣知道城牆被圍之事帶兵急速救援時,朱高熾出城與朱棣合擊李景隆的軍隊,敵人狼狽而逃!

明仁宗朱高熾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義嗎?

他愛民如子!洪熙元年夏四月,他聽說山東和淮河,徐州一帶受災後災民飢餓,地方官徵收夏糧稅款很急,急忙去御西角門找到大學士楊士奇,讓他草擬一份詔書免除當年夏稅秋糧一半,官場老油條楊士奇想使用拖延戰術說“皇上的恩德太浩蕩了,但是減稅還是要和工部戶部的官員商議才行啊!”朱高熾說“救民困苦就像救被火燒和溺水的人一樣,怎麼能遲疑呢!戶部工部考慮減稅影響國家收支平衡必然反對”他立刻命中官准備了筆,令楊士奇就在角門寫了詔書,在看完詔書蓋了玉璽後,他才長嘆對楊士奇說“現在可以對大臣說這件事了!”幾百年以後我們讀到這裡都可以感到他當時救災民的急切心情!

明仁宗朱高熾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義嗎?

朱高熾一生仁厚,對想要害死自己的兄弟不但沒有追究,而且還以德報怨,替兄弟求情,使得兄弟免於一死。在他臨終時想到的也是百姓,他說自己統治天下時間很短,沒有使天下百姓享受到自己的恩惠,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幸苦勞累去修自己的陵墓,所以告誡自己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陵墓要簡樸,他的陵墓獻陵也是明十三陵裡最簡樸的一座!在古代眾多封建皇帝中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也可以說他是一位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