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整个三国历史,怎样看待刘备这个君主?

刘大骚


刘备是三国乱世的一个英雄,刘备的成功对后世的人一个很大的震撼。刘备出身低微,是个织席贩履之徒,他和他的两个结拜弟兄———关羽、张飞一起打江山。结果在乱世当中打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江山。刘备不好读书,寡言语,性沉静喜怒不形于色。这说明刘备是个比较善于思考的内秀的人,他不爱多说话,但是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能按照这种看法去解决问题改造这个社会。刘备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是特别的勇猛绝伦,而是更多的体现了柔弱的退却的一面。徐州牧陶谦,要把徐州让给他,让了三次,他才接受。后来吕布一来,他立刻要把这个徐州让给吕布,吕布当时就要接,但是看到张飞和关羽瞪他,他没有接,后来吕布还是在曹豹配合下夜袭徐州把这个地方占领了。这这件事情上就去区分出吕布和刘备的差距。刘备是别人让都不要,吕布是别人一让就要。这说明吕布贪心,刘备有智慧。刘备也想要地盘,但是他知道要了未必守得住,要来的可能是灾祸。结果果然被吕布给强占了,后来在荆州刘表死后,蔡夫人带着刘琮把荆州献给曹操了。当时也有人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刘备还是表现的比较柔弱。他说夺其地,而执其子,以后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和刘表相见。然后没有采取强占荆州的办法。在撤退的过程中,很多老百姓跟着他。刘备也表现出了很大的柔弱。看上去是妇人之仁,但是几十万老百姓每天只能走十几里的撤退,是跟着刘备的,说明在关键时刻,他不会抛弃老百姓,这让刘备的名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广泛的传播。这为他今后打江山争地盘,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刘备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善于与别人打交道,很善于与别人建立这个有效的沟通。所以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后竟然建立了一个蜀汉政权。而且他的一生,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三国的历史,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一个威震一方的诸候,再到继承汉朝江山的昭烈皇帝。这的确是不容易的说明刘备在那个乱世当中,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有建功立业的本领,这实际也建立了功业。他在战争当中坚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办法。他注意保存实力不与别人硬拼。他身上来,或多或少的还能找到当年刘邦吾宁与你斗智,不与你斗力的影子。所以可以看出来刘备这个人是有一些是领导的气质的,他带领关张二将一直不离不弃。从贫贱到富贵,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失败和生死考验。但是这两个人一直跟着他,还有其他的一些谋臣武将,这些人都是这样,而且他的事业,他的团队经过一次失败,就会更加壮大。失败的越惨痛,他的这种反弹越强烈。所以可以看出刘备是个心怀远大的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


江南不缺水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怎样看待刘备这个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代,刘备是一步一步从草根爬上了人生的巅峰。虽说刘备也是汉氏宗亲,但由于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传到刘备这一代已经是混到织席贩履之流了。这样的子低的起点,刘备是凭着什么一步一步做到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

也是在这时期造就了刘备坚韧不拔,临危不乱,丝毫不受他人影响的性格。

公元175年,刘备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也是在这一时期和公孙瓒成为好友。刘备不爱说话,善待他人,喜欢结交豪侠。很多商人见到刘备都愿资助于他。

也是在这时期,刘备结实了从解良而来的关羽和涿州的张飞。三国演义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翻开陈寿的三国志里描述到刘备与二人同床共枕,恩若兄弟。关羽与张飞二人一直跟随刘备,不畏艰险。

要是一直讲下去,我觉得就和别的讲的都差不多。很多小事,我们跳过去讲。

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刘备的人设非常好。

刘备一向以仁义道德著世。大部分觉得刘备假仁假义,常常以泪洗面。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假仁假意一段时间的话,那么确实是假仁假意。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在假仁假义当中度过,那么那么这不管是这个人不是是装出来的还是塑造的。他就是仁义君子!

从最先的,关羽.张飞.赵云.陈到.都是被刘备的仁义感动追随。

刘备起初是靠着大汉皇室的身份而行走江湖,等到被汉献帝册封为大汉皇叔后,他更是高举中兴大汉的旗帜。这个金字招牌并没有吸引有才的人投靠,因为刘备本来是一个无名之辈,没有人愿意效忠他。

但刘备这个人确实够厉害,他不像曹操那样奸诈,也不像孙权那么地睿智,他外表忠厚老实,让人很容易产生依赖。同时刘备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像诸葛亮,庞统,黄忠等一批人才,都是他多次登门拜访请出山,才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

刘备的性格特点鲜明,他胆小怕事、心机非常重、脸皮厚,但是他善于抓住机遇,非常会把握机会,识人非常准。

刘备的优点是弘毅宽厚、识人很准,但是他比较突出的性格特点是胆小怕事,心机非常重而且脸皮很厚因为刘备出生市井,见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所以刘备很会审时度势,他把握住机会,最后成全了他的帝王霸业。

可能用一句来概括是最贴切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后的落幕---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惨败的仗,最后输掉了自己的命。

夷陵之战初刘备一路势如破竹,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战略,被陆逊识破。陆逊一直坚守不出。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正直酷夏,陆逊一场大火烧的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

至此夷陵之战落幕,后来有名的白帝托孤。

纵观刘备一生起起落落,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点击观看更多精彩历史。


小主千河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老好人,老罗笔下的刘备,就是个遇事只会哭、什么都要问别人的废物

但历史上真正的刘备,绝不是这样的,刘备也有自己的本事,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权谋,先看当年刘备在益州问题上的表现: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便打起了益州的主意,当时孙权便找来刘备,想让刘备和他一起攻打益州,说了这么一番话:

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献帝春秋》

为什么孙权说了这么一番话?其实孙权有自己的战略意图,就是与曹操平分天下: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注意这里所说的“竟长江所极”,指的是横跨长江流域的所有地区,其中也包括益州(即今四川、云南一带,都是长江流经的省份)

所以,孙权在很早时候就将益州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范围,孙权对刘备的那一句话,可以说纯粹就是扯淡,《三国志·张鲁传》根本没有记载张鲁和曹操有啥牵连

而刘备的战略又是怎样的?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说明,刘备也将益州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范围,和孙权的战略出现了交叉,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和孙权将在这一问题上产生冲突,刘备就得避免自己的战略遭到别人的破坏,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必须要用点手段,保证自己的战略意图能顺利实现

于是,刘备对孙权说了一句话:

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献帝春秋》

刘备干脆这么骗孙权:刘璋是咱们的队友,不能打他

但孙权不听,反而派从兄孙瑜驻军夏口,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益州这块地,毕竟这也在孙权战略范围之内,孙权是不会妥协的

刘备看在眼里,觉得有必要采取一种强硬态度以阻止孙权,于是刘备到孙瑜军中,放出了这番狠话:

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献帝春秋》

随后刘备还做出了强有力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献帝春秋》

这下,孙权拿刘备没办法了,只好选择妥协:

权知备意,因召瑜还。《献帝春秋》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刘备入蜀奠定了基础,后来当孙权得知刘备已自领益州牧,气急败坏,当即爆了粗口:

权曰: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鲁肃传》

这个时候孙权骂刘备是“滑虏”,但联系孙权之前的一番扯淡说辞,在这件事中,孙权又何尝不是“滑虏”呢?

事实上,刘备也好,孙权也罢,都是为了保证自身战略的实施,益州的纷争,实质上是军阀之间的战略冲突,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我们在这伴事中也看到了刘备军阀权谋之下的硬气和坚定,说明了刘备也是一个有王霸之志、有过硬能力的英雄,绝非《三国演义》里的病秧子

侠客的忠勇信义

前面说刘备拥有封建军阀的权谋,这其实是汉末群雄或多或少具备的共性,但接下来的几点,便是刘备不同于其他群雄的个性

先看初平四年的徐州之地,是何惨状: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用了这么一句话高度评价刘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

陈寿用“英雄之器”四个字,给了刘备这样的一代雄主一个十分客观、合理的定位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一代雄主,被21世纪的现代人贴上“假仁假义”“伪君子”的标签,刘备的兄弟情义、君臣信义、携民渡江,被一群无脑备黑们污蔑成“阴谋”“暗算”“猜疑”“利用”

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是不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忠诚与信义,只相信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名?

刘备是英雄,是一个在那个动乱年代的黑暗长夜里撕开一小道光的英雄,尽管刘备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军阀,尽管刘备也有私心

刘备有政治家黑点,但没关系,为了自己的梦,有些手段刘备不得不用

可是反过来想一想,最起码刘备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最起码刘备拥有草根的初心,最起码刘备为梦想奋斗了一辈子,最起码,刘备仍有人性的光芒


历史的波澜壮阔


刘备的人生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备的家境不好,从小父亲就死了,跟随母亲编制草鞋和草席为生。不过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他像电影《赤壁》中一样给士兵做草鞋,那都是没有的事。

刘备十五岁的时候他母亲就让他跟随卢植学习了,可见刘母并非普通的草鞋编制工人,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而且从刘备的为人处事来看,刘母作为他唯一的监护人应该不简单。

刘备少年时期的形象其实跟他卖草鞋的家境相差很远,他喜欢骑马打猎,听音乐,穿华丽的衣服,结交少年豪杰。他身边早已聚集了一群少年豪杰,从小就展露了领导力。因此同宗的刘元起从小就资助他,让他可以有钱挥霍。刘备的性格特征是“少言语,善下人”也就是不太说话,能够以低调的姿态对待人,所以很多同乡少年跟随他。

刘备在涿郡有一定影响力,中山的两位商人去涿郡贩马时注意到这位有领导力的少年,于是他们资助了刘备。这笔资金使得刘备可以招募士兵,组织了剿黄巾的力量。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可以说真是白手起家,以军功封县尉,从这种小官一直做起。

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笼络人心,就像他跟自己儿子说的:“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所以他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声望早就传播开了。直到陶谦临死将徐州托付给刘备,他算是正式成为一方诸侯。他来徐州时自己只有一千多正规军,加上一些收编的乌桓骑兵和几千名饥民。然后徐州的陈登,糜竺等人依然为了让刘备接任徐州而奔走呼号。

曹操从一起兵就不缺人才,一方面沛国谯县老家的能人不少,家资也富裕,另外一方面曹操本就结交了一批上流社会。刘备直到徐州才算进入上流,但是他依然缺乏人才。真正让刘备得到大量人才是在新野的七年,这七年虽然寄人篱下,但是笼络了不少荆州士人。

就这样,刘备从一文不名到很多人跟随,很多上流社会跟随。一步步走来,靠的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要问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他是个具有领导力和人格魅力的人,也是个具有坚毅的创业精神的人。


传奇历史观


刘备,在古代时期,一直都是被认为匡扶汉室的志士能人。有一句谚语这样评价刘备的功绩: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依此句评析,大家不免认为他比较窝囊。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所以还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但是我们要正确地评价一个人应当看他的行为和社会背景。

刘备白手起家,本是皇室后裔,无奈家道中落,沦落到以编织草鞋为生的地步。奈何心中有大志之人并不会因为环境而改变。他抓住了命运的稻草,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可见他的仁慈宽厚。他知人善任,团结各方力量,笼络各种人才,并且礼贤下士,所以他的属下也都尽心辅佐。再者,刘备品德高尚。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足见其做人的智慧。

毛主席曾评论刘备“如鱼得水”,可见对其评价之高。总的来说,刘备绝不失为一代明主。



野林子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怎样看待刘备这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任人唯贤

刘备是一个十分知道怎么用人的人,当然他更知道的是怎么看人。

正是因为他知道怎么看人,怎么用人,所以他才三顾茅庐不辞辛苦地把诸葛亮给请出山,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神通广大,为他的霸业给了无数的功劳。

正是因为他知道怎么看怎么用人,才能使三国时期的蜀汉人才济济。

有仁义

刘备是一个有仁义的人,正是因为他有仁义,这一点才能为他笼络一大批的人才,才能使很多人对他忠心耿耿。当然这是我从好的一个方面来解读的。

如果我从另一个方面来解读刘备的仁义,我们可以将他归结于一个人设。当今世界很多的明星,包括动漫小说人物都会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人设。一个好的人士可以让人们在人际交往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刘备正是通过给自己建立一个仁义的人社,才能笼络一大批的人才。这是我的第二种解读方式。

有毅力

刘备是一个十分有毅力的人。在他的创业初期,他的处境十分的艰难,可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这期间到底要经历多少的痛苦,我们不知道,可是这一切刘备他自己都承受了下来。他不仅承受自己一个人的痛苦,还承受着整个蜀汉的痛苦。因此我觉得刘备是一个十分有毅力的人。

懂得隐忍

刘备是一个十分懂得隐忍的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煮酒论英雄中可以看出来。在曹操说出全天下只有他们两个人是英雄的时候,刘备已经成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他隐忍了下来,这也使得他能逃过一劫,使得他能建立蜀汉。

(题外话,我觉得这一点朱元璋做的也很好,他采用了广积粮,缓称王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觉得刘备是一个任人唯贤,有仁义,有毅力,懂得隐忍的聪明人。欢迎大家来指正我的错误,也欢迎大家关注我!


侠花


作为一个三国迷,读过很多关于刘备的史书,正史野史都有。其实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刘备的性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善于组织人际关系,并且宽容仁厚,但是刘备也是个有仇必报的人物。

刘备是河北人,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家族先人们的荣耀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增加多少财富,相反刘备小时候的家庭非常贫寒,但刘备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曾指着一棵树对同族的发小说,我将来的华盖也如它一般。

刘备15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让他到外面寻学了,但少年时的刘备并不喜欢上学,反而更喜欢鲜艳的衣服和醉人的音乐,他喜欢飞鹰走兽和狗马。刘备不爱说话,喜怒从不表现出来,为人大方善待朋友,结交了许多当地的豪杰,人们都乐于资助他,这让他集结很多的人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备因为杀敌有功,被封为县尉,因为没钱送礼要被督邮遣散,刘备怀恨在心鞭打督邮200下弃官投奔公孙瓒,后因曹操父亲在徐州被杀,曹操血屠徐州城,刘备赶来救援而入主徐州,这才安下家,刘备百折不挠的性格表现在,越战越勇,每次都是失败,每次都能卷土重来,直到遇到诸葛亮联合东吴,才有了借来的荆州,逐渐扎下根来。

刘备善于组织人际关系,有时也会假仁假义,长坂坡之战有一段就可以体会出来。常山赵子龙冒死救阿斗,满身是血来到刘备身边。刘备抓起阿斗就往地上摔,说险些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听后感激涕零,此后30年忠心耿耿,被封为顺平候,顺就是听话的意思。

有仇必报也是刘备的一大特点,也是他最致命的缺点,鞭打督邮是一,白门楼吕布殒命也是刘备复仇的结果,后来主政益州,听闻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张飞因为酒后鞭打士卒被杀,刘备不顾诸葛亮苦劝,决心复仇东吴,结果大家都知道被陆逊火烧连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史学家陈寿评价白帝城托孤,说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从古至今不多见。

总之刘备还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因为性格而起,又因性格而败。


书生读书


就我的观点来看,他如果放在现代来看,决定是一个好老板,一个成功的老板,我们应该学习他忍辱负重,爱国爱民,坚韧不拔,礼贤下士,还有他的待人接物,无论对任何人他都以仁义为本,以百姓为重,但晚年他确实有些一意孤行,优柔寡断,不听忠言,过度自信,太过傲慢,轻视敌人,才铸成夷陵之败。就几点大家争论的话题,下面就是我觉得写得好,但不是我写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刘备性格很软弱?

世人有个惯性的思维,“仁必弱”,仁慈的人往往在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印象是软弱,诚实,总之是不甚刚强。其实,少年时期的刘备便显示出了豪侠性格。即使他当时只是个毛头小伙,却有非同凡响的号召力。三国志记载: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而关羽张飞二人也是在刘备纠合徒众时,所结交到的好汉。他还很看不起志向不高的人。辛弃疾词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之后,刚步入仕途的刘备(安喜县尉),又怒鞭了不肯接见他的督邮。(三国演义此处把刘备的事迹挪到了张飞身上,大概是罗贯中想突出刘备的仁)强硬性格表露无疑。直到他晚年称帝,而关羽被害,荆州被夺以后,他又爆发了豪侠本色---有仇必报。无人可以劝阻。这期间,孙权摄于刘备的神武,卑词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偷袭荆州的卑鄙,斩杀兄弟的血仇,令他不顾一切的冲向了讨伐东吴的战场。

观刘备一生,宁肯冒掉头之祸也不肯屈服于曹操的刀锋,戎马征战,颠沛流离,辗转天下。这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可以办到了,相反,必是一个超级坚强有韧性的人才能办到。

2刘备对不起吕布?

在白门楼,吕布被俘,吕布说愿意归顺曹操,曹操略有迟疑。而刘备进言举例丁原,董卓的下场,曹操便把吕布杀了。由此有人说吕布曾经辕门射戟解过刘备的兵危,救过刘备,刘备这么做对不起吕布。那么,我们可以想想吕布是怎么对待刘备的。刘备先是收留了穷途末路的吕布,而吕布却趁刘备征讨袁术之机,夺了徐州。以致于刘备一方面要与袁术战斗,一方面后方没有了供给。以致于到了兵士官吏人自相食的境地。刘备不得已请还小沛。吕布允许了。而当刘备在小沛收集兵马的时候,吕布又看不惯了,带兵将刘备打跑。根本不给恩人刘备活路。

至于辕门射戟,刘备若有徐州,焉用他辕门射戟?

3刘备不写诗没文化?

跟曹操的文采飞扬比起来,刘备一生中不见有一首诗作。又兼书上记载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所以有人为人刘备没什么文化。其实刘备少年时期便学于东汉大儒卢植。但是不太喜欢死读书本。首先从刘备经常说出有哲理的话如“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善惟德,可以服人”等方面来看,刘备相当有文化,只不过不是诗词歌赋方面的文采,而是人生哲学方面的造诣。其次布仁德,讲忠义,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只不过他不是用在口头,而是用在毕生的理想信念这方面了。

4刘备携民渡江是为了让百姓当肉盾来阻挡曹军?

这个说法非常荒唐。没有辩驳的价值。刘备若要逃生直接飞骑奔夏口就完事了。何必拖着“肉盾”十几二十里的走,最后连自己都险些丧命?难道是刻意的想试试“肉盾”结实与否?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于携民渡江之事,引用:!”【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

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

不亦宜乎!】这就是说,刘备待人接物是真诚的,不是那些嘘寒问暖做表面功夫的人所能比的。

5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议。一方面三国志《武帝纪》和《先主传》都有记载,刘备攻下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又与东吴共分南郡,自表荆州刺史,这样刘备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荆州(共七郡,分江南四郡,江北三郡),说明刘备是荆州的实际占有者。而另一方面又有东吴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推脱先取凉州等等记载。所以刘备借荆州的问题一直是个悬疑。

6刘备杀张裕是因为小心眼?

有人说刘备杀张裕是因为张裕曾经笑话刘备没有胡子。所以找茬杀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当时刘备在刘璋那里寄住,刘备看到站在刘璋身后的张裕胡子很浓,就跟他随便开了个玩笑说,你是:胡子绕嘴居住。没想到张裕因为刘备只是寄宿的,而自己是刘璋的爱臣,竟不管身份大小嘲笑刘备是:露出嘴巴的人(没胡子)。相当狗仗人势。

后来刘备称帝以后,他又跟人说“蜀汉九年必然灭亡”。而且不知道跟几个人说过。

对于新建的国家来说,人心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他却散布灭国论。真是找死啊!

7刘备征东吴是因为失了荆州,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首先我们从刘备的性格分析,待人真诚,尤其是他所赏识的人。刘备在乡里时,乡里有个叫刘平的派刺客杀刘备。刺客去拜访刘备,而刘备不知对方为刺客,待他非常真诚,刺客竟被感动,把原委说了出来后走了。可见,刘备对待兄弟般的关羽是付出了多少的真心。

其次,《刘晔传》佐证:东吴袭杀关羽夺荆州以后,魏国的谋臣皆分析刘备不会出兵。只有刘晔说刘备跟关羽名为君臣,恩犹父子(碍于君臣等级,所以没说兄弟)。推测刘备必然出兵。

最后,《先主传》明确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刘备征东的主要原因是关羽被害。否则不会内有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竭力劝阻,外有孙权请和他还不依不饶。我们前文也提到了,刘备有豪侠性格,兄弟义气重。

8刘备夺了同宗刘璋基业,不义?

其实,刘备要夺早夺了。张松和法正给刘备出主意,让刘备在会所袭杀刘璋,西川可定。虽然刘备有取蜀之心,但始终不忍心也不喜欢暗杀这种手段。推脱“此大事也,不可仓卒”。后来,曹操征孙权,而关羽又和乐进战于青泥。刘备想管刘璋借一万兵,刘璋只给4000,补给只给一半。张松催促刘备动手的信又被刘璋截获,杀张松,并通知手下将领以后不要在听刘备的了。刘备这才大怒,开始进攻西川。

刘璋自保之主。大汉名存实亡,作为汉室宗亲他不仅不发兵讨逆贼匡扶汉室,相反坐拥偌大益州,只为了私仇跟张鲁打来打去。这就好比中国被日寇入侵,将要亡国。这时你作为一个军阀有人有地有枪,却不抗日救国。这时夺了他的基业用以抗日,义或不义?

9刘备举国托孤是假,为了测试诸葛亮?

这就更不可能了。刘备平生最会识人,又最得人心。刘备跟诸葛相处这么久,不可能在快死的时候才去测验诸葛亮吧。而且,诸葛亮奇才,会看不出刘备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吗?佐证是《三国志》: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心神无二是说只有一颗诚心。以刘备的性格和平生处事态度来看,的确如此。






影视职员


1. 夷陵之战,是万不该的,毁了家底。关键是被迫的,他们结义的时候有言在先,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了兑现诺言,兄弟之情,冒然对东吴开战。2.没给孙尚香什么名分。孙尚香对他是真心的,即使是美人计,你们成婚了,她只想要个名分,别无所求。就连刘禅也没给孙尚香什么名分。3.做人耍手段。赵云救回阿斗交给他,他将阿斗往地尚一摔,说,“小畜生,差点毁了我一员大将”。谁还有比这高明的手段?后人说阿斗被摔成脑震荡,影响了智力。白帝城托孤,他怕诸葛亮篡权,提前打预防针,“吾子不才,先生可取而代之”,言下之意,你诸葛亮是臣子,是不能取而代之的。



渔樵之人W


刘备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君主。

但,他绝对是一个成功的“刘备”,即是说,刘备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这比做一个成功的君主可要来的高尚,也来的艰难。

不谈这个,谈君主!

个人观点:

在“三国英雄谱”中,刘备绝对是第一名;

在“三国君主排行”中,刘备只能排在第二名。

“三国君主排行”中第一名应该是曹操。

刘备做君主为什么是第二名?

毛主席说的好:

刘备这个人的优点主要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主要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好感情用事;
  • 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评价历代帝王君主,谁有毛主席有资格呢?

做一个君主不能保持住理性,被感性左右,是可怕的,刘备因为关羽被杀,起倾国之兵杀向东吴,他破坏了三方平衡,失败!合格的君主不会做这种事情。

刘备为什么不能保持理性,因为他不能分清主次矛盾呀!关羽和孙权因为结儿女亲家不成而生的仇是次要矛盾,和东吴政权的联合抗曹才是主要需求,因为东吴和蜀国相比曹魏是弱小的,当然是两个小的联合起来抗击大的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可惜,刘备被“兄弟义气”迷住了眼睛,糊住了脑子。

让“耿直”的吕布凭他的直觉来瞎说大实话吧:

大耳儿最是叵信——吕布

可能有人不同意了,吕布一个三姓家奴也配来谈“信”吗?

吕布当然不配,但是他有资格要求刘备讲信用。

为什么?

因为刘备是准备做君主的人,他必须放弃感性思维。

刘备因为讨厌吕布而让曹操杀吕布,这不是“君主作风”,也不是“君主谋略”!他被“自己的好恶”迷住了双眼,糊住了脑袋。

说刘备没有君主风度可以理解,

为什么说刘备缺乏“君主谋略”?

吕布被绑到曹操马下之时,苦苦哀求曹操饶他一命,曹操惜才,正准备放吕布一马,让吕布带领骑兵的。

刘备轻轻一句话“明公您看不见吕布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曹操惊醒,杀吕布!

刘备完全可以等着吕布给曹操捣乱的,说不定傻缺吕布一个生气那一天就和曹操鱼死网破了呢!

刘备就因为讨厌“吕布”是三姓家奴,出于义愤,杀死了吕布,忘记了他的政治家身份。

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君主应该寡恩少情多厚黑。

反观曹操,就让活着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去了,关羽那性格,不是缺乏理性,是完全没有理性,做事情只凭好恶。

最后果然给刘备惹了大麻烦。

如果曹操在关羽不愿意投降之时,杀了关羽呢?

也许守荆州的就是赵子龙了呢!谁知道会是什么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