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俗話說,自古英雄愛寶馬。寶馬良駒不僅是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更主要它還是戰場上的交通工具、先進武力、武器,戰馬越優良一如現在的戰機、坦克越優良一樣,擁有高一級別的武器一上戰場可以碾壓擁有低一級別的武器的敵手,這戰馬優良與否事關戰爭成敗的問題。所以,才有英雄配寶馬,征戰沙場,縱橫馳騁,立威揚名。關羽、呂布的赤兔馬,劉備的的盧馬等等,在戰場上都是發揮過巨大作用,甚至關鍵時刻起到多虧了戰馬才活命的情況,比如,劉備的盧馬越澶溪逃脫了東吳的追擊。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有句諺語說,“因為失去一個馬蹄鐵,所以失去一匹戰馬,因為失去一匹戰馬,所以失去一位將軍,這位將軍指揮千軍萬馬,他的去世,導致千軍萬馬沒有了指揮,遂失去一個軍隊,失敗了一次戰役,丟失了一座城,甚至失去一個國家。”這充分說明了馬蹄鐵的重要,呵呵,馬蹄鐵的重要實質是戰馬的重要。馬蹄鐵保護馬蹄,馬蹄不受損才能馳騁千里。

然而,據專家對史料及考古研究發現,在漢朝時我國還沒有使用馬蹄鐵史料及實物發掘的證明。至少,應當可以說,漢朝時馬蹄鐵使用的應該不多見。那麼,對戰馬馬蹄的要求肯定是越堅硬耐跑越好啊。而就有這樣一種優良馬種,善於奔馳,蹄堅硬,體健壯,這就是大宛“天馬”,這封號是漢武帝封的。普遍稱謂是汗血寶馬。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漢武帝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按《大宛列傳》載,他也喜歡寶馬,因為聽了出使西域的張騫說到大宛地產良馬,尤以汗血馬著稱,漢武帝相中了這地方的汗血馬,遂想要換取大宛國的寶馬,換而不得,派去的使者也被殺,遂有了萬里出擊征戰大宛的戰役。不惜傷損慘重,兩次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萬里出征征戰大宛國。大宛相當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一代,在以馬為交通工具的古代,征戰離漢朝相當遠距離的大宛,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試問,漢武帝為何排除各種阻撓,不惜損失慘重,非要征戰大宛,派李廣利出征大宛真的僅僅就是為了得到汗血寶馬?

其實非也,這就需要詳細瞭解下出徵大宛的來龍去脈。漢武帝並不是無故無理由的強行出征,而他也是先禮後兵的有理的出征。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本來漢朝是想聯合大月氏進擊經常來犯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漢朝得知,匈奴滅了大月氏的國王,用其國王的頭顱做成盛酒器具,漢朝分析,按常理大月氏當與匈奴不共戴天,有進攻匈奴的強烈願望,報仇啊。這也是漢武帝派使者張騫去大月氏搞聯合活動進攻匈奴的一個原因。

然而,去大月氏要途徑匈奴地盤,結果,張騫途徑匈奴地盤時,被匈奴捉了去,幽禁在匈奴,且在匈奴單于的安排下,娶妻生子。但張騫始終保持著漢朝符節,使命不忘,漢節不失,在過了很多年後,匈奴漸漸放鬆了對他的監視的情況下,得機逃出匈奴,一路往西,到了大宛,大宛熱情接待了張騫,張騫在大宛呆了一段時間,瞭解了大宛的風俗人情,特產、其中就包括大宛的汗血馬。同時張騫也向大宛介紹了漢朝的盛況。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然後,帶著使命的張騫就表明了去意,要到大月氏,大宛派出嚮導協助張騫先到了康居,由康居然後又去了大月氏,目的地是到達了。但是要達成的任務目的卻不盡如人意,大月氏不願意同漢朝聯合進攻匈奴。

或許是時隔太長,畢竟,張騫從漢朝出發,如今到了大月氏,輾轉已是十幾年了,或是大月氏已經忘記了當年匈奴對其的攻伐的仇恨,也許是新任大月氏太子征服了大夏,已經心滿意足了,反正是沒同意張騫帶來的聯合的使命,張騫的使命落空了。然後張騫就回漢覆命,給漢武帝帶回來了眾多西域之行的新發現、新鮮見聞,如大宛、大夏、烏孫、康居、安息、身毒等國風俗。可想而知的,大宛的汗血寶馬也是此時經張騫之口被漢武帝瞭解了。漢武帝想要用金銀財物換取大宛汗血寶馬,卻被大宛拒絕,還殺了漢朝使者,搶了漢朝用來換取汗血寶馬的財物,漢武帝因此大怒,決定了攻打大宛的軍事活動。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從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看,

這一方面說明了張騫的堅定意志,可謂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矢志不渝歷經千辛萬苦也要完成使命,同時也表現了張騫堅貞愛國的情懷。

另一方面說明,漢武帝不惜傷亡損失巨大,排除鄧光等大臣的阻撓,非要出征大宛,我認為不僅是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馬,當然得到優良的汗血馬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即便是名義上是要得到汗血寶馬,但實質上得到汗血寶馬的本意還是為了壯大漢朝軍威,為了對付匈奴騎兵。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結合當時的情況看,時常騷擾漢朝北疆,對漢朝形成巨大威脅的是匈奴。征戰大宛,取得良馬,更深一層原因,是為了強大漢朝騎軍對付彪悍的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本來就是奉命去為了與大月氏搞聯合對付匈奴,目的很簡單明瞭——就是為了掃除邊疆匈奴擾亂的憂患。只是,費盡周折輾轉十幾年的張騫,聯合沒搞成,卻發現到了新國家——大宛,發現大宛這個新國家也沒什麼,而關鍵是這個國家有寶馬。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西域古城還原


寶馬意味著什麼?戰馬呀,軍隊的裝備,強大軍隊,有了優良品種的戰馬,則意味著有了強大的騎兵,有了強大的騎兵便能更輕易的對付善於弓射騎馬的彪悍的遊牧民族匈奴兵。李廣就是因為弓馬嫻熟,百步穿楊,善於騎馬,在沙場是匈奴的強大對手,才聞名整個漢朝。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同樣,也可以說,千馬易得,寶馬難覓,良將配寶馬,則將更強,漢武帝不惜重金去換取大宛的良馬,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強大自己的騎兵,壯大自己的軍隊,以便北擊匈奴,掃除邊患。非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喜怒愛好的需要。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關於這點,另外可以說明的是,當時,貳師將軍李廣利圍攻大宛,大宛軍民被迫殺死了自己的國王,向李廣利求和,給出的條件是,同意把大宛的國寶汗血寶馬放出來任意漢軍挑選,送給漢王朝。李廣利同意了,挑了十匹上等良馬,另兼三千匹中下等馬。從這裡挑選走了三千多匹馬看,完全可以組成一個騎兵團了,若僅僅是為了滿足漢武帝對汗血馬的需要,沒必要挑那麼多吧,挑上十幾匹也就夠漢武帝騎行遊樂的了。可是,不是,從三千多匹這數量上看,也說明漢武帝實是想改造提高自己的軍隊的戰馬,優良的戰馬才能組建優良的騎兵,這很符合漢朝當時面對著強悍的匈奴騎兵的威脅的情形。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可是,換卻沒換來,使者還被殺,財物被搶。因此漢武帝大怒,漢武帝認為這有損漢朝的大國威嚴,所以攻打大宛,從這看,漢武帝攻打大宛想得到良馬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因為漢武帝想要強大自己的騎兵,為了攻打匈奴。否則,僅是因為生氣,僅是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趣愛好就情緒性的大動干戈,不遠萬里出擊大宛,這未免是太意氣用事了吧。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另有出征大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揚漢朝大國之威。收服西域諸小國,避免北擊匈奴時,造成西域諸國的輕視敵對妄動,從而造成大漢朝兩面受敵。是大宛國先冒犯漢朝在先,若不還擊大宛的侵犯,有損漢朝大國的威嚴。以致造成,西域諸小國以為漢朝軟弱,定然小覷漢朝,一旦與匈奴聯合共同侵犯漢朝,則漢朝分散兵力再來防衛就頗顯被動了。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總之,攻打大宛的整體的動機,是建立在為掃除北疆匈奴的騷擾來犯。真正對漢朝造成巨大威脅的是當時的匈奴,匈奴部落相對較強大。漢朝本來就是想準備聯合大月氏聯合攻擊匈奴,此事未成。但卻有新發現,這就是,張騫發現了大宛,漢武帝聞之有寶馬,而對付匈奴正需要良馬強將。

欲換寶馬強大騎軍掃除匈奴的憂患,不得,漢使者又被殺、財被搶,才有了漢武帝出兵征戰大宛。這也算是出兵有名了,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是大宛羞辱小覷漢朝在先。並非漢武帝窮兵黷武,耀武揚威,欺負弱小國家。


萬里出征戰大宛,大漢揚威得寶馬

防禦匈奴的漢長城


出征大宛的積極意義:

攻克大宛後,得到優良馬種,有了先進的騎兵,對掃除北方匈奴的擾亂奠定了有利的條件。鞏固了漢朝邊疆的安定,同時也影響了西域諸小國的穩定,擴大了漢朝的附屬國的影響範圍,征戰大宛,收服了西域,擴大了漢朝的統治疆域。

征戰大宛,開通了漢朝與中亞地區的道路,促進了漢朝與中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西域的苜蓿、葡萄及葡萄酒、石榴、胡麻、汗血馬等傳入漢朝,漢朝的文化、農業技術,絲織品、瓷器等也傳到了中亞。尤其,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彼此來往使者增多了,更是促進了西域諸國與漢朝的文化、經濟技術的交流,商業的繁榮。若說,張騫探險打通了西域之路,則漢武帝派李廣利“征戰大宛”一戰,是確立了相對安定的環境——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保證了漢朝與西域絡繹不絕的使者往來的安全,遂才開創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