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中學歷史課本中提到的朱元璋,筆墨不多,一個暴戾粗鄙的帝王形象浮於紙面,後來看了明史,看明朝那些事兒,對朱元璋有了天大的改觀。他的生猛,他的才華,他的果斷,他的隱忍,他的深謀遠慮,他的愛恨情長開始變得豐滿而立體。他是我整個明朝三百年最佩服和喜愛的兩個人之一。今天我試著還原一下歷史上的老朱。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先說說他的大的歷史生平:

1328年 出生

1352年 24歲 在寺廟當了兩年和尚,時年投靠伯樂郭子興

1353年 25歲 成家娶郭子興義女“馬皇后”,從郭處出走獨立門戶

1356年 28歲 攻下集慶(南京),佔據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1360年 32歲 龍灣之戰打敗陳友諒,絕處逢生

1363年 35歲 陳友諒傾巢而出攻打朱元璋,潘陽湖之戰滅掉陳,奠定稱霸天下基礎

1367年 39歲 滅張士誠,與元朝二分天下

1368年 40歲 集慶(南京)稱帝,隨後派徐達,常遇春北上攻克大都,徹底擊敗元朝

1398年 70歲 崩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老朱出生於窮苦人家,而他的眼界,胸懷並沒有因為出生環境,受教育程度受到限制,這本身就是令人驚訝的事。

一開始,他並不是堅定的反元者,他也不認為自己能在反革命事業中有一番作為,即便他的父母,兄弟因為災荒相繼餓死,他只能到處湊錢草草安葬,然後到寺廟做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當時真是這樣想的,這份“工作”雖然掙不到什麼錢但好歹有飯吃,將來再看有沒有機會娶個老婆(元朝和尚是可以吃酒和肉,娶妻生子的)這輩子就圓滿了——真為小朱的胸無大志捉急,就你這樣,哪個丈母孃會把姑娘嫁給你啊。

當然如果真這麼敲一輩子鐘下去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大元王朝也不缺他一個敲鐘的,缺的是送鍾人。不久,老朱的兒時玩伴湯和寫信過來,讓他過去參軍一起大幹一場,沒想到他絲毫不為所動,偷偷地把信燒掉。為啥?怕死唄!——所以我們有時候不要過度美化那些大人物的歷史,他們只是對的時間做成了一些事情,但並非一直如我們想象中的自帶光環,你看蔣介石30多歲的日記也是這麼個道理:今天為荒廢一天而後悔,明天為起了色念而自比禽獸,懊惱不已。

但歷史爸爸既然選中了你就由不得你,也不知怎麼老朱收到“反革命”人士的信這件事被鍾友告密了,從這裡也看的出來老朱的同事關係處理得並不好。這下好了,很有可能啥事沒幹要被以反革命的罪行殺頭。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老朱果斷做了一個決定:算命——坦白講我要有這樣的一個朋友我是不願交的,簡直爛泥扶不上牆嘛。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算命先生周德興幫他算了一卦,結果是“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待在這裡都不行,去革命可能還沒事”,於是,終於老朱堅定的踏上了革命之路。

他投靠的人是郭子興,他人生中的唯一一個伯樂。說起來去見郭伯樂的這次“面試”差點沒過,原因也很簡單,老朱長得太醜,醜的程度你可以腦補落魄加粗加長版的馬雲,關鍵是他不善言辭看著還凶神惡煞,不過郭子興也是有過經歷見過市面的人(那會都50歲了),覺得這人長相如此奇特興許有過人之處,於是把老朱留在身邊做親兵。從這個故事我們也有理由推斷當年面試馬雲的肯德基領導肯定沒有讀過這段歷史。

老朱憑藉著自己的聰明,努力,正直很快在郭子興的隊伍裡作出了成績,理論上來說窮苦人家的孩子在有了一些職權後,搞點貪汙受賄的勾當太正常不過了,可老朱沒有,很快他做到軍隊的總管,主要監管部隊官員們的經濟收支,他自己剛正不阿,當然對別人也是一視同仁,因此在軍隊裡威信很高。

論格局,胸懷,氣魄郭伯樂跟他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因此不久兩人有了罅隙,有一次在旁人的唆使下,老朱差點被郭幹掉(知乎上有個關於馬皇后給朱元璋送餅的問題就是在這次糾紛中的故事)。

這次糾紛也讓老朱看清楚郭的真面目,決定自立門戶,理論上他積累了幾年有不少親兵,可是他出人意料的只要求帶走24個人,郭子興對此很高興。從這裡也能看出兩人認知上的差距,在老朱看來,人才比人數重要,顯然郭子興不會懂。這24個人裡面有徐達,湯和,周德興…看人相當的準!

靠著這20多個人的能力和老朱的智慧,很快他們在滁州站住了腳,帶的兵也達到數萬人。一年後,郭子興聽說老朱混的不錯,加上在總部老受到排擠,前來投靠朱元璋。這時老朱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把自己軍隊的統帥和軍權通通交給郭子興,這也令郭子興感動不已。

不管老朱的這個行為有沒有作秀的成分,但有一點他確實是感激郭的,他清楚沒有當初郭的提攜,自己什麼也不是,而且還撮合了馬姑娘的姻緣,堪比再生父母,即便當初有些摩擦也不能掩蓋郭對他的恩情。從這裡可以看出老朱是一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人。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因為他知道憑自己的本事,再得到這些不是難事,為什麼不表現的氣度大些一方面兩方保持和睦,另一方面還可以做給我的兄弟們看。後者更為重要。

網上有個段子說一個富豪對每一個分手的女友都會補償一大筆經濟費用,更不用提前面幾任妻子,朋友不解,問他補償給前妻這個是法律規定必須這麼做好理解,但是對女朋友完全沒必要啊。富豪笑著說:我是為了營造在情感方面的良好口碑,這樣每次我一分手就會有更多更優質的對象因為我的“紳士”作風找到我。所以你看很多事情的意義並不在做這件事情本身,而在事情之外,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老朱已經具備足夠的政治覺悟了,說到這我有點心疼郎鹹平教授,利用自己高超的專業手段撕逼小三成功,據說讓對方拿不到一分錢,但是呢,以後誰還敢跟你搞男女關係呢?

自此,老朱終於在人格上完成蛻變,不再是那個畏首畏尾,做事猶豫不決的朱重八,而是胸懷大志,自信滿滿的朱元璋。

這一年,老朱27歲。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沒多久郭子興因病去世,老朱也終於沒了情感包袱,放開手腳開始大幹,1356年,他帶領弟兄們攻下集慶(現南京),老朱當時的心情有點像創業公司的CEO拿到A輪融資把辦公室從住宅樓搬到體面的寫字樓,談IPO還為時過早,但終於有了一塊像模像樣的根據地了,要“忽悠”優秀的人才加盟也相對容易些了。

老朱沒讀過什麼書,但是他在一些戰略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上是天然高明的,比如在他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紛紛稱帝的時候,他卻能按耐住寂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樣做的好處是元王朝不會那麼快盯上他,在當時全國到處是“反革命”烽煙四起的情況下,朝廷精力有限只能找幾個最為出挑的典型下手,這就像你滿頭是包,你最先處理的肯定那些最大最癢的。而這為老朱的壯大贏得了時間。

他的死對頭陳友諒可不這麼看,在他眼裡朱元璋雖然現在弱小,將來卻會是最強勁的對手,所以不如抓緊解決。從這也可以看出陳友諒的高明,無怪乎能成為當時最強大起義軍的首領。但這份高明是相對於張士誠,元王朝以及其他人的,和朱元璋相比,顯然還是差了些。

老朱最厲害的還在他對人性的判斷上,以他為數不多的和兩位主要對頭的接觸中,他認定陳友諒志驕因此好生事,而張士誠器小則無遠見,因此在對待兩者的態度上也截然不同:張士誠可以先晾著,而陳友諒則需重點解決。因為以張士誠的格局不會摻和事,反之則不然。

在對陳,張有了如此判斷之後,老朱嚴格按照這個應對數十年的交鋒,並取得最終的勝利。你可以說他對人性理解得很透徹,但我卻認為這只是他對人對事,決策定奪的縮影,這背後是一整套“朱氏原則”在發揮作用。也就說他做事考慮問題是遵循原則的人,據我的觀察牛人們都有這樣的特徵,原則在我們現代被稱為 “方法論”,簡單一點說就是這個事情為什麼這麼考慮,那個事情為什麼這麼選擇?這背後都遵循一定的方法,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情緒。

這裡展開講一下,會涉及我個人理解的關於人生的一些重要道理:你說老朱懂人性,聰明如陳友諒,張士誠就不懂人性嗎?影視劇裡通常容易黑化他們這些反面角色,以致於他們看起來特別傻,其實真實完全不應該是這樣,他們對朱元璋肯定分析的也很透徹(即便自己沒那麼想得周全,身邊還有大把謀士呀!特別是張士誠,以他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財力周邊聚攏的可是當時一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但這個理解只是一時的,因為他們做事也好,決策也好不如朱元璋有“原則”,更多時候憑藉一時的主觀情緒來,而不是也不會善於總結這些理性的原則。拿我們自己舉例子,我們在面對同事,朋友,戀人時有考慮過相處原則嗎?我相信大部分都沒有,全憑自己的爬行腦和情緒腦(大腦分三部分爬行腦,情緒腦和理性腦)來左右,但是你要知道現代社會有不少和老朱一樣的牛人也會為自己的這些關係處理設定一些原則,所以他們在面對這些問題上永遠比一般人更加遊刃有餘,而且出錯的概率低,天知道我們有多少錯誤是因為一時情緒化而犯下的,簡單說來建立原則並堅定地依照履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去除情緒的非理性控制。還有一個事情也說明老朱是一個做事有原則的人:他很早就認識到守江山和打江山需要的才能是不一樣的,所以更認可大兒子朱標的仁慈寬厚,而不是四子朱棣的軍事天賦和能力才華,儘管大家都認為後者更像他,即便朱標去世後,這個原則也沒有動搖過(也許內心有過糾結但並不能影響他對原則的堅持),所以他又把孫子朱允文立為太子,很多人認為是老朱對兒子的死懷有歉疚所以這樣做,其實如果對他生平了解深一些會知道他才不是這樣意氣用事的人,他只是堅定地執行他所認為的王朝繼承人的原則罷了。儘管他沒料到後面發生的事情,但是他的這條原則並沒有問題,因為他的選擇的確有更大的概率成就一個盛世明君。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所以從這個角度給我們凡夫俗子的啟發是:學會確立自己為人處事工作生活的基本原則並堅定的依此踐行。這樣做的好處往大了說可以避免我們在人生重大問題上少犯錯誤,往小了說可以讓我們少很多糾結,舉幾個例子,如果你建立了自己的消費原則,職業規劃原則,交友原則等等,你就不會再糾結淘寶上100塊3件特價T恤(看起來非常不錯)要不要買?不會在拿到幾個offer不知去哪一家?不會在某個朋友找你借錢為到底借不借而苦惱,因為原則會告訴你。你要知道真正的牛人都是有原則的,所以他們做決策時顯得毫不費力,而且這些原則是不斷成長迭代後的結果,並非一成不變的準則。

有點扯遠了,我們接著說老朱,因為陳友諒很早就意識到朱元璋非池中物,所以他的首要目標便是他,那會陳比老朱強悍很多,特別是水上部隊,號稱六十萬水軍,而老朱才一二十萬,所有人都認為沒得打,當陳友諒來勢洶洶地接連攻克幾座城池後,連老朱也沒有太大的信心。這時候劉基站出來一通高談闊論扭轉了大夥的心智,其實也沒說啥,放在今天無非是一些打雞血的話而已,不過那樣的形勢下顯得難能可貴,而且文化人的雞血必定是有理有據更讓人信服的。其他人有沒有恢復信心不那麼重要,最關鍵是老朱自己有信心了,所以汶川地震時溫總理說信心比黃金重要確實是這麼回事。第一次大型的交戰在龍灣展開,這也是老朱精心設的局,陳有諒上當了,慘敗。這一次也讓老朱士氣到達頂點,以前都認為陳友諒的水軍是不可戰勝的,現在看也不過如此。

陳友諒的脾氣自然是不肯服輸的,他再一次讓情緒左右了自己,如果他有自己的交戰原則的話,可能就不會這麼“上頭”了,可惜歷史不會重演。陳友諒很快在湖北組織所有兵力,傾巢而出,再次殺向朱元璋。這個過程不再贅述,結果陳友諒徹底失敗,自己也命喪潘陽湖,一代梟雄就此謝幕。而老朱以此奠定稱霸天下的基礎。

這裡要說到朱元璋用人確實有一套,潘陽湖之戰若不是他選派鎮守洪都(今南昌)的將領是朱文正,恐怕早就淪陷,陳友諒必定直取南京了,而此時老朱還在安徽遊蕩。朱文正依靠極少數的兵力鎮守洪都將近三個月,要知道他抵抗的是當時全天下最為強悍的水軍——號稱60萬的攻城部隊,想象一下這個差距,所以朱文正確實是守城的天才,他在這之前並沒有什麼顯赫功績,反倒小毛病不斷,也不少風言風語,而朱元璋卻敢於用他,並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侄子。

1367年,老朱滅掉張士誠,開始與元朝二分天下,分庭抗禮。當然這種局面他並不會讓它維持太久。

1368年,老朱覺得時機成熟,說白了就是有必勝的信心了,建立明朝正式稱帝,同時派徐達,常遇春兩員悍將北伐。

1368年7月,徐達攻克大都,至此老朱一統天下,創業終於成功,時年40歲,不惑之年。是的,接下來留給他的才是真正讓他困惑的開始。


歷史上朱元璋之所以落得“暴君”的印象與他當政時的“洪武四大案”有直接的關係,即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每個大案殺掉數萬人,當然這些要案都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朱元璋一時興起,如果仔細分析每個案件發現背後都有老朱的政治目的。

空印案實則是整頓吏治,因為從小就經歷過那幫腐敗,蠻橫,兇殘的元朝官吏,他對官員有著天然的不信任,我相信在空印案之前早就有過幾起類似的官場整風運動,只是波及面不如這麼大而已。我倒認為他內心是相信空印案背後的真實原因的——即只是為了應對不合理的朝廷政策而非某些人的別有用心,因為你看他對待鄭士利(冒死諫言朱元璋希望能對空印案官員留情,因為大家都不是故意欺瞞他的,後被朱元璋下旨流放)的做法就知道了,如果他認為鄭士利說的不對早就誅殺他幾族了。但是他依然執意弄出這麼大的動靜,因為一旦扯上政治,很多就不能以慣常的邏輯來對待了,他希望以此建立自己的絕對威信和不允許任何理由的糊弄,你們今天可以打著正義,效率的幌子來矇騙我,明天就可以藉著另外的名頭來侵害我和人民的利益,包括我的位置。越是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大錯,而我朱元璋偏要讓你們付出超出常理的代價,只有這樣你們才會畏懼。從這裡看的出來老朱對心理學也是有些心得的。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你可以說他殘暴,但是依然有他的合理之處。因為覬覦這個位置的人實在太多,不得已而為之。

以這個邏輯再去看其他三個大案,就好理解多了,胡惟庸案實際是他對皇權的收攏,這點上你要佩服老朱的耐心。他以前沒有當過皇帝,好不容易當了皇帝后發現自己的權利被制約的很厲害,全因丞相這個角色,很多事情並非完全他一個人說了算,這對於掌控慾望極強的老朱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丞相是老祖宗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習俗,哪怕自己是皇帝對於一些原則性問題也不能說改就改。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機會,胡惟庸成為很合適的人選,其實這麼想老朱對胡惟庸的期待可能並不是你有多能幹或者多清廉,反倒希望你能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這樣我要放大處理你才名正言順。胡惟庸也不負他望,花了七年的時間從一個兢兢業業的臣子變成一個飛揚跋扈,結黨營私,欺上瞞下的佞臣,最後被朱元璋一鍋端掉,順帶丞相這個職業。

想象一下還是蠻可怕的,這個結果竟是朱元璋謀劃了七年之久,別人覺得我老朱年老昏庸,寵信奸臣,實則我在靜靜等待時機而已。當然要想把影響弄的更大,謀反是必然的,這是中國封建五千年君主處置有影響力的臣子最好用的一招,對胡惟庸這樣一手遮天的文臣是這樣,對藍玉這樣戰功赫赫的武將也是這樣。我們說歷史最有意思的就在這裡,不管朝代如何更替,誰做皇帝的寶座,經濟如何發展,一些人的宿命不變。1380年,朱元璋誅殺胡惟庸,罷丞相,廢中書省,並敬告後人不再設丞相一職。自此,皇權完全收攏於自己之手。

我們再看看郭桓案,這個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經濟案件,這也與朱元璋年少時的經歷有關,他的父母兄弟就是因為當時的貪官汙吏間接害死的,所以從他開創明朝開始,對貪腐管的就異常嚴苛,而郭桓案讓他意識到即便如此高壓的反腐政策下竟然還有如此害群之馬實則痛恨不已,而他又是喜歡做事做絕的人,當然如果不是這種風格,他也坐不到今天的位置,據統計,因郭桓案至死之人有3萬之多,朝廷六部基本就剩一兩個代表存活了,想象一下有多恐怖。昨天還跟你有說有笑上班的同仁明天可能就陰陽兩隔了,說錯了,那會在老朱底下當差應該沒有人會笑的出來的。

藍玉案就更好理解了,我覺得藍玉飛揚跋扈,居功自傲只是一方面,不管怎麼樣,他在朱元璋面前斷然是不敢放肆的,這個老朱也明白,底下的所有人自己都鎮得住。但是接班人朱允文呢,這就沒法保障了,所以他必須在生前幫未來的帝王清除威脅,而藍玉只是抓的一個典型而已,除了藍玉也還有其他的人,這就是政治,有時候他的殘酷超出我們的想像。藍玉不是老朱幫助繼承人掃除障礙的第一個人,也不是最後一個,所以我們看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還記得四十年前那個幫你算命的周半仙嘛);二十七年,殺穎國公傅友德;二十八年殺宋國公馮勝。至此,開國的功臣和那些能打的將軍已經被他殺的差不多了。

歷史的殘酷就在這裡,有時候我會想假如現在還是君主封建制,這些故事還會不會重演?會不會當代的將軍們更有文化熟讀歷史能清楚這樣的侷限,從而儘早上交軍權回鄉頤養天年不也完美?我看過那個天下第一貪官和珅的故事,有學者說嘉慶殺和珅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經濟犯罪太嚴重,實際上也沒有我們想象中貪的那麼多,歸根結底殺和珅還是政治原因。是的,一旦牽扯上政治,很多事情就複雜了,國家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鬥爭。明白這些也是成熟的一種表現吧。

一個要案涉及幾萬人的身價性命啊,又不是面對敵人,這需要何等堅硬的心腸才做的出來。可以想象老朱從坐上皇帝的第一天起顯然就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所以他才做的如此決絕。評價一個皇帝的功績,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殘暴,仁慈來看待,這跟我們現在評價企業老闆是一樣的,如果這個老闆人很好,從來不主動開除人,底下的員工過的很有尊嚴,很舒服,很開心,很有情懷,但是企業不怎麼掙錢,員工享受不到金錢上的回報(老闆倒是有心),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老闆。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提起前東家,前老闆,大部分同事都眼泛淚光,直言這是一家有情懷的好公司,一個有格局的好老闆,但是公司就是不掙錢,待遇福利也提不上去,現在已經瀕臨倒閉的邊緣。而有些以殘酷,狼性著稱的公司,比如華為,也許員工的體力和精神上都有非常大的壓力,老闆可能動不動沒有什麼好臉色,但是他們真的做得好,而且員工切切實實在享受公司高績效帶來的回報,這在我看來任正非就是好老闆。同樣的說到皇帝,如果他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收入不斷提高,和平盛世,如果他殘暴一些,私生活混亂一些這都無法抹殺他是好皇帝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底子這麼差的情況下,老朱經過30年的發展實現明朝開國的平穩過度,政局穩定,老百姓的生活有所保障,僅憑這些,我認為朱元璋絕對無愧於好皇帝的稱號。

當然老朱的這些極端做法也給後面埋下了隱患,比如把能打的武將都殺光了,有人謀反或者外地入侵怎麼辦?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這個問題老朱早就幫孫子朱允文想好了,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是個深謀遠慮的人,很早的時候就注重培養兒子們的軍事才能,比如我們熟知的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晉王朱棡等都具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主要也是他兒子多達26個,即便啥都不做按照概率也能有那麼幾個出色的。他很清楚那些陪他打天下的將領們確實有很多能力出眾,論抵禦外敵或者清掃元朝餘孽都是個頂個的好手,但是畢竟他們都不姓朱,自己在位時所有人都蹦噠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可等自己百年以後呢,不管是面對那些居功自傲的開國大將還是他們能力出眾的後代,朱允文未必有這個威懾力,這個風險是很高的,所以必須趁著自己還在位把他們一併處理了。而守國護駕的重任就落到這些血溶於水的叔叔們頭上,實在完美。

所以我們看到幾個能打的藩王都被派到離可能的戰爭最近的地方:寧王朱權派到內蒙古赤峰,晉王朱棡鎮守山西太原,而燕王朱棣看住北平。除此之外,我們發現躲過老朱屠刀的功臣也不是沒有,比如耿炳文,比如郭英,這兩個人首先肯定是極度低調和忠誠的,否則絕對也如那些開國功臣一樣早就成了刀下亡魂,另外這兩個人在軍事上都更擅長防守,特別是耿炳文出了名的善守不善功,讓他來做新皇帝的守護神,再合適不過。老朱的算盤果然沒落空,耿炳文和郭英在隨後的靖難之役中確實發揮了他們的價值,儘管最終結果不理想,但主要是他沒料到自己的兒子會造反,如果他提前想到了,必然會提前預備其他的力量來制衡。可見再厲害的人也總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老朱是個工作狂,理論上一介農民好不容易把天下打下來,政局經過十多年的謀劃也穩定了,應該好好享受一番榮華富貴,然而並沒有,他還嫌自己管的事不夠多,權力不夠用,因此通過胡惟庸案收攏丞相的權利,但同時也把這個職位需要承擔的義務攬到自己身上,所以為什麼我們說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就是這個道理。忙的時候,他每天要看200多份公文,批覆四百多件事務,要知道那會他已經快60歲高齡了,這是何等的工作強度。我們年輕人現在動不動覺得自己壓力大節奏快事情多要出去看看,想想人家作為一國之君還如此兢兢業業,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也因為每天事務繁多,他對效率是極為看重的,當時還有個好玩的事兒,有個官員上表一篇奏章,廢話連篇,讀了三個小時都沒讀到主旨,老朱氣急敗壞地把他召進宮狠狠地打了他一頓。

老朱還是個嫉惡如仇的人,具體表現在對貪腐的態度上,前面說過這與他年輕時候的經歷有莫大關係,他認為自己的悲慘遭遇很大程度就是元朝的貪官汙吏造成的,所以為了遏制貪腐,太祖年間的刑罰是有史以來最嚴苛的,什麼挖膝蓋,抽腸,挖眼珠,凌遲(用刀割肉直至犯人死亡)等。可是我們事後來看,慘絕人寰的酷刑並沒有帶來理想中的官場清廉,反而各種令人噓唏的貪腐現象層出不窮。可見貪腐跟嚴厲的懲處沒有直接的關係。

他還是個有創新思維的人,為了普及法律法規,老朱命人把所有法律的條條框框編撰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編成“大誥”這本小冊子分發給老百姓,但是當時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都非常低,壓根不識字怎麼辦?老朱想到了一個“妙招”:如果一個人犯了法,執法人員會去他住的地方搜看是否能找到“大誥”手冊,如果找到了,那你可以在原本判定的罪行上減輕一級,反之加重一級。他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老百姓先重視起來,讓法典的普及先具備群眾基礎,這在當時實屬創新的做法。

老朱有時候太過於專制,喜歡以上帝的視角來考慮問題,特別是在制定一些規則制度上,他沒有考慮社會在不斷變化,他這個時代即便天衣無縫的做法,規則也會在幾十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失效,這是他的侷限所在。比如在他剛開創明朝的時候,剛剛結束戰亂,需要民心穩定,所以他出臺一系列政策讓老百姓儘快在當地紮根下來,有所產出。他為了社會穩定,還對職業之間流動做了嚴格的限制,這就相當於真如那句俗語所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家是農民,那你世代都會是農民,你家是經商的,那你也不能幹其他的,這麼做在當時的初期是可以很快的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的,但隨著時代發展,這對經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而且造成階層固化,社會矛盾凸顯。

老朱其實是一個重感情的人,當然要看對象是誰,這個世界上他可以負天下人只有一個人他不敢,這個人便是馬皇后,曾經,他人生最大的夢想便是能在地主劉德家辛勤工作掙夠娶老婆的本錢,姑娘長什麼樣,什麼出身都不敢奢求,畢竟自己長這麼醜,沒文化家裡還窮,可是上天賜給他的確是一位如此聰慧,果敢,賢良,仁愛的奇女子:在他落魄危難之時不離不棄,在他意氣風發之時提醒他低調遠慮,在他一統天下之時為他高興分憂,在他暴力兇狠之時以死勸諫,他一直覺得,人生得一如此伴侶足矣。

公元1398年,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崩於南京,時年70歲。

朱元璋如何從一個窮要飯的走向一代雄主?教科書歷史評價他對嗎?


五大歷史功不可磨殺:

功績一: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征戰,削平群雄,結束了蒙元的統治,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嶄新而強大的國家,恢復了漢民族在傳統中國疆域內喪失已久的政權。

功績二:

恢復乃至極大地增強了漢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復並光大了已經大傷元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功績三:

以強力手段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進與創新,這種改進一方面固然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和穩定政治權力格局,但在主觀和客觀上也在一定乃至相當的程度上完善了帝國制度,促進了政治制度的進步,乃至為其質的現代性飛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功績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借鑑漢初經驗,實行輕稅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謀劃與勤奮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靈塗炭的戰火之後過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功績五:

大力整治官場,打擊和處死了一大批貪官汙吏,其反腐反貪的堅強決心和鐵血手段既矯正、震懾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為後世書寫了官員應該怎樣為官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