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

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诗,专门讲述了四川刘璋手下的一名从事,用生命给刘璋发出预警的故事。

三国的故事在东亚地区都算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中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其实刘备更是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算起来比吕布还多两姓。可以说玄德公像病毒一样,钻了这里钻那里,最后钻进刘璋的肌体中干掉了刘璋这个宿主,总算彻底霸占了益州。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奋斗了半辈子,仍然没有立锥之地。直到在卧龙岗遇到诸葛亮后,由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北让曹操占天和,东让孙权占地利,自己取下荆州和益州占人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后等待机会,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兵北伐,一举统一天下。才有了自己清晰的战略方向。“隆中对”史有明文,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中详细记载了内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隆中对


小说和正史对于“隆中对”的记载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说,在刘备集团一开始的战略意图中,益州是必然要拿下的。而益州的领导人刘璋,诸葛亮给他的评价是“暗弱”。如果把益州比作一个生命体,那刘璋的暗弱,可以理解为生命体的抵抗力不强,刘备这种病毒很容易入侵。

大家学过地理,都知道四川盆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四川盆地四周这一圈山,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龙门山、邛崃山、大雪山,南部是大凉山,东部是大娄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险塞。如果刘备强攻的话,以刘备现有的那点儿家当,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正当刘备眼热心悸,一筹莫展之际,老天爷给了刘备一个绝佳的机会。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四川地形


当时四川的北部汉中,有另一个军阀,叫张鲁。对张鲁来说,四川就在眼皮底下。刘璋又是出了名的暗弱之人。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之理。从地理上来说,四川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东部和北部两个方向。在四川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越过这两座山,就是汉中盆地。在汉中北面,隔秦岭与关中相接。由于秦岭、米仓、大巴诸山都极其险峻,跨越极为困难,因此自古以来从汉中通关中、从蜀中到汉中的道路,只能沿崇山峻岭之间的河谷而行,多处河谷峭壁绝立,只能在悬崖之上架设栈道,极为险峻。别说古代,即使现代修筑宝成铁路,也是困难大到难以形容。在这个方向上,不要说进攻,即使仅仅是走路,都是一种奇迹。也正是如此,张鲁虽然时思进犯,却始终没能得手。

而刘璋却就此吓破了胆。演义中说,刘璋先是派张松去曹操那里求援,结果张松此人恃才傲物,把曹操这里上上下下得罪了个遍。没法交差,扭头又像刘备求援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引狼入室。其实张松原本也没安什么好心,身上备了蜀中地图,原本就计划出卖益州以求富贵。只不过在曹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转而卖给了刘备。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游戏中的张松形象


张松回到成都对刘璋说请了你本家老哥刘备做外援,刘璋听了甚是高兴,派人迎接刘备入川。前面说了,在刘备的战略计划中,蜀中是必夺之地。只不过四川地形险要,一时攻不下,所以一直耗着。刘璋请他入川,那是求之不得的。

如果说刘璋的西川是一个生命体,刘璋是首脑,生命体内自然是有白细胞的。首先是黄权对刘璋提出了警告: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兼有诸葛亮、庞统之智谋,关、张、赵云、黄忠、魏延为羽翼。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刘备安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之,又一国不容二主。今听臣言,则西蜀有泰山之安;不听臣言,则主公有累卵之危矣。张松昨从荆州过,必与刘备同谋。可先斩张松,后绝刘备,则西川万幸也。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磕破牙的黄权


刘璋对黄权的警告不屑一顾,而后另一个白细胞王累提出警告:“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乃心腹之大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今若召来,西川休矣!”王累此言可以说把刘备“仁厚”的幌子揭了个底朝天。而刘璋的反应却是:璋叱曰:“再休乱道!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夺我基业?”便教扶二人出。

就这样,刘备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了西川,刘璋打算亲自去涪城迎接刘备。这下四川的白细胞更加坐立不安,先是黄权泣血示警,刘璋则乃叱权曰:“吾意已决,汝何逆吾!”。而后李恢再度警告刘璋,迎接刘备入川犹如迎虎于门。刘璋仍然认为提出警告的这几个人是在扰乱秩序,破口大骂:“玄德是吾宗兄,安肯害吾?再言者必斩!

就这样,刘璋把发出警告的人全堵上了嘴。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迎虎于门的道路。

最忠诚的白细胞王累,做出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举动。他用绳子把自己倒悬于城门楼上,一手持利剑,一手持谏章,堵住了去路。王累说你如果不听我的警告,我就只好死给你看了。刘璋令人去过谏章,上面写着:益州从事臣王累,泣血恳告: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昔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会盟于武关,为秦所困。今主公轻离大郡,欲迎刘备于涪城,恐有去路而无回路矣。倘能斩张松于市,绝刘备之约,则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业亦幸甚!”

这是刘璋能收到的最后一个警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警告。如果刘璋能够明辨是非,历史估计要改写。只可惜刘璋观毕,勃然大怒:“吾与仁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在刘璋看来,黄权也好,李恢也好,王累也好,这些对自己发出预警的人,都是没有核实信息(此刻刘备也确实没对四川下手)就胡言乱语,扰乱自己好心情以及益州良好秩序的捣乱分子,绝不能姑息。因此刘璋发出了“再言者必斩”的严重警告。黄权和李恢识时务的闭了嘴,王累实在是太愚忠,用生命来劝阻刘璋。刘璋依旧不听警告,王累顿时心灰意冷,大喊一声,割断了绳索,摔死在刘璋面前。刘璋却依然执迷不悔,王累也只能白白牺牲了。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挂在城门楼上的王累


王累之死,在《三国志》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仅记载了其劝谏的过程:

会曹公军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

这里记载是王累把自己倒挂在城门楼上劝谏,刘璋不听。不听也就算了,王累的死活,《三国志》上并没有说。倒是在《华阳国志》中,另有记载:

王累,新都人也。州牧璋从别驾张松计,遣法正迎先主,主簿黄权谏,不纳。累为从事,以谏不入,乃自刎州门,以明不可。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写的,《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写的,两者时间相差不大,都有较强的可信度。《三国志》说王累倒悬于城门上劝谏,《华阳国志》没说王累怎么劝谏的,只说王累劝谏刘璋不果,自刎于城门前。《三国演义》将两者结合一下,写成了王累倒悬于城门后,劝谏不成,自己隔断绳子摔死,其文字感染力更加深刻。


用生命拉响警报的益州危机吹哨人——王累

《华阳国志》书影


无论如何,刘璋手下人员三番五次的警告,到底也没能让刘璋清醒一些。发出警告的人,在刘璋眼里都是作乱分子。黄权也好,李恢也好,王累也好,都是益州的一份子,尽自己职责确保益州的平安。就如同机体内的白细胞。当王累几人察觉到危机,向刘璋发出善意的提醒,却换来“再言者必斩”的封口令。就好比一个人的血常规白细胞过高,不去仔细检查到底是感染了还是中毒了,反而是直接抑制骨髓降低白细胞。看病不是这么看的,直接抑制白细胞不能让感染的肌体恢复,对示警的王累发出封口令也不能让危机解除。最终刘璋被刘备赶出益州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起死去的王累。

谨以此文,纪念用生命示警的王累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