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汉末三国时期,益州地区本地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

刘焉、刘璋父子(刘二牧)统治时期,以三辅、南阳地区为主的大量外来势力入蜀,成为刘焉、刘璋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史称“东州士”。东州人作为第一批入蜀的外来势力,与益州本地的益州人产生了严重矛盾。

此后,刘备又率领元从人员(张飞、赵云等)和荆州人(以诸葛亮为首)入蜀,成为第二批入蜀的外来势力,与东州人和益州人都产生了矛盾。因此,如何协调荆州人(包括元从人员)、东州人和益州人的关系,成为了刘备集团及其后的蜀汉政权极为重要的政治问题。

传统上一直认为,作为外来势力,无论是刘二牧还是蜀汉,都对益州本土势力实行强制打压政策。这种“压制”的说法虽然大体上是不错的,但如果观察其细节,就会发现蜀汉对益州人并非单纯“压制”这么简单。郡太守这个二千石显职,是蜀汉统治集团协调与益州本土势力关系的重要天平。

刘备对益州人的报复

东汉以来,随着州刺史权力的加重,特别是随着汉灵帝晚年设置州牧,使州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新一级地方行政区后,郡太守的地位本来是有所下降的。

不过由于刘备及其建立的蜀汉,绝大多数时间只实际控有益州一州(刘备入蜀后,控制部分荆州及东三郡的时间极短),其刺史或州牧又往往由执政者兼任(如领益州牧的刘备、诸葛亮,领益州刺史的蒋琬、费祎),因此郡太守实际上是蜀汉最重要的地方政府长官,郡太守的任用自然也就反映了蜀汉执政者的政治意图。

最早以郡太守来协调与益州本地势力关系的,是诸葛亮。

建安十九年(214),左将军刘备定蜀,取代刘璋统治益州,以成都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成都所在的蜀郡自然成为首善之区。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法正

刘备任命的第一任蜀郡太守,正是迎其入蜀有功的法正。法正的籍贯是扶风郿县,属于刘二牧时期入蜀的“东州人”,而非益州人。其时,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是刘备眼前的红人。然而,他很快就在自己的辖区内搞出了大事件。

在刘璋据蜀时期,法正曾郁郁不得。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记载:

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然而刘备入蜀后,法正得势,随之的报复行动也开始了。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不仅报复,还闹出了人命。

本来闹出人命,还只是治安问题。可法正在蜀郡这么闹,却闹出了政治问题。被法正在蜀郡折腾的,当然有当年看不起他的老乡(“其州邑俱侨客者”),这些人属于来自关中的东州人;但也必然有益州世家大族和豪强。毕竟蜀郡是益州最繁华的地区,也是益州大族聚集的地区;与法正打交道的也不可能都是东州人,同样会有益州人。法正大闹蜀郡,一定程度上,也是刘二牧时代东州人和益州人矛盾的延续。

由于法正闹腾得太厉害,蜀郡的人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跑到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的诸葛亮那儿去告状,说:

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然而鉴于法正对刘备集团的作用(史称“谋主”),及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诸葛亮并没有“抑其威福”,而是和稀泥。诸葛亮说: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就是说,当年刘备在荆州,一天到晚担惊受怕。现在法正帮着刘备翻身农奴把歌唱,那法正想干点什么,我拦得住吗?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刘备非常不喜欢益州人

拦是拦不住,何况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法正的矛头直指益州人,而且能这样肆无忌惮,在刘备刚刚入蜀这样一个敏感期,似乎不是无的放矢。毕竟刘备入蜀时,益州人几乎全体反对刘备(如刘璋方面,坚决反对或抵抗刘备的张任、严颜、王累、黄权、张裔,都是益州人)。现在法正这么干,很像是刘备在借法正搞报复,给益州人一个下马威。

但是下马威也得有时有晌,毕竟益州社会的根基是益州人,如果把益州人逼急了,那下马的就是刘备了。

因此,诸葛亮一直在伺机解决法正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

诸葛亮利用蜀郡太守调和新旧矛盾

建安二十二年(217),机会终于来了。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北伐汉中,诸葛亮坐镇后方。当时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刘备很着急,给诸葛亮写信,催诸葛亮赶紧发兵,给前线补充新兵。可是诸葛亮竟然去咨询益州的蜀部从事(益州州政府专门负责督察蜀郡事务的办事专员。)杨洪:我该不该发兵?

杨洪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三国志·蜀书·杨洪传》)

益州很重要,你犹豫什么,发兵吧!

之所以说这事奇怪,是因为诸葛亮为什么不给刘备发兵?为什么不找别人,要专门找杨洪问?经常有人说,这正好说明,诸葛亮不懂军事。他是荆州人,对汉中之于益州的重要性,根本就没认识。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这件事,确实是这样;但如果联系其他史料,就会发现这事儿另有蹊跷。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也就是刘备北伐的第二年,在成都东南100公里外的资中县发生了叛乱。

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时任犍为太守的李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而据《华阳国志·蜀志》载,郪县

有高、马家,世掌部曲。

马秦、高胜之乱,实则是蜀中豪强叛乱。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蜀郡成都、郪县,犍为郡武阳、资中县的位置

这个事情说大不大,因为叛乱很快就被李严平定了。可是说小也不小,它说明只要蜀地权力出现真空,益州人就可能叛乱。尤其现在,大规模征兵征粮,归根结底,都得向这些蜀地的世家大族和豪强来征。益州人本来就反对刘备,加之法正在蜀郡作威作福,影响极坏,天知道你刘备在前边打汉中,益州人会不会在后边搞个更大的事情出来。

杨洪就是犍为人,属于益州人。他还在犍为郡给太守李严(荆州籍东州人)当过功曹。因为俩人观点不和,杨洪辞职了。李严觉得可惜,就把杨洪举荐给州里,做了蜀部从事。

因此,诸葛亮问杨洪要不要发兵,其实不是问汉中重不重要,而是问:我继续发兵,蜀地的益州人支不支持,能不能承受,会不会造反?这也是为什么在得到杨洪确定以后,诸葛亮才敢继续征兵,发往汉中。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为协调这些矛盾,诸葛亮也是没少操心

不过虽然有杨洪的态度,但到了此时,益州人问题就极为敏感了。显然,还让法正挂着蜀郡太守的名,是非常不合适的。这时候不但不能再用法正来刺激益州人,还得找个益州土著来安抚益州人。所以诸葛亮借此机会,给刘备上表,破格提拔杨洪来当蜀郡太守。反正法正这时候在汉中,也不能实际管理蜀郡。

刘备当时正跟曹军打得焦头烂额,也没空再管蜀郡的事儿了,更怕后方出乱子,你诸葛亮说行,那就行。于是二话不说,就把蜀郡太守换掉了。

到这里,诸葛亮终于收拾了法正扔下的烂摊子。法正在蜀郡的胡作非为和恶劣影响,到此告一段落;随时可能暴走的益州人,暂时获得了安抚;诸葛亮也没有正面跟法正发生冲突,刘备也觉得诸葛亮的做法没问题。

而这件事还有一个更加突出的意义:作为刘备集团首郡的蜀郡,可以任用益州人为太守,这位后刘备时代益州人的参政提供了一种模式。

诸葛亮向益州人开放地方政府

刘备时代,对于自己带入益州的荆州人(包括元从人员),以及刘璋时代的东州人都颇为倚重,对益州本地的势力却说不上友好。益州所属各郡太守的籍贯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今考《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刘备时期可考的益州诸郡太守(包括略低于的属国都尉等)籍贯如下:

1.巴郡4人:张裔(蜀郡),辅匡(襄阳),廖立(武陵),费观(江夏)。益州籍1人,占25%。

2.巴东郡(固陵郡、江关都尉)3人:康立(武陵),刘琰(鲁国),辅匡(襄阳)。无益州籍。

3.巴西郡3人:张飞(涿郡),向朗(襄阳),阎芝(籍贯不详)。无益州籍。

4.巴东都尉:不详。

5.宕渠郡1人:王士(广汉)。益州籍1人,占100%。

6.汉中郡1人:魏延(义阳)。无益州籍。

7.梓潼郡1人:霍峻(南郡)。无益州籍。

8.蜀郡4人:法正(扶风),杨洪(犍为),射坚(扶风),王连(南阳)。益州籍1人,占25%。

9.广汉郡5人:张存(南阳),夏侯纂(非益州),射坚(扶风),邓芝(义阳),习祯(襄阳)。无益州籍。

10.犍为郡3人:李严(南阳),龚谌(巴西),王士(广汉)。益州籍2人,占66.7%。

11.江阳郡2人:刘邕(义阳),彭羕(广汉)。益州籍1人,占50%。

12.汶山郡1人:陈震(南阳)。无益州籍。

13.汉嘉郡1人:黄元(不详)。无益州籍。

14.越嶲郡2人:马谡(襄阳),焦璜(梓潼)。益州籍1人,占50%。

15.牂牁郡2人:费诗(犍为),向朗(襄阳)。益州籍1人,占50%。

16.益州郡2人:正昂(不详),张裔(蜀郡)。益州籍1人,占50%。

17.朱提郡1人:邓方(南郡)。

在可考的17个郡及都尉辖区的36任太守中,明确为益州籍的仅有9人次,占25%;非益州籍24人次,占66.7%;籍贯不详者3人次,占8.3%。即便假设籍贯不详者皆为益州籍,益州籍太守也仅有12人次,占33.3%。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汉末益州北部

当然,这些必然不是刘备时期益州各郡太守的全部情况,考虑到记载有疏漏,真实数据与我们的统计肯定有出入,但是大的趋势不会有很大差异。

也就是说,刘备时代的益州籍太守,只占所有太守的1/3至1/4。

刘备的核心决策层益州人进不去,地方政府提供给益州人的位置也极有限,益州人对这样的安排必然非常不满。

因此在诸葛亮执政后,对刘备时期对待益州本土势力的政策做了一定调整。除了中央决策层少量对益州人开放外(如以张裔为丞相留府长史),郡太守更成为益州人仕官的重要途径。

诸葛亮时期可考的益州诸郡太守(包括略低于的属国都尉等)籍贯如下:

1.巴郡2人:杨颙(襄阳),董恢(襄阳)。无益州籍。

2.巴东郡:不详。

3.巴西郡2人:

李福(梓潼),吕乂(南阳)。益州籍1人,占50%。

4.巴东都尉:不详。

5.宕渠郡:不详。

6.汉中郡1人:吕乂(南阳)。无益州籍。

7.梓潼郡1人:张翼(犍为)。益州籍1人,占100%。

8.蜀郡2人:杨洪(犍为),张翼(犍为)。益州籍2人,占100%。

9.广汉郡4人:姚伷(巴西),何祗(蜀郡),张翼(犍为),马齐(巴西)。益州籍4人,占100%。

10.犍为郡4人:陈震(南阳),李邈(广汉),何祗(蜀郡),王离(广汉)。益州籍3人,占75%。

11.江阳郡:不详

12.汶山郡2人:何祗(蜀郡),何祗族人(蜀郡)。益州籍2人,占100%。

13.汉嘉郡:不详。

14.越嶲郡1人:龚禄(巴西)。益州籍1人,占100%。

15.牂牁郡2人:朱褒(朱提),马忠(巴西)。益州籍2人,占100%。

16.建宁郡2人:王士(广汉),李恢(建宁)。益州籍2人,占100%。

17.朱提郡:不详。

18.云南郡1人:吕凯(永昌)。益州籍1人,占100%。

19.永昌郡1人:王伉(蜀郡)。益州籍1人,占100%。

在可考的19个郡及都尉辖区的25任太守中,明确为益州籍的有20人次之多,占80%。甚至有9个郡的太守专任益州人。

如前所述,由于记载存在疏漏,这个统计数据必然存在偏差。然而相比于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的郡太守已经大量启用益州人。特别是在太守任上业绩突出、值得史家记录的,均以益州人为主。

由此可见,在对待荆州人、东州人、益州人的问题上,诸葛亮与刘备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刘备让诸葛亮征兵,诸葛亮却犹豫找人咨询,是不是他真的不懂军事

诸葛亮与刘备的治蜀理念有很大不同

刘备初入益州,急于拉拢刘二牧的旧势力,调和新(荆州人)旧(东州人)矛盾,因此大量起用东州人,并采取了一种以荆州人为首,荆州人、东州人并用的方针(如以荆州人诸葛亮、东州人董和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以荆州人诸葛亮为丞相,东州人法正、刘巴、李严为尚书令);

而对曾反对自己的益州人,则采取报复、打压的态度,以至于不仅益州世家大族和豪强对蜀汉多不合作,甚至还闹出高、马叛乱的事件来。

刘备末年东征全军覆没,蜀汉内忧外患,濒临崩溃。因此诸葛亮执政之初,将国策的重点放在内部,积极调和各势力的矛盾。在逐渐融合荆州人与东州人的同时(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内),对益州人由报复、打压、防范转而为安抚、拉拢,以此来缓解蜀汉内部压力,进而为北伐中原奠定社会基础。

史称“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就益州籍郡太守的任用来看,诸葛亮得此评价,良有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