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隋唐演义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书中的秦琼、程咬金、徐茂公反隋英雄都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但是,作为反隋第一人的王薄却并不广为人知,甚至可以说被人遗忘了,但他敢为天下先的反抗精神真的应该被后人铭记,因为正是他点燃了隋朝末年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在中国历史上,用来鼓动人们造反起义的口号屡见不鲜,比如秦末大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再比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再比如元末红巾军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但是,以一首诗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暴政却非常罕见,而王薄就开创了这个先河。
王薄是隋朝末年齐郡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的一个铁匠,面对着隋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他再也按捺不住熊中的怒火,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带领周围的穷苦百姓在长白上举起了造反大旗,并且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颇具号召力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王薄起义的消息伴随着《无向辽东浪死篇》这首诗迅速传遍了长白山东西南北,向全国流传开来,成为大业七年的年度神曲,而附近的贫苦百姓纷纷上山加入起义军队伍,王薄义军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并且攻占了周围的很多县城。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公元612年,王薄率领起义大军向西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泰山脚下,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强大对手——隋朝名将张须陀。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自从起兵以来,王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渐渐地有些飘飘然,根本没把张须陀放在心上,当然也就没有厉兵秣马,严阵以待,而张须陀对义军的情况却了如指掌,到达前沿阵地后,一鼓作气冲进了王薄义军的大营,义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王薄带领残兵必将向北渡过黄河后才暂时摆脱了隋军的追击。
当时,在黄河以北活跃着两支起义军——平原郡南部的郝孝徳军和平原郡东部豆子䴚(古盐泽,在今山东省阳信县和惠民县境内)的孙宣雅军。
王薄渡过黄河后,和郝孝徳、孙宣雅联合起来对抗张须陀,总算暂时站稳了脚跟。
不久,三支起义军合兵一处,南渡黄河攻打军事重镇章丘。当此之际,义军总兵力达到十余万,真可谓声势浩大,投鞭断流,但是 他们又遇到了张须陀。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在泰山一役大败王薄后,张须陀一直在休养生息,以逸待劳,当他得知敌军正在向章丘发起进攻时,亲自率领两万步兵、骑兵赶到章丘助战。起义军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分别归王薄、孙宣雅、郝孝徳三人指挥,不能真正协同作战,而张须陀的军队在休整后战斗力比之前更强,结果一场大战后,义军被迫退回黄河以北。
此后六七年间,王薄和他的队伍在今天山东省的北部沿海坚持打游击,尽管条件艰苦,四处转战,他们一直高举着反隋的大旗。
公元618年,江都政变发生,隋炀帝被他的宠臣宇文化及等人杀死,消息传到渤海南岸,王薄不由得仰天大笑,热泪长流。他一直怀着杀到长安去,夺了皇帝鸟位,杀死隋炀帝为天下除害的勃勃雄心,没想到宇文化及不但能舍得一身剐,把皇帝拉下了马,还要了隋炀帝的老命,这真是给老百姓报了仇解了恨呀!彼时彼刻,王薄做出了一个决定——有机会一定要拜会一下宇文化及。
转眼到了公元619年,这时已是唐朝的武德二年,但天下仍是诸侯割据,四分五裂的惨烈局面,而宇文化及就是其中最寒碜的那个诸侯,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一路奔逃。


先后被瓦岗军和唐军打败后,宇文化及向东跑到了聊城,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聊城市,王薄得到消息后,就匆匆赶来助战,当时,宇文化及正面临着夏王窦建德的进攻。
来到宇文化及军中后,王薄才知道这个家伙是个祸国殃民的奸佞,也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因此,他决定和窦建德联手为民除害。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王薄一边和宇文化及周旋,一边悄悄派人和窦建德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作为内应帮助对方活捉宇文化及。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王薄手下的将士打开城门,把大夏国的军队引入了城内,宇文化及及其属下内外受敌,无处可逃,只得扔下兵器,束手就擒。


虽然主动和大夏军联手除掉了宇文化及,王薄却不愿意屈居同是农民军领袖的夏王窦建德之下,一番思量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军队投入了大唐皇帝李渊麾下,随后被任命为齐州总管,颇有些衣锦还乡的味道。
王薄在齐州为官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名叫李义满的同僚,但两人相处得很不融洽,你看我不地道,我看你不顺眼,更糟糕的是,这给王薄最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即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王薄跟随宋州总管盛彦师攻打刘黑闼(窦建德部下,窦建德死后再次造反)占据的须昌,因为给养不足,盛彦师安排王薄到附近的澶州借调军粮。

他才是历史上高举反隋大旗第一人,曾创作神曲一首风靡大隋


关于王薄征调军粮时去的地方,几乎所有相关资料都说是潭州,但这是不合情理的,王薄要攻打的须昌在如今的山东省东平县,而潭州在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后者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前者附近的地区,所以,笔者以为,王薄当时去的地方是澶州而不是潭州。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东面二百多里处就是须昌,而且是王薄后来从须昌西去长安时的必经之处,如果王薄如相关资料所说从须昌出发经过潭州去长安,那他绝对是个百分百的大路痴。
当时的澶州刺史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王薄的死对头李义满。李义满是个心胸狭窄的人,竟然出于私愤而把公义抛到了脑后——他把粮仓关得严严实实,一点军粮也不借给王薄。王薄很愤怒,盛彦师更愤怒,但大敌当前,只得暂时将怒火压在心里。
攻下须昌后,盛彦师立即派人把李义满关入了齐州大牢,几天后,李义满就死在了狱中。李义满的侄子认为他的伯父(或者叔父)死于王薄的挟私报复,时刻伺机要杀死王薄给李义满报仇。
王薄和盛彦师等率领唐军从须昌班师回朝时经过澶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薄不幸被李义满的侄子杀害,一代枭雄的传奇人生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拉下了沉重的大幕……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