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僧王大旗”——僧格林沁指挥下的惊天动地的八里桥之战


引子——保尔·瓦兰:《征华记》:“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五日(公历8月21日,以下日期均为旧历),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决战。

七月八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七月十五日,咸丰皇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饮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联军谈判乞和。

高举“僧王大旗”——僧格林沁指挥下的惊天动地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雕像)

七月一十二日,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英法联军决计进犯北京。咸丰皇帝朱谕军机大臣和王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表示与英法决战,并提出了决战时机为“宣早不宣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同时,咸丰皇帝谕令所有通州一带防剿事机,统归僧格林沁、瑞麟,要求他们严密布置、厚集兵力,以资攻剿。次日,咸丰皇帝再次下达朱谕,要僧格林沁督兵与英法联军开仗。僧格林沁便在通州一带加紧部署防务。僧格林沁表示,自当奋力截击,严阵以持,准备迎击英法联军的进攻。

当时,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督师军营设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由僧格林沁本人统率马、步兵一万七千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果门(今建国门)的大道,战略目的是保卫京师。其兵力的部署,防守通州有四千人,张家湾驻兵一千人;命副都统格绷额督带蒙古马队三千人,驻守在张家湾的东面和南面,准备迎击来自北塘和天津的进犯之敌;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四千人防守八里桥;另有一千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狗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署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四千人防守通州。

僧格林沁统率下的清军约达三万人,其中蒙古马队近一万人。此外,还有副都统胜保率京营五千人驻守齐化门(即朝阳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

高举“僧王大旗”——僧格林沁指挥下的惊天动地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为了加强通州一带的防务力量,除原调绥远、归化二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操演兵一千名外,还派兵五百名,配齐军火器械,于七月十九日,兼程驰往通州,听候调遣。与此同时,僧格林沁奏谕又从没蒙古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盟中每盟各续调一千至两千名蒙古骑兵,调往京师附近驻扎。

八月四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北犯。这一天中午,英法联军自河西务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

僧格林沁所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僧格林沁下令:倘该夷一过张家湾寸步,即督兵迎击,痛加期数。

英法联军炮击过后,僧格林沁下令反击,清军枪炮齐施,毙敌数名。随后,僧格林沁下令冲锋。但由于英法联军枪炮犀利,清军骑兵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于是,清军纷纷后退。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满、蒙马队和绿营兵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其中,将近一万名满、蒙马队军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英法联军在此决一死战。当时,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曾向咸丰皇帝立下誓言:“奴才等现在督带官兵退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赶紧再振军心,倘该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与之以死相拼!”

八月七日凌晨四时,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

上午七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清军用长矛、马刀和弓箭等落后武器,齐声呼喊杀敌。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距敌人四五十米远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激战到了一点多,清军毙伤敌军数十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第二旅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清军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开始了肉搏战。

高举“僧王大旗”——僧格林沁指挥下的惊天动地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尔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只是与西路敌军进行激战。因此,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分割敌人阵势的计划未能实现。德·巴赞古所著《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上说,僧格林沁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

八里桥之战,从早上七时打到正午时刻,战斗十分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他们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吉拉尔所著之《法兰西和中国》中说:“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保尔·瓦兰《征华记》中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的统帅、八里桥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在最后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僧格林沁公然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威风凛凛地挥师抗击敌军。

据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记载:“在八里桥激战时,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指僧格林沁)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如此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代表性地表现出了中国各族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僧格林沁所指挥的八里桥之战,是关系到北京安危的关键性一战。尽管,这次战役失败,但以僧格林沁指挥下的蒙古骑兵为先锋的中国军队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地抵抗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业迹将是光辉永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