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徐家村有位历史人物,被乾隆帝称作“一代完人”

此前给大家介绍过威海文登泽头镇境内的徐家村,这个村又名“爬山后”,因附近的爬山(古称岊山,近代讹写为爬山,已通用)而得名。徐家村是一个徐姓聚居的村庄,这里的徐姓为“白马徐姓”分支,而后从徐家也繁衍出不少支系,尤其在闯关东的徐姓后人当中,“爬山后”这个地名时长提及。

当时介绍以姓氏为主,对村里的历史名人徐士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在清代的胶东历史上,徐士林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官至巡抚,为地方大员,并且名声颇佳,留有清誉。很多资料在介绍他的时候,都会提及这一点:乾隆皇帝曾称他为“一代完人”。那么,这个典故的完整出处是哪里呢?

威海文登徐家村有位历史人物,被乾隆帝称作“一代完人”

(配图均为文登徐家村的风光)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完人”这一称呼的分量太重,人们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只有在后人追思古人、生人缅怀逝者的时候才会用到。而正是在徐士林去世之后,乾隆皇帝才在他的祭文上这样评价的。

首先还是简要介绍一下徐士林的生平。徐士林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家世远谈不上显赫,祖、父两代皆无功名,生活也谈不上富裕,正如徐士林后来自己所说:“臣本滨海贫寒,赋性质直。”

威海文登徐家村有位历史人物,被乾隆帝称作“一代完人”

徐士林后来的人生轨迹,算是古代“寒门贵子”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发奋读书,而立之际,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他先后担任了内阁中书、刑部主事、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安庆府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务,仕途可谓不温不火。而在雍正朝末年,他因事从按察使降为福建道台,此时他的年纪已接近五十,又遭到降职,似乎仕途已经看不到未来。但进入乾隆朝之后,他东山再起,从道台升为河南布政使,又从河南专任江苏布政使。

威海文登徐家村有位历史人物,被乾隆帝称作“一代完人”

清制,一旦巡抚出缺,同省内挑选继任者,通常就是布政使。乾隆五年,徐士林由江苏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因为江苏是清代的财赋重地,江苏巡抚一职,也尤其显得重要。对此,徐士林也颇为感激乾隆皇帝的知遇之恩,他说:“蒙主知遇信任之深,畀以江苏重寄。”

不过,徐士林任江苏巡抚时间并不长,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他多次上奏请辞。乾隆六年,他就与世长辞。

徐士林为官三十多年,一直保持了清俭的书生习气,口碑很好。乾隆皇帝对此也知晓在心,于是在颁发给徐士林祭文的谕旨时,写道:“尔徐士林,植品端方,存心诚实……清勤表誉,抒忠奉国,尽瘁鞠躬……於戏!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这道谕旨骈四俪六,对仗颇为工整,原文载于文登县志当中)

威海文登徐家村有位历史人物,被乾隆帝称作“一代完人”

以上就是徐士林被称作“一代完人”的出处。查询史料,乾隆皇帝在称赞其他人时,也曾用过这一称谓,比如他在下诏褒扬明末忠臣时也说,“若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藎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清史稿中也有其他记载。

综合来看,“一代完人”之称谓,虽然并非徐士林独享,但能得到皇帝这样的表扬,也是少有的高评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